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普通民衆重要的轉折點。

  古代當官或者想要改變命運,在隋唐以前幾乎沒有任何辦法,唯一的選擇就是造反。

  當時選舉官員大多都是從世家弟子中挑選出來的,到了漢朝的時候纔有了舉孝廉,孝順的人加上名望夠高,得到當地長官的推薦才能當官。

  從隋文帝楊堅首創中國科舉開始,平民子弟纔有了躋身上層社會的途徑,那個時代是真正讀書人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只要讀好書就有出路。至於要做到什麼地步,還是要靠個人的能力。

  在衆多不平等條件的古代,科舉是相對來說最公平的制度。

  電視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蔘加了一輩子的科舉,到最後也只是個老秀才,只能回到家鄉在私塾任教,當然那個時候老師的地位也非常高。

  其實在科舉出現以前,中國就有了秀才,這些秀才是從當地德高望重的人中挑選出來的,這是最初的秀才。

  科舉制度出現後,秀才必須要經過科舉考試才能獲得,而且難度相當高。大家知道範進中舉的故事,秀才通過下一輪嚴格的考試後,才能成爲舉人,本是秀才的范進考中舉人後,興奮的差點成了瘋子,由此可見考舉人的難度。

  首先,經過“童試”合格(全縣或全市統考)者爲秀才。秀才是科舉制度中最低的功名,也有享受口糧、生活費和免徭役的權利。秀纔可以去參加“鄉試”(全省統考),合格者爲舉人。舉人可以參加會試(全國統考),合格者爲貢士。貢士參加廷試,合格者爲進士。進士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後,就可以派往各地當官了。

  在朝廷緊缺人才以及有高官推薦的情況下,舉人也可當官。進士初次任職,大部分是七品縣官,相當於現在的正科級或副處級。也有的當京官,就是在翰林院(相當於文化部)和部級單位(吏部、史部、禮部、兵部、刑部等)任職。秀才只是功名,不安排職務,他們有的去當私塾老師,有的去給官僚當幕僚或小吏。

  當然秀才也不是那麼好考的,首先在幾歲的時候參加童子試,通過童子試後,要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將這些全部考過後,才能成爲秀才。歷史上不乏有很多白髮蒼蒼的老人和一羣少年,在同一考場考秀才。

  很多人受到電視的影響,認爲秀才就相當於今天的初中畢業,剛剛脫了文盲的範疇,能寫文章會讀詩歌。其實單單參照今天的考試模式,也知道秀才的文化水平不低,如今基本都是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學三個層次,秀才可是要經過四次嚴格的考試,單論水平應該和如今的重點大學生相當,大家可能都被電視騙了。

  另外考上秀才後,就能在當地的縣政府做一些小差事,如果不嫌棄銅臭味,還可以在一些富豪家中做私教,或者是去一些大企業當賬房先生,而且見到縣老爺也不用下跪,一般官員也不敢輕易用刑,從此以後不用納稅,不用種田。走出去說自己是秀才還能得到別人的另眼看待,這哪裏是初中生能比較的,甚至普通的大學生也遠遠不如。

  有人是這樣劃分的:

  秀才=正兒八經學到東西並具備一定專業水平的專科、本科畢業

  中舉人=考上公務員

  中進士=考上正科級公務員(非領導職務正科級)

  中狀元=考上國考中央級1:2000錄取級別的公務員

  當然,古代與現代的知識體系、教育制度、人口比例、國家政策完全不同,不能將二者完全的劃上等號。但二者都是我國主流的人才選拔制度,本着娛樂的精神,還是可以跨越多種維度來研究一下。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補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