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读: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浙江广电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形式开启全方位融媒体报道。《电视指南》对话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主任赵林、新蓝网总编辑沈芸,探讨浙江广电如何拓展重大时政报道融合传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来源:《电视指南》杂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

  文/王朝明

  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卫视派出近百名采编播和技术人员,组成融媒体报道团队,依托浙江广电集团在北京设立的全国两会融媒体中心,打通大屏小屏、线上线下、会内会外,形成融合传播新格局,做到了全媒体报道两会盛况、多形态传播两会声音。

  《电视指南》对话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主任赵林、新蓝网总编辑沈芸,探讨浙江广电如何拓展重大时政报道融合传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主任赵林

  新蓝网总编辑沈芸

  多栏目联动,多形态呈现

  新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助推器,也为多样化的报道方式提供了可能。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浙江广电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形式开启全方位融媒体报道。

  赵林向《电视指南》介绍,浙江卫视《全媒体聚焦》采用虚拟演播室,用大数据分析今年两会民生热点话题和建议,速递给前方代表;特别策划《民生热点帮你问》《“两会”我提问》,通过融媒体联动,使会场外百姓关切与会场内的代表委员发言充分对接,形成有效互动。

  《履职这一刻》播发报道《找准产业留住人才 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从“湖州安吉的最后一批白茶‘扶贫苗’正式启运”这一新闻事件切入,报道两省代表委员围绕“脱贫攻坚”出实招、谋实举,让会场变现场;浙江卫视紧跟会议议程,播发浙江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围绕热点,直面关切,积极反映代表履职,大会报道有深度有热度。

  两会期间,浙江卫视还通过《浙江新闻联播》《正午播报》《新闻深一度》《今日评说》等主要栏目,开辟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多个时段组成覆盖全天的新闻纵贯线;多个栏目覆盖时政、民生、评论、人物专题等多样态的新闻报道矩阵,并在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中国蓝新闻”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立体传播。

  在互动方面,全国两会报道中,浙江卫视创新推出《民生热点帮你问》《“两会”我提问》《履职这一刻》等多档融合互动板块,记者带着老百姓的关注,走进两会会场,通过会内会外的联动,展现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做接地气、有温度的两会报道。

  比如《浙江新闻联播》节目中推出特别策划《民生热点帮你问》,通过新媒体征集网友问题和心愿。在浙江的后方记者,围绕网友关注的民生热点展开深度调查。前方驻会记者则把这些问题捎到会场,向代表委员提问,让会外的百姓关切和会场内代表委员的观点充分对接,形成互动。

  如何让老年人拥有更幸福的晚年?二孩政策放开后如何缓解“入托难”?垃圾分类难“分”如何破局?“网约护士”如何叫好又叫座……赵林告诉《电视指南》记者,这些节目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来源于老百姓,老百姓的提问、建议、感受和关切构成了节目的主要框架。

  报道强化大会热点的基层反响,做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的会议解读。同时也丰富了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让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之间有效互动、同频共振,大大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

  全媒体交互式虚拟演播室

  创新播报形态

  今年浙江卫视加大了传统广播电视技术和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在采访、编辑、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强大的技术力量为优质内容的生产提供支撑,以全新的技术装备激发采编人员的创作冲动。

  赵林向《电视指南》介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卫视虚拟演播室相比往年面积更大,可以呈现更新、更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该区域通过虚拟前景技术推出“未来社区”,观众可以跟随主播的播报、引导,一起走进由技术生成的医院、学校等可视化环境,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以身临其境的场景化体验直观感受民生实事的落实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变化。

  而在其他栏目中,该区域可根据不同需求变身为主播台、访谈区等场景。两会期间,浙江卫视打造全媒体交互式虚拟演播室,创新播报形态,重点打造《全媒体聚焦》板块,引发广泛关注。

