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作者:淨靜

芸芸衆生,誰不想活得舒服自在?

然而,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純粹的閒適快樂。

只要閒不要忙,只要易不要難,只要樂不要苦,都是不現實的。

世間閒事從忙中來,易事從難中得,樂事從苦中享。

明白了這三點,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愜意和舒爽。

1

閒從忙中得

上週,我的朋友娜娜剛休完5天的年假回來,卻一臉疲倦地說:“不知道爲什麼,這5天閒得發慌,感覺比上班還累。”

一問才知道,原來5天的假期裏,她哪也沒去,本想在家好好休息,但因爲無事可幹,就想東想西。

原本一件小小的事,被她越想越嚴重,甚至覺得整個世界都快坍塌了。

表面上看似閒,但心卻被瑣事困擾着。

《菜根譚》中說,“人生太閒,則別念竊生。”

休閒的方式不對,一整天無所事事,就會悶,一悶就容易胡思亂想,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各種妄念的糾纏中。

古話說得好:“萬物靜觀皆自得,閒到心閒始是閒。”

能讓心舒適安寧,纔算得上高質量的休閒。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曾提出“心流”的理念:心流的發生會讓人獲得極大的放鬆度和滿足感。

心流產生時,會讓人完全地陶醉於正在做的事裏,內心覺得寧靜而純淨,甚至忘了時間的流逝和自身的存在。

那麼,這樣的“心閒”如何得來呢?

曾有這麼一則笑話:

有人向學霸請教:“你數學題做累了,一般會通過什麼活動來休息?”

學霸的回答是:“做語文題。”

笑完仔細一品,覺得真有幾分道理:閒,要從忙中得。

我的鄰居阿姨就深諳此道,她是個坐不住的人,好不容易週末放個假,她還是忙進忙出的。

大叔看不過去,讓她休息下,她卻說:“忙起來好,閒下來更累。”說完就樂呵呵地去搗鼓她的事了。

後來觀察才發現,阿姨手上忙歸忙,嘴裏哼着小曲,等事都差不多了,伸個懶腰,呷一口好茶,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閒”的舒暢,好不自在!

阿姨很好地詮釋了《格言聯璧》中的一個真理:“居處必先精勤,乃能閒暇。”

忙裏得閒最可貴,身心雙安更難得。

2

易從難中來

有個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

在一條巷子裏,經常有人挑着擔子在叫賣,其中有個賣油的老翁很受小朋友的歡迎。

因爲每次拿着自家的油瓶子出去,都能見識一次老翁高超的倒油技術。

只見老翁舀起一勺油,眼睛看準瓶口,油勺輕輕一歪,勺裏的油就像瞬間變成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地流入瓶中,從未滴出一滴油。

看着老翁輕而易舉的動作,很多人回家便有樣學樣地模仿,卻常常將水倒得滿地都是。

於是終於有個小孩忍不住問老翁:“爲什麼您總能輕易地就將油完美地倒入瓶子裏?”

老翁忍俊不禁:“易從難中來啊,我一開始也倒得滿地。萬事開頭難,但功夫練到家,熟能生巧,自然就變得容易了。”

長大後發現,這世間很多事,大抵如此。

做起來輕而易舉的事,其實是從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中積累起來的。

曾有一句戳心的流行語:“要有多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然而人性本有畏難心態,一看到費力的事想到的便是逃避。殊不知,不經歷難,又何談易?

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飛輪效應”便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

爲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推。

直到達到某個臨界點,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爲推動力的一部分。

這時,無須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便能快速地轉動。

每一件事的難處其實都是生命的饋贈,過得了多大的難關,就能抵達多舒適的彼岸。

“好事盡從難處得”,遇到困難,明白易從難中來的道理,調整好心態。

先去做、去克服、去解決,也許第一步是艱難的,第二步是更艱難的。

但走着走着就會發現沒想象中的那麼難,因爲漸漸地腳順了,路也平了。

3

樂從苦中享

“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

最高讚的回答是:“體驗過苦,知道樂的珍貴時,才能真正體驗到快樂的滋味。”

此回答跟梁啓超在《最苦與最樂》的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是這樣說的:“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

沒有苦,哪能凸顯樂?

儘管人總覺得快樂是短暫的,痛苦反而是更長久的,但唯有苦樂交替,才能體驗人生的真諦。

正如知名作家木心所說:“天堂地獄之虛妄,在於永樂則無所謂樂,永苦便無所謂苦。”

一直快樂或一直痛苦,都會讓人麻木,唯有苦樂相交,才能讓人的內心靈動而鮮活。

《開講啦》中有一期節目的嘉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德元,他分享了自己苦中得來的樂:

爲了尋找到非洲的一種芍藥,他們需要穿過一種非洲植物,名叫菝葜,上面滿是堅硬的刺。

他們的牛仔褲被菝葜刺穿,鮮血直流,當時60多歲的他也感慨道,“爲什麼放着好好的院士不當,要到這裏來受這麼大的苦。”

但當他們穿過那條滿是菝葜的小徑,沒多久就找到了目標芍藥,那一刻的喜悅歡欣之情湧上心頭,瞬間鮮明得讓他忘了剛纔的苦。

經歷過苦而享來的樂,實在且厚重。正是苦的存在,讓樂更甜了幾分。

被暴風雨席捲過,彩虹會分外地炫目。

爬到高高的山頂,山河會愈加地壯闊。

苦,讓樂更迷人,苦是樂的襯託。

喫得苦中苦,方得活中樂。

活得明白的人,不怕忙、不怕難、不怕苦。他們深知這便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勇於接受,那便是生命的饋贈。

在這條漫長幽深的人生路上,

要耐得過“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的寂寥,

才能享得起“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逍遙自在。

無論什麼樣的日子,扛得起生活之重,又能活得舒服,便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本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