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問題被收錄至活動「十萬個是什麼」中。

活動時間:11/29 - 12/14

活動規則:大於 200 字的客觀事實定義,且註明可信來源,創作時間在前的優先採納。

活動內容:歡迎參與活動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優質內容將有機會被收錄在《十萬個是什麼》電子書中,同時還有機會獲得一份精美的知乎周邊禮物。更多相關問題請進入活動頁面瞭解。

這是一本留給未來的百科全書,我們邀你一起合著。期待你的分享~


昨天,學堂君已經在這個答案(十萬個是什麼:什麼是「心理測試」? - 京師心理大學堂的回答)中寫到了,「人格測驗是指通過對個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典型行為表現(如興趣、態度、性格、價值觀等)的測量,評定其人格特徵的測驗。」今天,我們就繼續詳細說說人格測試。

要知道「人格測試」是什麼,我們首先要知道「人格」是什麼。

你會用佛系來形容TA ,形容TA不焦不躁,不追名逐利;你會用外向來形容TA,形容TA精力充沛,總是樂觀、自信;你好像,也會用「處女座」來形容TA,形容那個強迫自己追求完美的人,那個大家眼中的「異類」……

我們喜歡用各式各樣的詞語形容自己、形容他人;人格,個體自身的穩定行為方式和內部過程,這就是人格是心理學家用於描述、瞭解人的。

A查資料寫了一篇科普,B刷著短視頻大笑,C閱讀完一篇專欄後寫了長評,D跟與自己意見不同的網友吵起來了……大家都在上網,為什麼行為千差萬別?每個具體的行為背後都是情境與人格因素在共同起作用,人格特質可以做的,是預測「行為傾向」,即描述個體做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

類型說vs特質說

為什麼「處女座」那麼不科學?

學堂君之前也介紹過,網路流行的星座學並不科學。它除了是一種「巴納姆效應」的產物外,還將所有人分成了特定的12種類型,認為他們將表現出與對應類型相似的行為模式。

然而,類型是有限的,而人格特徵卻是無限的,類型說忽視了每個人的獨特性,限制了人格的多樣性[1]。

或許是因為「人格」這個領域過於龐大而複雜,目前,人格心理學領域仍處在「智者摸象,各亮一方」的狀態,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大一統的人格理論,來全面地解釋人格、描述人格,同時用人格解釋人類行為。

比如,心理學界一直存在關於人格研究中「類型說」還是「特質說」的爭論,雖然像將人分為16種的MBTI等測驗仍在招聘等領域被大量徵用,INTP等四個字母的排列也在各種個人簡介中出現,但在人格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中,「類型說」已慢慢被更具科學性的「特質說」取代。

特質,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那些不論在你生命中的何時何地指引你行動的「念頭」。它是一種心理結構,能使許多刺激在引發某種行為上具有同等作用,並且能創造、指引那些功能相等而一致的適應性及表現性行為。比如,得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認可和應用的「大五人格」,儘管目前是一種相對完整而穩定的描述人格的框架,但也僅可以描述人格現狀,而無法解釋人格成因。

人格理論和人格測試的典型代表: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是人格心理學中「特質流派」的典型代表,研究者也根據這一理論開發了相應的人格測試。

  • · O-Openness,「開放性」(也譯作求新性)
  • · C-Conscientiousness「盡責性」
  • · E-Extraversion「外向性」(也譯作外傾性)
  • · A-Agreeableness「宜人性」
  • · N-Neuroticism「神經質」(也譯作情緒性)

上述是大五人格的五個維度,它們的首字母拼湊在一起便構成了OCEAN——人格的海洋。這五個維度是研究者將所有形容人格的詞語進行因素分析,發現它們一共能被歸為五個潛在因素,而後將這五個因素命名成如上五個維度名。

可見,大五人格中的每一個維度都是一系列特質的集合,每個維度的高低分都有不同的特質表現。我們可以通過專業的量表進行測試,來瞭解自己的人格,但量表的得分也往往依賴於我們自己的報告。在量表裡,會有一些需要自己評定跟自己相符程度的題項,比如「我認為我是一個健談的人」,如果認為相符程度較高,就選擇一個較高的分數;一個維度往往包含多道題目;最後,某一維度得分高,就意味著在這一維度上的特質強。

人格測試只是瞭解自己的參考,而不能作為絕對標準。下圖顯示了高低得分人羣普遍的人格特質,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每個人格維度的解讀,請繼續往下瞧瞧。

(McCraeamp; Costa, 1985)

Openness

喜愛現實還是喜歡想像?

