0.從物質文化史的發展歷程來看,現有的所謂「黃帝陵」很可能都不是埋葬黃帝的墳墓。

1.黃帝所在的上古時期,其習俗很可能如同《易·繫辭下》中記載的樣子,「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就是不起封土(墳包)。到了商周時期,大貴族陵墓上方會建設紀念性的建築,譬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的墓頂就發現了建築遺址,可能是祭祀用的廟。起墳包的封土墓要到春秋時期纔出現,《禮記· 檀弓》載:「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也是那時候出現封土墓的證明。所以,就算是黃帝下葬,也不可能像現在的這些所謂的「黃帝陵」一樣,有高大的封土。

2.但是,古代還有其他的紀念性習俗,譬如衣冠冢,就是僅下葬死者的服飾,然後按照真人的禮儀來修建陵墓,甚至連衣冠都可以不下葬。因為這種陵墓是用紀念禮儀來表達對死者的尊敬、紀念和追溯,可以僅憑藉儀式性而無需遺體。對於被追認為中華民族初祖的黃帝來說,因為是上古史前的人物,甚至可能並不真實存在,而且去歷史時期已經很遠,所以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紀念。正如《史記·封禪書》的記載,「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羣臣葬其衣冠。』」

陝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

甘肅正寧縣黃帝冢

北京平谷黃帝陵

河北涿鹿黃帝陵

這些應該都是紀念性的陵墓,並無黃帝遺體存在。


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大地的版圖基礎,並且肇造文明,惜物愛民,所以才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有關於他的出生地,據史料記載,黃帝生於公元前2717-卒於公元前2599年,在世118年。有關史料證明,黃帝生於姬水,即岐水(今陝西境內),以姬為姓,並在這裡成長和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及範圍,最後統一了中原各部族,使各部族首領紛紛歸順,從而佔據了中原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還有一說黃帝是出生在軒轅之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鄭,其依據就是早在漢代時期,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就建有黃帝的軒轅故里祠。而本人以為前者依據比較可信,而後者是黃帝統一了中原並定居中原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而設立的祠堂,可以說是黃帝的故里,因為他畢竟在這兒生活和戰鬥了很多年,但並不能確切地證明黃帝就是在此出生。

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通過黃帝逐漸崛起並佔據中原之地開始說起。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初三,我們現在三月初三的「沐浴節」,就是為了紀念黃帝的誕生而專門設立的節日。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據說在公元前2697年,二十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和發展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在佔據了中原大地之後,發明瞭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他也被稱之為軒轅皇帝。

炎帝出生並成長於姜水(渭水支流,今陝西岐山東),以姜為姓,其壯大以後部族沿黃河流域向東發展進入中原,成為黃河中游地區的強大 部落聯盟 。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佔居了中原地區;炎帝在西方,佔居了太行山以西的廣大地區;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所以在今天的苗族人心目中,黃帝和炎帝都是不得人心的。公元前2617年,戰爭結束之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就在眾人告祭之時,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按今天的說法就是龍),顏色呈黃色,於是他就以土德稱王,因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我國道家一派也把這一年稱作為道曆元年。

至於其他有關於黃帝和黃帝陵的爭議,本人認為只不過是為了經濟利益炒作而已。縱觀上下四千多年的歷史,從黃帝誕生到改革開放以前,此事並無多大爭議,為什麼現在突然間出現了哪麼多的黃帝故里或者是黃帝陵,那隻不過是黃帝所駐紮過的遺跡而已,歸根到底都是錢財惹的禍。

(此文為筆者原創,圖片來自網路)


必須先弄明白一個最基本的概念,「黃帝」「炎帝」是一個具體的人嗎?

