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

  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是指爲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當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後,飛輪所具有的動量和動能就會很大,使其短時間內停下來所需的外力便會很大,便能夠克服較大的阻力維持原有運動。

  從經濟的視角看,數字經濟已經成爲我們這個時代的“飛輪”。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進入互聯網時代。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十分迅猛,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一方面不斷激發消費、拉動投資、擴大出口、創造就業,在高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催生與聚合各類創新要素,爲傳統產業、行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應該說,數字經濟是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關鍵力量,是我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與新途徑,對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推動數字經濟越來越快發展的“飛輪”又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是數字科技。

  在我國近期舉行的兩次重要國際論壇上,數字科技成爲炙手可熱的關鍵詞之一。如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會”上,就如何充分發揮中國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方面的優勢、帶動社會各行業整體發展,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紛紛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寶馬集團董事長魯格指出,在中國,市場消費者樂於擁抱數字世界,互聯網正在成爲習慣,應運而生的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數據,制定標準的人將塑造未來的經濟,中國在這一領域也處於領先位置。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會長葛瑞德十分看好中國對5G技術的應用前景,認爲5G會給帶來更快速、更全面的連接,同時實現經濟的發展,相信中國會在5G的時代起到引領的作用,中國至少有4億人會實現5G的連接。京東數字科技CEO陳生強認爲,數字科技是以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既有知識儲備和數據爲基礎,以不斷髮展的前沿科技爲動力,着力於實體經濟與科技的融合,推動實體經濟各行各業實現互聯網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最終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用戶體驗、增加收入和模式升級。

  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則專設了“數據:有待開發的巨大資源”主題論壇,國內外嘉賓齊聚一堂,就數字科技中特別是大數據技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全球關係祕書處主任安德里亞斯?紹爾認爲,數據是一種服務,更是政策制定的證據,是有待開發的富礦,但目前對數據的監管很少,很少有國家層面制定的數據政策。而在陳生強看來,當前世界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並不高,他甚至認爲,如果用10分來衡量充分應用的話,當前世界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還不到1分。當然,這也意味着未來整個實體經濟從信息化向數字化迭代發展的空間很大,數字科技大有可爲。

  那麼問題又來了,該如何更好地發揮數字科技對數字經濟的驅動作用,讓數字經濟這個飛輪越轉越快、越轉越好呢?筆者認爲,從理念到實踐需要關注三個關鍵詞。

  第一是“開放”。從世界範圍看,數字經濟發展剛剛起步,發展空間足夠大。無論是數字科技公司還是傳統行業和企業,都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分享和共享數據和能力,豐富和深化各自合作。對中國和世界而言,如果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彼此,整個世界將會變成數字世界,全球經濟也將隨着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而提升。

  第二是“共建”。實體經濟是數字科技發展的土壤,服務實體經濟是數字科技的最終使命。在產業數字化過程中,數字科技公司與實體產業之間一定是一個“共建”的過程,這需要科技公司深度理解實體產業,也需要產業深度理解科技公司。在這個基礎上,數字科技將賦能實體經濟,加快各個產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正如三國時的孫權所言:“能用衆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衆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第三是“融合”。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德貝裏提出“共生理論”,認爲生物體之間由於彼此的影響和協作而產生生存依賴、協作發展的共生關係。數字科技與實體產業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共生。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在可以想見的未來,數字化將是企業基本生存技能,將成爲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沒有數字化的產業將可能永遠消失。

  數字科技飛輪越轉越快,數字經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世界,進而影響每一個人。這,正是一個百年之未有的大變局。(繫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