你更可能是天馬行空的藝術家,還是腳踏實地的實幹家,開放性高VS開放性低,你想要個怎樣的分數?

開放性指的是對經驗持開放、探求的態度,而不僅僅是一種人際意義上的開放。構成這一維度的特徵包括活躍的想像力、對新觀唸的自發接受、好奇心等等。得分高的人像是獨立的思想者而得分低的人則是本分的實幹家[1]。在開放性維度得分高的人更適合在科學藝術等需要創新的領域內工作,得分較低的則比較合適像是公務員、司法人員等等[6]。

Conscientiousness

謹慎盡責的人能安享悠長的人生

萬事體貼周到的學霸江辰和時而犯點小迷糊的陳小希,可能就是盡責性高和盡責性低的代表喔,其實都很可愛呀~

盡責維度得分高的人表現出更有條理的處事方式並能夠持之以恆;得分低的人則馬虎大意、容易見異思遷、不可靠[1],然而生活中,卻總有這樣一種現象:認真負責的人疲累不堪,而自由散漫的人卻漁翁得利,盡責的人格特質會不會因此給我們帶來不好的結果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研究發現能準確預測一個人是否長壽的因素,既不是開心快樂也不是善於社交,而是謹慎和可靠的人格特質。盡責的人長壽或是因為盡責性人格特質會讓人獲得更健康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可以說,他們為自己創造了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5]。

從嚴肅嚴厲到放任自由,在盡責性的維度上,你處於哪個位置?

Extraversion

你是不是真正的「外向」?

一邊是舞會上大放異彩的social女王,一邊是安安靜靜坐在書桌前的文藝少女,外向性高VS外向性低,你更像哪個?

網路上總流行著這樣的話:你不是真正的快樂,越外向的你好像越孤獨寂寞。那麼,你自己是否真的外向呢?

我們總會為了更強的社會讚許性把自己硬生生地掰成一個很會social的人,可是,這真的適合我們自己嗎?可以看到,外向性得分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更冷靜、內斂,有更多的空間與自己相處[1]。

Costa和McCra曾說,內曏者含蓄而非不友好,自主而非追隨他人,穩健而非遲緩[3]。內向與外向不是對與錯,只有適合不適合你自己。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人格優勢選擇職業,比如外向性高的人多嘗試一些人際交往類的工作,像是顧問、銷售等,內向的呢可以做一些財務類、科研類的工作,發揮所長。

Agreeableness

宜人性不高,就可以不友善嗎?

宜人性高者在任務中注重合作而不強調競爭,相反,宜人性低的人則喜歡為了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奮鬥。雖然宜人者更受喜愛,但似乎我們總覺得宜人性低的人適合擔任領導幹部,或是獲得偉大成就。「熱情」與「能力」之間存在一種類似於補償的負向關係[4],因此我們會刻板印象地覺得說宜人性高的人能力差,而實際上能力與熱情並沒有顯著的相關關係。

Neuroticism

神經質得分那麼高是神經病?

纔不是這樣!雖然常被翻譯為「神經質」,但它纔不是「神經病」更不是「精神病」!為了避免這樣的歧義,我們的測試中,就用了「情緒性」來描述這一維度。

雖然神經質得分高的人確實可能會有一些比較過激的行為表現,他們更容易變得心煩意亂、產生消極情緒,他們會敏感、緊張、甚至畏懼未來或將發生的一切[1]但神經質並不完全是無用的,在很多情況下,比如長跑運動、競技比賽等等,我們需要適當的情緒喚起,甚至應該要適當的焦慮,這才能激發我們的潛質來更專註地投入到任務中[2],極度平靜反而是沒有益處的。因而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定量的「神經質」。

最後,學堂君需要再強調一遍,人格測試只是瞭解自己的參考,而不能作為絕對標準,而且就像測試中說的,分數並無好壞之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優勢人格,我們的人格特徵都是我們獨特的財富,它會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發光發熱。

我們都是那個獨特的唯一。

參考文獻:

[1] 伯格, 陳會昌. (2010). 人格心理學.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 Sweeny, K., Dooley, M. D. (2017). The surprising upsides of worr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4), e12311.