非也!目前的成果告訴大家:「皇帝」是一個集體概念,是父系氏族社會的傑出人物的統稱。「炎帝」是姜姓神農氏首領中傑出人物,「黃帝」是姬姓軒轅氏中傑出人物。炎黃時代實際就是父系社會時代。這是比較穩妥的說法。我們人民軍隊裏把長官統稱「首長」,首長的首長,被稱為「領袖」,都不是一個具體人,但都是由一個個具體人組成。

如果非得說「黃帝」是一個確定的「他」,那麼「他」的一生是不斷尋求物質需要,尋求合作,不斷領導氏族成員到處遷徙的一生。「他」不可能在一個地方一輩子!陝北喬山是黃帝安葬之處,這是《史記》所明確記載的。關鍵是從漢武帝以來中國政府歷代就承認的並進行國家級祭祀的地方從,漢武帝直到公元2018年!

一切歷史問題都需要繼續歷史學探討。但一旦涉及政治和國家統一問題,就不能任由人按照地方的個人的利益去打扮。某些人,希望通過大規模地祭祀黃帝,改變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來標新立異,名垂青史。很可能遺臭萬年!任何人可以貪財貪色貪權,但貪不了時間,更貪不了歷史!歷史是最公正的審判所!

歷史上的武則天夠厲害吧,臨了被人趕下政壇,最後又可憐吧吧地要與高宗合葬,回歸李唐的媳婦本色。當時洛陽人千方百計阻攔高宗,靈駕西歸。23年後,一些李唐宗室和正直大臣,堅決反對合葬!

袁世凱很厲害吧,手握兵權,背叛光緒投靠慈禧太后,後來又稱帝,僅僅十天!

白巖松也曾感嘆當代,過去那些人天天出現,現在被人幾乎完全遺忘!

我寫這些文字時,也是如履薄冰!


作為靈寶人,我看了那些只能呵呵了。靈寶,位於豫西地區,與陝西交界,與山西隔黃河相望。靈寶境內有一鑄鼎原,有黃帝陵,有鼎湖灣,有靈湖,大湖。這些千百年沒有更改的地名都與黃帝有密切關係,黃帝鑄鼎於鑄鼎原,鼎城昇天。這是有記載的,無論哪裡的黃帝陵,無論多少說辭。鑄鼎原上黃帝陵,黃帝廟,考古挖掘都有實證。並且,鑄鼎原黃帝陵說得很清楚,這是是衣冠冢。爭去吧,黃帝在鑄鼎原等你們。


千年無定論,眾說亦紛芸。其實,大家都在爭,一是爭文化標誌,二是不停的爭論。這種爭此起彼伏,己越千年時空,可見浩瀚文獻。其實大家是不是可以再開一扇窗,除了考古、文獻,我們是不走可以問一下這些文獻是怎麼來的,那時文字尚未產生,記事之能,唯有瞽朦,結繩刻木,口耳傳承,司馬左氏,考錄成形。這樣看來在成書之前,口耳相傳之間亦有爭論了,黃帝部落,流浪河淮,徵戰涇渭,生卒無考,殯葬無處,前世史家,尚且無考,今人浮淺,實難定論。然而這種口碑文獻或許一息尚存,反映在山水之名狀也有可能,反映在後人生活之習性也未可知,反映在村落之由來亦或有之……當然免不了又一次爭論。也罷,不說了,免得打擾祖宗。


全國人民都應該祭祀我們的人文初祖炎黃二帝,但不能造假,把軒轅廟改成黃帝故里,廟和故里能是一回事嗎?!2006年以前,新鄭只有一個軒轅廟,當年把廟改成黃帝故里,這是不是造假?!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當剝去!


理解吧,誰家都說自己更孝順爹,誰敢甘心自弱呢,只是黃帝過後到現在就太辛苦活著的億萬個爹了,四處立尊,何處是真,那時止奔,一心敬爹!同胞們醒醒吧,有必要較真大鬧折騰嗎?!……


按歷史流傳炎帝姓姜,而寶雞市渭.河南有姜城堡老地名;黃帝姓姬,而扶鳳縣法門寺東五里有姬家地名,地名記載均有幾千年了,但炎黃二帝歷史久遠,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但地名已幾千年是真實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