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順豐王衛現身順豐控股和DPDHL(德國郵政敦豪集團)聯名品牌的發佈會。隨後,王衛的穿着成爲新聞報道中的關鍵詞。

  王衛向來以神祕低調著稱,執掌順豐19年裏,他在公開場合露面寥寥,但就在去年,這個慣例被頻頻打破。

  僅去年8月份一個月,王衛的公開亮相就高達4次。從冷鏈物流到海外市場,從順豐鐵路貨運到搶灘新零售,順豐的每一次新動作背後都有王衛的影子,如今的王衛似乎正不斷嘗試着爲順豐製造着話題,維持着人們對這家企業的關注。

  王衛不再低調的原因和物流行業的波詭雲譎我這莫大的關係。

  就在王衛會見德國郵政高官的同一天,阿里46.65億元入股申通,自此,桐廬系除韻達外已盡被阿里“收編”,力着一處,咄咄逼人。

  不久之前,順豐發佈了一份略顯“難看”的年度財報:2018年度,順豐控股實現營業總收入90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6%。實現淨利潤45.56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57%。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淨利潤下滑是順豐自上市以來首次下滑。

  如今的順豐,正處在一個急需改弦易張的微妙時刻。

  01順豐日子不好過

  當低調的王衛現身聚光燈下,很難不讓人對順豐的處境作出想象。

  通達系對順豐的包圍圈正在形成。

  根據已公佈2018年業績的三家快遞公司財報,順豐營收雖然仍高居第一,但僅爲27.6%的增速已然墊底,低於申通的34.42%與韻達的38.48%;淨利潤更是慘不忍睹,同比增長-4.57%,遠遠落後申通的37.46%與韻達的67.34%。

  業務量是快遞企業一項重要的經營指標。在快遞收入佔據該公司80%以上營收的背景下,業務規模無疑是左右着順豐控股整體經營。但在業務量上,根據順豐發佈的1月簡報,其業務量爲4.09億票,同比增長27.41%,仍然低於韻達的35.60%、圓通的36.13%、申通的42.96%。

  業務放緩的危機,已經擺在順豐眼前。

  截至目前,阿里已完成對圓通、中通、申通、百世等四家快遞公司的戰略投資。以2018年三季度公佈的營收數據計算,圓通、中通、申通同時也是中國在A股上市的民營快遞業第二至第四位的企業,如若加上美股上市的百世(三季度營收71.89億元人民幣),四家快遞公司營收合計224.42億,與順豐228.64億元不相上下。

  雖然多年以來,順豐第一、四通一達緊隨其後的格局並未發生大的變化,但京東物流與阿里旗下菜鳥近年來的激進佈局,早已爲市場發生大變奏響了前奏。

  在業務層面,接受了阿里戰略投資的“三通”與阿里旗下菜鳥關係極爲密切,作爲菜鳥物流網絡的重要部分,“三通”顯然樂於與菜鳥共享數據並藉此提高效率。

  阿里通過資本爲菜鳥建立的聯盟變得日趨穩固,阿里再度投資申通46.6億元,意味着其所投資的快遞公司規模基本與順豐相當,加上之前兩者關係的不協調,這將爲順豐帶來更多的煩惱。

  而順豐卻在這時陷入業務的停滯的泥淖。

  02對手今非昔比

  行業有觀點認爲,將三通一達與順豐的份額比較是一個僞命題,因爲兩者的重心在相對割裂的市場上。

  中國快遞市場過去的增長驅動需求來自電商件市場,商務件市場增速相對較爲平緩,所以在結果上體現爲三通一達市場份額不斷上升,順豐份額不斷下降。

  但是如果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電商件或許難以成爲順豐市場份額下降的有力支撐。

  過去幾年,通達系內部正在出現差異化,中通、韻達等市場份額增長較快的公司正在加速直營化,以及加大對物流服務質量的投入。而通達系也正在改善過度依賴平價電商件的單一訂單來源,存在向高端市場邁進的動機。