[3] Costa, P. T., Mccrae, R. R. (1992).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its relevance to personality disor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6(4).

[4] Yzerbyt, V., Provost, V., Corneille, O. (2005). Not competent but warm. really? compensatory stereotypes in the, french-speaking worl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8(3), 291-308.

[5] 弗裏德曼, 馬丁, 王立傑. (2012). 人格決定壽命 為什麼謹慎盡責的人能安享悠長的人生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6] Feist, G. J. (1997). A meta-analysis of personality i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4), 290-309.

[7] Allport, Gordon, W. (1948). Comparative psychology of ment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作者:水蜜桃君、Melody

相關原文: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心靈海洋」大五人格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 評論回答 私信學堂君和 TA 的小夥伴們 :)

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奧爾波特有句名言:「同樣的火候使黃油融化,使雞蛋變硬。」千人千面,各不如一。在我們面臨同樣遭遇與處境時,你看到了光明,我卻看到了死亡。在同樣的刺激之下,居然有大相徑庭的反應。這時候心理學怎麼回答這個難題呢?一般的社會心理學、大眾心理學或個體心理學彷彿無能為力了,人格心理學家們在這個時候會用人格理論去解釋人的差異。

要解釋好人格測試這個詞,我們先來看人格是什麼。人格,Personality古希臘詞源是面具的意思。

嗯,我演給你看的意思。人生或許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帶著我的人格面具,演繹著自己的人生。

可以說,人格就是一種穩定且持久的獨特心理特質的集合。

  1. 它是相對穩定且持續不變的,不會一時一個樣,不會飄忽不定。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2. 它是集合,也就是說這裡包含了一大堆的心理特質,不是唯一的。它包括了情緒、動機、興趣等一系列人格性因素,所以會有側重性,比如有單一人格特徵的測量,也有內外向性格的測量。

測試,一般指客觀化定量描述的工具(有時候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會和測量劃上等號)。

那麼人格測試是什麼?廣義來說,是對心理特質、狀態、價值觀、情緒、態度、世界觀、幽默感、心理認知和行為風格或相關個性特徵等進行測量與評估。狹義來說,在語境當中,你可以說心理測試,只是一套測量某種心理特質的工具或者過程,也可以,並不存在什麼很大的問題。

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人格測試的具體內容。一般而來,人格測試主要分為自陳報告和投射技術等。我們平常做的大多數都是自陳報告,包括大五人格測驗、黑三人格測驗,MMPI等等;而投射技術例如羅夏墨跡測驗、TAT等。

大五人格測驗、黑三人格測驗這些相對較「大」的人格測驗已經有許多答案講得很詳細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參考閱讀:

我們來看看一些「小」的人格測驗。

理論上講,任何一種心理傾向性都可以編製修訂相應的人格測驗。

我舉幾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大家感受下:

害羞(shyness):你既可以將害羞看成是一種情緒,也可以將它看做是一種人格特質,畢竟在我們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害羞。

參考閱讀:津巴多《害羞心理學》

時間觀(也有人譯作時間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這種特質是說不同的人對不同時間(過去,現在,將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容易沉湎於過去,而有的人更傾向暢談未來。

參考閱讀:津巴多《時間的悖論》

自我概念清晰度(self-concept clarity):這其實是「自我」領域裡的一個老概念了。它是說人們對於自我能否給出一個清晰的概念,知道自己是誰。有的人非常清晰,而有的人則比較模糊。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時期,自我概念清晰的人會有更好的心理適應能力(Parise et al., 2018).

最後,說了一大堆什麼是人格測試,我們來談談什麼不是人格測試。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些奇葩的所謂人格測試是怎麼忽悠人的。

奇葩1.拿錯覺圖、雙歧圖來忽悠你

看久了是不是圖片內的「蛇」動了?恭喜你,你壓力很大啊,你有焦慮性人格啊。其實,是錯覺,是知覺的問題,不是你的性格出了問題。錯覺的產生,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人的知覺特性造成的,產生錯覺的原因是什麼呢?依然是一個科學難題,還沒一種理論能解釋所有錯覺現象,但是可以很明確地說,壓根兒和人格沒半毛錢關係。

