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評判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人口的數量。而中國人也把傳宗接代看做是家族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西方,自從二戰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因為移民的湧入和生活水平提高造成的生育率下降,整個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齡化、少子化和族羣衝突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人口危機開始成為老牌西方國家未來最大的不穩定因素。那麼西方的人口危機是如何開始的?它會在未來給資本主義世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今天從資本主義對人口問題的直接影響的角度出發,對裡面的相關性一個個進行剖析,這能夠讓我們更清楚這個問題的由來。

一、怪現狀:經濟越發達,生育率越低

我們觀察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怪現象:經濟越發達的時期,或者是經濟越發達的國家,那麼它的生育率就越低。這樣的一個現象廣泛地存在於中國和全世界,首先我們來普及一下,什麼叫「生育率」。

生育率是指總出生數與相應人口中育齡婦女人數之間的比例。亦稱育齡婦女生育率。長期來說,生育率維持在2.1-2.2的水平,人口總數才能保持平衡。

我們來看一下2015年全球生育率分佈的情況——

2015年全球生育率情況分佈

這張圖上面的顏色越偏深藍色,就代表生育率越低;越偏紫色,就代表生育率越高。圖中非洲國家普遍處於紅色狀態,亞洲和歐洲則普遍處於藍色狀態。

從這個圖我們可以發現,歐洲國家和東亞國家生育率其實都是挺低的,生育率前十排名第一的是尼日,達到了7.52,然後烏幹達6.65,馬力6.35,索馬利亞6.26,蒲隆地6.08,布吉納法索6.07,衣索比亞5.97,佔比亞5.9,阿富汗5.64,剛果5.59。

前十名除了阿富汗,基本上都是非洲國家。那麼咱們比較熟悉的一些歐洲國家、發達國家、還有印度是什麼情況呢?印度是排在第81位2.51,法國排在112位2.08,美國排在123位2.01,英國140位1.9,俄羅斯179位1.61,加拿大181位1.59,整個歐盟的平均水平是在1.58。

然後咱們中國大陸地區全球是排在186位1.55,日本是199位1.45,德國203位1.43,義大利204位1.42。而出生率排到最後全球墊底的國家,可能有點超出大家的意料——倒數第一名新加坡0.78,倒數第二名澳門0.92,倒數第三名香港1.09,倒數第四名中國臺灣省1.16,倒數第五名是英屬維爾京羣島1.22,倒數第六名韓國1.23。

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出來,其實我們經常討論的歐美的人口危機、出生率不斷下降的這樣一個現象,如果放到全球進行對比的話,東亞文明的中、日、韓其實比他們的狀況要嚴重得多。

從這個圖表還可以看出來,全球各國都是經濟越落後生育率就越高。比如說非洲,它的人口出生率都挺高,一個家庭可能生六七個孩子;然後歐美和東亞地區的國家,如果經濟越發達越活躍,它的人口出生率就越低,最低的一個家庭還生不了一個孩子。

從國內各省的生育率分佈情況來看的話,也是呈現出越落後越能生、越發達地方越不生的這樣一個現象。北京的生育率是最低的,只有0.70,上海0.73,遼寧0.74,黑龍江0.75,吉林0.76,天津0.91,浙江1.01,西藏1.04,江蘇1.05,陝西1.05,廣東1.06。生育率相對高一點的是雲南1.4,湖南1.41,安徽1.48,海南1.51,新疆1.52,貴州1.74,廣西1.78。

世界生育率走勢圖

這張圖是一個時間曲線,這個曲線是整個世界的生育率在1960年以後的整體走勢。我們看到世界的生育率平均水平都是在下降的,法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生育率曲線也都是持續下降的一個狀態。

從人口統計學上來分析,會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近現代的人口數量的變化可以大概分成兩次大的轉變。

第一次人口轉變是大概發生在20世紀初,基本上是是因為由於現代醫學的發展,然後嬰兒死亡率就大幅下降,生育率也隨之出現了第一次的迅速下降,總體的生育率從5~6降到了2~3的左右;那麼第二次的人口轉變是發生在六七十年代以後。

