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城市之間的對標發展成爲一種現象。比如大連市提出要對標上海,山東的濟南市和青島市分別提出要對標深圳、杭州,西安市要對標成都等。

  對標現象的出現反映出地區發展中競爭的加劇,以及相對落後城市對發展的渴求。見賢思齊,是一種好的現象,甚至提出一個較難實現的目標也未嘗不是好事,“法乎其上,則得其中;法乎其中,則得其下”。

  但這裏面面臨一個較爲迫切的問題:對標之下,到底學習些什麼?

  我們看到,近來一些城市意識到了營商環境的重要性,把打造營商環境作爲核心競爭力。這並沒有錯。但是有些地方把優化營商環境簡單理解成了出臺一些對引資的特殊激勵措施,就失之於片面。

  上海市繼2月召開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大會之後,4月3日又召開了“一網通辦”工作推進會議。“一網通辦”的推進,堪稱“上海速度”,但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仍不滿足”:要將“一網通辦”推向縱深,“一抓到底,久久爲功”。

  在上海而言,優化營商環境是一種抓手,是積極推進解放思想、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結構調整,是加強社會治理的深層次思考和系統性設計,體現的是因地制宜的創新精神。

  營商環境、服務態度,都是地方政府需要持續發力的所在。但各地更要學習的,應該是因地制宜的創新精神。

  拿深圳來說,去年,深圳市GDP首次超過香港,高出221億元左右。實現這一歷史性超越的背後有這樣一組數據:90%的創新型企業爲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

  那麼對標深圳,當然要學習深圳注重科技創新的精神和做法。

  但光學科技創新就行了嗎?顯然不行。光有模仿是很難實現彎道超車的,更爲重要的是還得學習深圳的創新精神。

  無論是上海還是深圳,通過改革創新激發內在發展動力,都是重要方面。很少看到上海、深圳等城市召開招商引資大會,也很少見到這些城市對招商引資成果提供多少獎勵,但資本和項目就是流向了那裏。其中的原因,值得很多對標的城市去深思。

  事實上,在進行對標的城市手中也都有一些“寶”。拿北方某大省來說,在電商、雲計算等方面,蟄伏了很多行業領域領軍企業,業內認爲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發展前途;在民營企業方面,高端鋁業、糧食深加工等都可能成爲國家的支柱和支持的產業。如果不把手中的寶視爲寶,那是一種短視行爲。這也是對標中需要特別重視的。

  總之,對標的基本含義是通過對標先進發現自己的不足,通過創新而不僅是模仿去實現自己的進步甚至超越。無論是對標哪個城市,都需要站在本土化的視角上進行審視和行動,既不因對標而忽視自身的長處、放緩自身的特色發展,也不能超越階段囫圇吞棗、急於求成,必須實事求是,做到精準落地、複製推廣、力求實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