奇葩2.拿顏色來忽悠你。

流毒甚久的性格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你屬於某個,某個有哪些特點,接著你自己中套去自我驗證了,然後各種準,真香!心理學上叫做巴納姆效應。實質上,這個性格色彩、九型人格、星座和生肖等都是一個配方,不一樣的味道罷了。如果我們不懂其中配方,在出現下一個披著偽類型說性格測試來忽悠我們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入坑並說真香。

奇葩3.寥寥幾個問題,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了,你現在什麼狀態了。。。

題目:你要去一個佈局如下圖的公共衛生間,裡面沒有一個人,那麼憑直覺你會選擇去哪個小間方便呢?

選A選B選C選D選E選F選G選H

看完這個問題之後,滿頭黑線。但凡學過一丁點而心理測量學的人來說,都會笑破肚皮。姑且認為,這是一個投射性的測試,但是投射性的測試,必須要跟上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客觀性的數據才能綜合判斷的。

最後補上一點,想得到靠譜的心理測試,麻煩找靠譜的心理量表,找靠譜的心理專業人士。切勿隨意猜度,尤其是涉及到兒童與青少年評估的、有異常心理的等。搞不好,對他們是個極大的打擊,會起反作用。總之,我們目前還是不太瞭解心理測試,但是不要緊,交給專業人士即可。正如,我們看不懂生理檢查報告,我們找醫生的道理一樣。為什麼看不懂弄不懂心理檢查報告,而我們卻一意孤行呢?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做心理師的夢想。

給大家推薦一個心理學期刊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人格與個體差異)。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

這個期刊發表人格與人格測驗領域的小體量研究,篇幅不長,但都挺有趣的,大家可以來讀讀看,感受下真實的人格測驗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羅納德·科恩,馬克斯·威爾德里克,愛德華·斯特曼.心理測驗與評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2]戴海崎、張鋒、陳雪楓.心理與教育測量[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說明書式的答案就不說了,說下對於自我人格的偏見和自我調整。

無論是心理學、哲學還是行為經濟學都認可人的自我認知偏差或自我欺騙。這種對自我人格解讀的偏見很難讓我們從人格測試中充分的瞭解自己,即使客觀的測試結果給到你面前,你也會進行偏見解讀,只認可自己喜歡的特質,厭惡或忽略其他人格特質,絕大多數人不是過高評價自己的人格就是過低評價,很少有能客觀審視自己的人,但人只有客觀看待自己,才能準確融入社會,如果你在社會生活中,總感覺到他人無法理解你、與大多數人交往總有莫名的溝通障礙等問題,很可能是你對自己的人格認知存在很大的偏差,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以自己為標準來判斷其他人人格和行為的。

當然了,這種自我欺騙和偏見是進化的結果,是人適應生存的一種技能。你雖然長相普通、能力普通、性格普通,但通過這種自我偏見和欺騙,你會感覺自己其實很好看、耐看、有氣質,能力雖然現在有限但充滿潛力,有抱負、有信心,性格當然更好了,脾氣溫和,帶人包容等等,同時我們還會持續放大這些特點,讓我們在社會生存中得到存在感、成就感和希望,最終讓我更好更持續的去面對生活,雖然客觀來說我們真的很普通毫無特色。

學習心理學不要沉湎於工具中無法自拔,更應該用心理學進行更好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建設,只有自我強大起來,纔可能面對生存


謝邀。但是真的不懂 。

按照我的個人理解。要拆分來看。註:本人非心理學專業,只是從一個個人的角度來解說。不喜輕噴。

人格。那就要拆開來看,人和格。

人肯定是人的整體,這一部分,在下理解為物質身體的「人」。即存在!