中國的人口數量是在建國後發生了第一次轉變,然後到最近這幾十年計劃生育之後,發生了第二次的人口轉變,中國在第二次人口轉變後就達到了低生育水平,甚至是超低生育水平,大約是1.5甚至1.3以下這樣的一個水平。

所以從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看出來,經濟越發達的時期,人口出生率生育率是越低的;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生育率也是越低的,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判斷——生育率與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情況和經濟發達程度是直接掛鉤的

二、現代人婚姻生活觀唸的改變

從生育率的最終結果,我們看到了前面的一個怪現狀,從人們的婚姻生活的觀唸的改變也可以印證這一點。

以東亞的鄰國日本為例,根據日本2017年4月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到50歲都沒有結婚的人口比例(即終身未婚)的比例中,2015年男性的佔比是23.7%,也就是日本人裡面有每1000名男性中就有237人是終身未婚的,女性的佔比是14.6%,1000人中有146人終身未婚。 也就是說,男性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女性約每七人中有一人終身未婚。

這是2015年的數據,比2010年顯示的數據上升了三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這樣的現象還在進一步的加重。另一份更誇張的數據是2010年的一個調查顯示的,日本在18歲至34歲的女性中,有38.7%還是處女,而同一年齡段中,男人還是童子身的比率也達到36.2%。報告還顯示,18歲至34歲的女性中,沒有男朋友的佔到49.5%,沒有過性經驗的達到38.7%。而在35歲至39歲的年齡段中,有25.5%的女性和27.7%的男性從未有過性經驗。所以從這個數據來看,人們甚至對性生活都已經失去了興趣。

不僅日本纔有這個怪現象,中國其實也差不多,只是我們沒有做那麼多的調查。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女性在北京大齡未婚羣體中所佔比例上升。調查顯示,在北京,30歲至44歲的單身人羣中女性佔45%,但5年前僅為40%,增幅非常顯著,這顯示出人們的婚姻觀念,或者說對單身的適應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

從中國的數據中我們看到了人口的生育率數據在逐年下降,我們還看到了人們對於生育和婚姻思想觀唸的急劇改變,另外我們也看到了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到最近這幾年也開始鬆動。

三、大忽悠的人口爆炸論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現在這樣的情況?讓我們坐上時光機回到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我們受到西方一些學者關於「人口爆炸理論」這樣一種觀點的刺激,大家覺得說中國為什麼貧窮?就是因為人太多了!那麼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先來看一看人口爆炸論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學者炮製了「人口爆炸論」,其實這個觀點最早是在1798年的時候一個名叫馬爾薩斯的英國牧師提出來的,他很早就寫了一本小冊子叫《人口原理》,這本小冊子的基本中心思想是說——人口會有一個幾何級數增長的一個趨勢,但是食物的供應只有算術級數的增長趨勢。馬爾薩斯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人口的幾何級數增長速度遠遠快過了食物的算術級數的增長速度,因此就會導致爭奪資源的戰爭,瘟疫、饑荒和各種天災人禍。

馬爾薩斯

二戰之後,人口爆炸論開始被放大宣傳,有一系列的代表學者和著作都是關於這個話題的,例如沃格特的《生存之路》(1949)、赫茨勒的《世界人口危機》(1956)、埃爾利希的《人口爆炸》(1968)、泰勒的《世界末日》(1970)、梅多斯的《增長的極限》(1971)、佩奇的《世界的未來》(1981)等等。

從50年代到80年代,西方的學者關於「人口爆炸論」這一塊拋出的理論和書籍都非常多,直接影響了我們那一個時代的決策人。其實馬爾薩斯當時寫《人口原理》的時代跟二戰之後的時代是有很大的差別的,1798年整個世界還處於資本主義的早期階段,我們稱做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所以當時整個世界的確是充滿飢餓、痛苦、貧困、瘟疫、戰爭,大家都在為生存爭奪各種資源,非常的慘烈。當時整個世界,特別是西方,都是這樣的狀況,而且這個現象還進一步惡化,最後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隨著資本主義體系的發展,特別是到了二戰之後,這個世界突然就發生了一個本質的轉變。