  在自營方面,2017年,韻達、百世等競爭對手“如狼似虎”,分別以45.6%和71.4%的業務量增速,搶佔市場份額。而在此之中,韻達採用的就是全國樞紐轉運中心100%自營,由此換來的回報是,韻達2017年的顧客滿意度排名僅次於順豐。

  在時效模式方面,隨着通達系的不斷優化,如圓通的8架貨機,中通的4000輛卡車,都在無形中不斷削弱着順豐的時效優勢。

  2017年順豐業務量同比增長18.3%,低於行業平均增速的22%,市場份額下降0.5個百分點,跌至7.6%。順豐在業務量上過去只是排在“三通一達”之後,而到2017年,它的排名已被百世超過。

  很難想象,以中通爲代表的加盟制快遞公司是價格戰的代言人,經他們發出的包裹平均單價不到順豐三分之一。結果中通擁有超過包括順豐在內所有同行的高毛利率。

  順豐控制力更爲高效的直營模式,使得其收費、用戶滿意度與“四通一達”原本就存在本質不同。在阿里體系中,一般商品發貨“四通一達”、貴重商家發貨順豐早已成爲共識,即便順豐沒有阿里的特別優待,這一共識也很難被撼動。但現如今,行業對順豐形成的共識正在同行的圍攻下不斷削弱。

  03順豐朋友圈不斷擴容

  順豐曾一度引領着我國快遞行業的發展,不論是快遞時效性還是羣衆口碑。但順豐的騰轉挪移適用於消費互聯網,在產業互聯網的如今,單純談快遞生意已價值不大,若想成爲國際性的物流巨頭,順豐還需拿出更多的底牌。

  2017年度業績說明會上,王衛表示,順豐未來致力於提供綜合物流服務,瞄準的不僅是4000億元的傳統快件配送市場,更是12萬億元的大物流市場。

  事實上,順豐控股2016年就已經在搭建重貨、冷鏈、同城配、國際這四類新業務,以區別於時效和經濟產品這兩類傳統業務,謀求新的盈利增長點。

  隨着快遞一線企業的上市,中國快遞業的市場集中度正在提高,形成利於快遞龍頭企業的市場格局。而零擔市場規模更大,也更分散,這給了順豐及通達系等一線快遞企業進入的機會。

  而另一新增業務冷運和同城業務,則是順豐直營模式的衍生。直營模式的缺點在於資本開支太高、管理半徑不足、管理成本高昂,因此只能選擇高端客戶市場。而着重物流服務質量的冷運市場和着重時效性的同城市場,都是最能體現直營模式效率優勢的細分市場。

  截至2017年末,順豐冷運網絡覆蓋104個城市及周邊區域,目前服務於生鮮食品、醫藥行業。2017年冷運業務不含稅營業收入達 22.95億元,同比增長 59.70%,客戶主要包括麥當勞、雙匯、頂新,以及哈藥集團、華潤三九、賽諾菲製藥、廣藥集團等。

  順豐從2017年開始佈局同城即時配送,全年不含稅業務營業收入總計 3.66億元。但在這個細分市場裏,順豐是後來者,它將面臨更爲複雜的對手環境,包括新零售參與者和O2O平臺所提供的物流創新解決方案,例如達達、點我達、美團點評、餓了麼等等。

  從順豐2017年年報的業務可以看到,順豐的物流版圖根據產品模式不同分成:“拳頭產品”——時效與經濟快件,以及“四個擴展”,它們分別是重量擴展——重貨業務,溫度擴展——醫藥冷鏈、食品冷鏈,模式擴展——同城配,以及地域擴展——國際業務。

  不過,實現新業務規模化,意味着後續投入力度不能減弱,這將給順豐控股的財務體系施壓。

  由於採用直營模式,順豐控股相較於“通達系”而言,其重資產運營的特徵更爲突出。而後續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後,順豐控股現金流的壓力將會增加。

  無論是主動求變,還是被動突圍,順豐是時候拿出更多底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