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上午10: 00,南山路上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裏,一場有着1200多幅作品的攝影特展拉開了帷幕。

  特展的名稱有點長: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列展:攝影術傳入至今的中國攝影書寫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攝影部成立特展

  1200多幅作品佔滿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幾乎所有的展廳。而早在上午開幕式之前,每個展廳裏早早地就聚集了不少的參觀者。

  本次展覽分爲八個部分,分別是:

  文人、畫意、都市與現代;

  文人與史詩;

  1949:一個時刻和新中國攝影機制的生成;

  1949年的中國攝影;

  佚名照,二十世紀下半夜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早期中國影像原作展;

  中國當代攝影書作品:紙上的視覺敘事及其他;

  中國革命的視覺檔案

  這1200多幅作品中,包含了從攝影傳入中國之初的風景與肖像,到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自拍照,再到戰爭時期的種種影像,建國時重大的歷史時刻,以及建國之後人們在照相館裏拍攝的肖像和日常生活裏的種種影像。

  郭學羣,鏡花

  劉半農,郊外

  駱伯年,春滿西湖,1935

  駱伯年,留學達城自拍像, 1939

  大衛·柯魯克,農會成立大會

  大衛·柯魯克,田間耕作

  袁苓,正太戰役,1947年4月16日,第三縱隊8旅22團突擊連強渡微水河,直撲井陘縣東關守敵

  這是迄今爲止所能看到的唯一一張毛澤東與白求恩的合影,拍攝於1938年,延安

  孟昭瑞,騎兵部隊通過天安門城樓接受領袖和人民的檢閱 1949年10月1日

  童小鵬,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

  一圈展覽看下來,有一些感受是直觀的,比如早期的攝影,是充滿“畫意”的,靜物、山水,對構圖的講究與畫家們幾乎如出一轍;又比如戰爭時期的影像,背影遠比正臉多得多;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圖像,當初的這些被拍攝者大概沒有人會想到,未來的某一天,自己的相片會作爲歷史長河的一部分被展出在美術館裏。

  每一張照片後面都有故事,只是有一些照片背後的故事,已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展覽的策展人高初告訴記者,在解放戰爭早期,晉冀魯豫邊區,攝影在戰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戰區的消息和狀況是通過設立在街角或者營房裏的臨時攝影展、戰壕中傳遞的相片冊頁傳播到戰士與羣衆之中的。

  而拍照對於這些出生入死的戰士而言也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在發起衝鋒前,隨軍的攝影師會給每一位敢死隊的戰士拍照。

  但事實上,由於物資的匱乏,並不是每個相機裏都有膠片。

  戰士們其實隱約知道這些事,但面對相機,他們依然會穿戴整齊,擡頭挺胸,在這個莊嚴的,或許是最後留下自己來過世間的時刻,看向鏡頭。然後轉身衝進九死一生的戰場。

  沙飛,1940年冬,北嶽區反掃蕩戰鬥

  高初表示,除了展示在大家眼前的影像之外,也希望能夠藉此展覽之際,讓大家有機會將目光投注到拍攝者的身上。

  他表示,從攝影的羣體而言,新中國圖像的製造者,因處在當年的不署名或是集體署名的特定歷史情況中,有時會成爲謎團。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名字可查、數量有限的羣體。他們中的有些人在民國時期的攝影活動中享有聲譽;另一些,在戰爭年代開始攝影生涯的人,也間接性地接受了民國攝影的視覺經驗。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戰爭時期的攝影實踐中增進了對於攝影的理解和利用,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因爲受到信任和過往的攝影經驗,成爲新中國爲數不多的官方攝影師。

  他們一般在1980年代結束攝影創作,但仍通過在官方機構的任職,以及展覽、著述和講座的方式,在之後相當長的時期裏對中國攝影師產生影響。

  無論如何,這個攝影羣體制造了在半個世紀中能夠被公衆看到的絕大部分重要圖像。

  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大部分人,一生沒有辦過一次展覽,沒有出過一本畫冊。“我們很難把記憶中難以忘懷的圖片和他們的名字連在一起。他們中有的人在當時就未曾被提起,在當下也已經被遺忘。”高初說。

  而或許正是爲了尋找到這些名字,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成立了攝影部。

  在開幕式上,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向在場所有來賓介紹,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率先成立攝影部,其初心始於2004年策劃的第五屆上海雙年展,主題是“影像生存:可視者的技術”。

  以雙年展爲契機,中國美術學院的策展人在陳申、耿海、門曉燕等攝影界同仁的幫助下,在上海人民公園一百米的長廊中設計了一個提案現場,倡議創建一座研究性的中國攝影史博物館。

  轉眼間十五年過去了,雖然未能實現當年的夢想,但如今,美院有了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在研究所的推動下,又正式成立了攝影部。

  作爲中國攝影史的典藏與研究平臺,攝影部與研究所將共同努力,邀請國內外的攝影家和攝影學者們一起,收藏、展示中國攝影的優秀成果,探討攝影這門視像技術與中國現代性的關係,從歷史緯度建立中國的現代影像敘述,再現攝影與中國現代史並行發展的世紀曆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