根據我們自己的對經濟和金融的理解,這裡面的原因還是源自於稀缺性的改變。以前貨幣的稀缺性是很強的,因為早期的時候,國際貿易的都是用黃金作為結算貨幣的,那麼黃金的稀缺性直接決定了在國際貿易中支付這一方的稀缺性。當大家處於稀缺狀態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心理——越稀缺他就越去爭奪它,但是越爭奪它就會越稀缺,最後就導致了馬爾薩斯所說的那些飢餓、痛苦,各種戰爭瘟疫的情況。可是到二戰之後,其實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確立了現代資本主義秩序的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它們的形式很快地發生了改變,都採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而美元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可以無限量供應的東西,所以貨幣本身的稀缺性就成為了歷史,人們在物質的緊張感面前,他的感受就不再像以前那麼深刻。

不過在二戰之後,東亞的一些國家並沒有納入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包括非洲和很多第三世界的國家也是,這些國家的人口是在迅猛增長的;而歐美體系下的人口在經過二戰後的剛開始恢復生產的一個高生育期階段後,很快就開始了快速的下降。這個人口的下降其實歐洲人是覺得很恐慌的,因為人口長期的下降最終會摧毀他們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所以這時他們拋出了人口爆炸論,主要就是來嚇大家的。

我們的決策者在那個時期受他們的思想影響很深,畢竟當時他們的經濟比我們發達,科技也比我們發達,所以我們受他們的影響也想當然的認為人口爆炸論是非常正確的。其實人口過度增長只是各種為稀缺而進行的爭奪的其中一個因素,還有很多其它的因素,更重要的還是因為現代的貨幣制度和經濟制度沒有建設起來,現代的資本主義體系的確立,其實就極大地改變了這個進程。 所以當我們今天再回過頭來想提高生育率的時候,我們發現反倒不容易了。可能30年前我們還覺得人口過多,可突然到今天,我們發現我們已經開始面臨勞動力不足和人口老齡化的危機。

四、資本主義是怎樣影響人類生育的?

為什麼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對人類社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包括像中國這樣一個非常注重生育、注重家族家庭多子多孫的社會,我們也受到影響發生了迅速的改變?我們都會面臨人口老齡化危機,我們都會面臨人口危機、生育率危機,原因在哪裡?我們分析一下資本主義是怎麼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和生育的結果的。

我們可以把原因大概歸於以下幾類:

(1) 資本主義改變了傳統的男女分工

馬克思說,勞動力的自由買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在勞動力市場裏,女性和男性同樣是作為勞動力提供者,女性不再僅僅作為生育和家務的提供者,還是工業和社會勞動的積極參與者。在勞動力市場裡面,男性和女性的分工不再像之前那麼明顯,以前的話就是男耕女織,男人在外打打殺殺,女人在家相夫教子。現在則不同,工業化時代對勞動力的要求跟農業時代有本質上的差別,工業化時代更重視的是技術方法,而不是僅僅比誰的體力更強,女性跟男性一樣,都可以作為勞動力的提供者參與到勞動力市場裡面來。現在的無論是從政從商還是做工人,都有大量的女性參與者,這個改變就意味著女性的生活焦點已經從原來以家庭和小孩為全部重心發生了轉移。

(2) 資本主義瓦解了傳統的家族和家庭文化

東亞社會對家庭向來是極為重視的,其實歐洲社會也是很重視家庭的,以前我們來自於家庭和家族的生育壓力非常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不能不生孩子,甚至你還必須要生個男孩,你要續香火。

以前在農業社會中家庭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單元,一個家庭的勞動力多少直接決定了這個家族的興旺與否,所以在以前的農業時代大家肯定是願意多生孩子,生得越多就能獲得更多的勞動力,特別是男性人口越多的話,這個家族就越興旺,因為如果發生衝突,男性成員越多對家庭利益的保衛作用就更強;還有平時在務農的時候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耕種,男性在體力上比女性更佔優勢,自然大家都希望有更多的男性勞動力。

但是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庭的收入提升不再取決於家庭人口的數量,並不是家裡生的孩子越多,就能獲得更多的財富,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家族對人口的注重度以及家族內部的各個家庭之間的緊密關係由原來農業社會時期的家族文化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變。