格,作為一個外部所有影響反饋到「人」,進而產生的環境適應性的內部形狀。

格就是性格,品格等等一系列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身體的軟體功能反饋。

而人與人接觸,就是交換信息,包括身體信息外在的高矮胖瘦,美醜俊俏等等外部,甚至包括社會身份,我都把他們歸結為信息的交互。

但是除了獨立的「人」個體以外,我們的感受並不會相通,我們僅僅能看見發出的信息被反饋回來的樣子。也就由此對外部影響進而發生我們的內部的變化,再對這些信息的分析,我們也會對這些產生一系列行為包括喜怒哀樂等等。

那麼,我就簡單的理解人格為合成詞。「人」和「格」作為兩個密不可分,又有實際區別的事物來看待。

除了我這個個體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是外人,只不過社會關係重新定義了一下。但社會關係,按照我的個人理解,也是一樣的外部影響。

也就是說。世界有多大,取決於你認識的「人」。認識的數量越多,你接受到的外部信息也就越多,反饋也就越多。因此保證你不會被影響的因素反而是極為簡單的,比如說有人拉著你吸毒,你的環境認知為:毒品是罪惡。你就會本能去抗拒。但如果你的環境認知為:毒品讓我嗨。那你很大的可能性會主動嘗試。

環境影響人,不僅僅是周圍的所謂花草樹木這些。說到底還是人對你的影響要大。

特別是在你空白期(童年)形成的習慣與性格。很可能會伴隨你一輩子的性格。童年被虐待,產生陰影,對某一特性的人存在敵視等等。比如女童幼年被猥褻,甚至性侵。會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敵視與侵害者有相同性狀的「人」。比如性別相同的人。假如侵害者為男性,會仇視男性羣體。假如侵害者是女性,甚至會厭惡自身性別。進而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

人的成長環境,始終就是離不開「人」的羣體影響。

社會的結構,你周圍「人」的組成。以及你懂事兒,成年之後對社會的個人理解(即過去外部環境影響,以及你自身對外部信息的反饋)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格子。性格等等就此形成。

但人也不會一成不變。所以說,「人」作為「格」的載體,「格」作為指導「人」行動的準則。相輔相成。

這是我個人對「人格」二字的理解。我並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人,所以文中多有錯誤。還望批評。


這個問題好深奧啊!

我並不懂專業名詞和心理學,倒是從一些歷史和小說故事能夠勉強解讀一點人性。

我就覺得每個人都是矛盾綜合體,人格分裂也是正常的,就是人身上可能同時存在很多善與惡,好與壞,內向外向,這些特質。並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和自己認定他是怎樣的,總之很複雜。

還有我想到日本人大屠殺和納稅黨殺猶太人的片段,突然覺得,人的很多行為是由感情決定而不是理智和理性,你能說紀律嚴明的日本和納稅軍隊不理智嗎?他們只是沒有感情,是殘忍和冷血,所以如果真的有東西能測試人格,我覺得數據化的東西可能一樣不靠譜!

關於現實主義,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等等……很可能一個人身上也同時擁有。


人格測試是幫助個體自我認知的技術工具、是歸類個體的技術方式,這一工具依照所採集的數據尺度而形成概率分佈或概然分佈,採集的數據範疇與形成的結果準確程度為正相關,這即是說沒有準確無誤的判斷,只有不斷趨近於試試的可能,而這些事實通過命題而得出結果上的斷言。但令人遺憾的是,人格測試往往得到的是「自我要求的投射」而非真實的自我,人總是期望看到他們期望看到的而非事實本身,人們總是以更好的自我投射問題的範疇,因此依靠「自省自覺」這一結構本身就帶有結果上極大的欺騙性與模糊性。所以,人格測試中繁衍出以「行為」為根本判斷依據的測試標準,並以此作為精確標量的前提,將模糊的感覺具體化,將複雜的心理過程直接量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進步,但依靠「自省自覺」這一結構的劣勢就已然表明了這終究是進一步取得有效結果的探索與可能。在實際使用時,每一問題及其選項本身往往真正的帶有個體自省的可能,但這種強行歸類以認識個體的方式,終究會為更加科學的體現為其它技術細節。


謝邀。

本來想答巴納姆效應,但是其他答案裏已經寫了。網上很火的星座運勢,生肖運勢、心理測試、人格測試、生辰八字算命等其實都是巴納姆效應。

簡單形容就是當你在做一個測試時你覺得很準,其實這只是別人給你一個廣泛、空洞的描述而你自己受到暗示鑽了進去。

其次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做這些測試時受到的暗示更強。

因其他答案已經描述得很清楚,就不詳細解說了。


謝邀。

曾在醫院的精神心理科做過測試。忘了學名叫什麼,但都只是一些客觀的評估,只能給出一些參考,不能定論的。

若覺得自己心理有什麼問題,還是要去看看專業的心理醫生,根據臨牀癥狀給出診斷的噢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