  据了解,《全媒体聚焦》每期3分钟左右,在内容呈现上,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集萃《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当天热点报道和热门新媒体产品,整合浙江广电旗下多家广播电视频道和网络平台、新闻APP、微信微博等媒体产品。表现形态上,运用虚拟演播室进行包装、电视三维技术、多媒体互动报道等手段,为观众带来更为立体、直观、生动的两会播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蓝算法”第一次亮相。新蓝网总编辑沈芸向《电视指南》介绍,“新蓝算法”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个人兴趣爱好来传递信息,特别是智能语音播报技术,只要点击新闻页面右上角的语音播报键,AI语音智能主播就能播送新闻,用户可以选择机器人“小蓝”的声音,也可以选择浙江卫视新闻主播的声音,为用户带来优质内容,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打通大小屏

  融合创新占据“舆论主场”

  媒体融合传播是浙江卫视今年两会报道的亮点关键词。3月2日起,浙江卫视依托在北京设立的全国两会融媒体中心,以融合互动的创新形态,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发布,形成广电宣传矩阵,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两会盛况、传递两会声音、讲好浙江故事。

  浙江卫视前方记者采用视频和图文等方式,通过“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中国蓝新闻”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首发,浙江卫视的多档重点栏目也实现了多终端分发。除了融合浙江广电集团内的采编力量,新蓝网还联动全省广电融媒体联盟——“蓝媒号”,有效提升了两会报道在广大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

  对于今年全国两会报道最大的感受和变化,在新蓝网总编辑沈芸看来,网络视听媒体与传统媒体同频共振、共同发声,积极运用前沿技术,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全方位报道大会盛况,不仅呈现了新媒体的担当有为,也展现了在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上的价值和魅力。

  而在纵深推进媒体融合的助力下,新媒体优质内容生产也呈现出新的气象。新方式、新视角、新传播,全国两会报道的产品化、移动化促进了新闻产品的裂变式传播,让两会宣传报道有声有色有气势、出新出彩出精品。比如新蓝网中国蓝新闻推出的沉浸式快评《你好三月》、口述图解《相约春天里》、视频博客《“两会”VLOG》等原创新媒体栏目颇具看点。

  媒体融合大趋势下,在技术被广泛运用的今天,如何在产品创意上开拓新思路也成为在新媒体领域取胜的关键一步。从内容层面,如何打造差异化的内容?如何提高内容的触达率?

  在沈芸看来,随着互联网原住民全面入场,如何用好内容黏住“新生代”的心,是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课题。而融媒体产品要提高内容的触达率,最核心的是要更加重视传播体验,把有意义的内容做得有意思。换而言之,就是要提高主流媒体内容的“网感”,让产品更接地气、更具年轻态、更有互动性。

  “互联网传播不仅要可读、可听、可看,还要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让阅读者成为二次传播者,让新闻自动找到下一位读者。如何能够把创意跟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媒体融合非常重要的课题,要不走寻常路,追求极致创新,让技术和界面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沈芸说。

  从两会报道看媒体融合新趋势

  从“中央厨房”革新内容生产,到“媒体大脑”试水新闻制作,再到大小屏互动移动化播出颠覆传播模式,各大媒体不断创新,推出形态各异、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新闻表达也逐渐向民间语态转变。这一切都体现出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相融”带来的新变化,更预示着全国两会报道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沈芸看来,首先,体现出流程再造“移动端优先”的内生力。比如浙江广电集团整合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各媒介端口优势,策采编发一体联动的生产流程更为成熟,互联互通的运作机制更加深入,移动端优先打造全媒体流程更为高效,体现出“传播快、产品多、受众广”的传播效果。

  其次,体现出融合传播“突破边界”的联动力。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多方渠道连接、打造传媒矩阵,进一步打通了“纵贯线”,打出了融合传播组合拳。尤其是江浙沪皖广电系新媒体联动,成为媒体融合的全新尝试。在今年两会报道中,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地联动,站在全局报道视角,创新传播理念,同时又结合自身特色,针对不同角度侧面开设栏目《会见未来——长三角融媒看两会》栏目,共同探索开启长三角一体化新引擎的最佳方案,聚焦两会热点话题,生动呈现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

  最后,体现出前沿技术“内容智造”的推动力。今年的两会报道中,通过中国蓝云平台,鲜活素材直达“蓝媒号”各内容发布平台,进一步体现出技术引领力。通过“新蓝算法”、智能语音播报技术的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得到进一步的探索运用,以更加融合、开放、清新的方式传递两会好声音,形成了全国两会融合传播新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