(3) 資本主義帶來的生活壓力推後了生育時期

資本主義給每一個人帶來的生活壓力,使得人們的生育時間發生了推後。現在年輕人大學畢業,基本上就已經是23歲~25歲之間的年齡了,然後他進入社會後經濟地位的鞏固下來最快也要五年,慢的話甚至要十年時間纔能夠有一定的積累,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各種物價、房價、社會支出都那麼高的情況下。 要是你還考了研讀了博的話,一下子好幾年又過去了,雖然說研究生和博士生畢業的時候的收入會高一點,但是你的生活成本也會更高,所以你也需要5~10年的時間去鞏固他的經濟地位,所以這導致人們錯過了黃金生育期。

嚴格意義上來說,女性身體狀況最好的時期是在25歲前後,男性的話是在25歲到30歲之間,所以黃金生育年齡的錯過最後會導致什麼結果呢?會導致整個族羣的生育能力不斷下降,從生物學上來看甚至向後傳遞的基因都會變得更差一些。

高教育人羣推後生育時期從整體上導致了另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學歷越低的人羣出生率就越高,學歷越高的人羣生育率就越低,一些中產家庭甚至不願意生小孩,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會變成低文化水平的家庭比重越來越大。

同時,巨大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和社交成本都會佔用很多支出,不僅是資金上的支出,還包括很多時間和精力上的消耗,所以人們在生育上的意願自然就會大幅下降。說不好聽的,你每天忙工作回到家可能十一、二點了,各種應酬和工作讓你身心疲憊,這時你還有什麼精力去考慮那些關於繁衍後代的事情呢?

(4)資本主義教育與女性的自我意識、自由意識的覺醒

在過去的傳統社會中,女性多多少少有點像是父權社會男性的附屬品一樣,所以女性不得不依靠男性而生存;在現今的社會狀態中,在資本主義的這種結構中,女性是完全可以獨立的生存和發展的,甚至她的生存能力在某些行業裡面可能比男性還要強大,這種獨立性使得女性可以自己來決定生育與否。

撒切爾夫人

這裡既有教育因素的原因,也有經濟地位上升的原因,原本每個人都有自由獨立的天性,但是過去幾千年的傳統社會文化把女性這種天性給壓制了,而現在的教育、醫療、經濟甚至是避孕技術等的發展,就把女性追求自由獨立的天性給喚醒了,這也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所帶來的結果。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發展,特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間,我們可以看到從人們的行為、觀唸到結果,前後都體現出一種巨大的差異,甚至政策上都有這種差異。這樣的差異最後導致了什麼?最後就導致了人口危機,人口危機後期的就是人口老齡化。對於我們而言,中國現在也面臨著同樣的現象,人口問題並不是歐美單獨面對的問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中國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以及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它是源自於在毛澤東時代的鼓勵生育的政策所帶來的紅利,其實過去我們一直是在享受人口紅利,但是不難推測,隨著低生育率的經濟現象進一步蔓延和發展,人口紅利的優勢就將失去,同時我們想把局面扭轉回去也很難。

今天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還比較穩定,但是我們看到現在歐美的這些國家後來的經濟發展是靠穆斯林移民所帶來的,用移民們帶來的人口增長來解決勞動力下降的問題,但最後結果是什麼?最後結果是導致了現在美國的族羣問題,歐洲也是同樣面臨著族羣問題和宗教問題。 日本沒有選擇向其他的族羣開放移民,但是它的結果就是經濟的急劇滑坡。

經濟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其實還是人口,所有的經濟現象都取決於人的生產和消費的行為。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夠及時有效的扭轉整個中國的人口生育率不斷下降的現狀的話,對於中國未來的競爭力,我們是要打問號的。這是擺在我們所有中國人眼前的非常急迫的問題,那麼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我們今天從資本主義對人口問題的直接影響的角度出發,對裡面的相關性一個個進行剖析,這能夠讓我們更清楚這個問題的由來,也能更清楚的認識到無論是作為個體,還是作為一些社會組織的決策人,我們在人口問題上最好都能盡一分綿力。 希望未來中國欣欣向榮的民族復興過程,不要因為人口問題和受到影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