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請點擊關注。

  注:此文原創首發於紙媒,後被微信號上黨晚報、壺關大事件、微壺關等多家轉載。

  莽莽太行山綿延八百里,崇山峻嶺間,峯巒褶皺處,藏着無數小山村。在昨天的文章中,胡哥帶領大家欣賞了

  傳統村落山西壺關縣東井嶺鄉崔家莊村

  。詳細介紹了崔家莊村的棋盤四合院,感受了一下數百年侯家大院的滄桑與興盛,爲民間古建羣落的命運而感嘆。今天,請跟隨胡哥的文字,瞭解一下侯家大院的主人在歷史上的不凡經歷,也可窺見一下明清時期潞商的興衰故事。

  崔家莊俯瞰。

  崔家莊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位於壺關縣東南35公里處,往西距離明清時期大名鼎鼎的以出產鐵器製品聞名全國的長治縣蔭城鎮20公里,南邊6公里處是陵川縣的平城鎮,往東穿越太行山大峽谷60多公里,就是河南林州市的合澗鎮。

  這幾個地方均是明清時期比較有名的商業集鎮,崔家莊位居其間,加之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崛起了一個大家族——侯氏家族。這是一個農民從地主發展成爲財主的致富故事,其間的酸甜苦辣已經難以窺見細節,但是,流傳至今的不少故事,卻能從一個側面瞭解到古時候致富發家的艱難。

  進入崔家莊村,最明顯的就是前文描述過的侯家棋盤四合院。一片古舊房屋在兩邊的新房中間包圍着,這就是俗稱爲侯家大院的魁盛院。一座寬寬的拱門引導我們進入了大院,彷彿是穿越一般,通過拱門,就進入到了清朝的生活場景中去。

  崔家莊魁盛院俯瞰。

  殘存的石條或磚砌甬道,通向各個封閉的院落,一座座院門,或敞或閉,將一段段歷史藏在精緻的棚樓院裏。在這裏,可以追尋到潞商在壺關發展的一絲脈絡。

  說來有趣,崔家莊村名叫崔家莊,現在村裏兩百多戶人家,卻沒有一戶姓崔,反而是侯姓佔大多數。據壺關縣誌記載,崔家莊是“先有崔氏人家定居,故名”。按村上世代相傳的說法,侯姓是在明朝洪武七年間,從河南省侯家坡(屬縣不詳)逃荒而來的。當時是三兄弟,老大侯英落腳到店上鎮琚家莊,老二侯耀落腳到南行頭村,老三侯補落腳到崔家莊。老三侯補陸續生四子,世代繁衍生息,戶數人口越來越多,家族發展越來越興旺,而崔姓人口越來越少,直止絕亡。

  侯家的崛起是在清朝時期,按照侯姓家譜,屬“學發君子如,廣積仁義懷”中的發字輩。當家人叫侯發魁,先是靠種地發家,後涉足商業,成爲當地一大富戶,積累了大量財富,興建了佔地30畝的魁盛院。

  魁盛院內的精美磚雕墀頭。趙俊傑攝

  崔家莊村雖然也在太行山上,平均海拔是1450米,四周也有山峯環繞,但距離較遠,中間是難得的一小片平原地帶,土地平整連片,有山中小平原之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崔家莊村農耕文明的發達。侯發魁家當時種着村裏200多畝好地,牛羊滿圈、糧食成囤。

  一大片平原好地沒有圈住侯發魁的眼界,峯巒重疊的太行山沒有攔住侯發魁追求財富的步伐。距離周邊店上、蔭城、合澗、平城等商業重鎮又不算遠,加上交通還算便捷,靠土地發家後,必然會有大量的糧食、牛羊等的交易行爲發生,只要是一個正常的、有上進心的土地主,涉足商業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侯發魁發家的細節無從考證,留下的都是一些撲朔迷離的傳說故事。比如,說侯發魁有一次到山西長子縣鮑店廟會上買羊,買了一萬隻羊,趕了三天三夜纔回到村裏。路過壺關縣城的四家池,驚呆了一村人。一萬隻羊平攤在路上是什麼概念?大家頭腦中想象一下萬人跑馬拉松的情形,由此足見傳說故事的誇張程度。

  馬拉松比賽場景。

  還有一個傳說故事是說,一個晉城市屬縣高平小販常來此賣碗,侯發魁家是有多少買多少。小販感嘆:“高平建寧百家的,趕不上崔家莊一家的。”

  侯發魁發家後,在陵川縣平城鎮、長治縣蔭城鎮等地做買賣、開商鋪,鋪面佔了平城、蔭城半條街。買賣做到河南彰德府(今安陽),商號叫全盛德,平城鎮的商號叫三和全。這時候的傳說就更有趣了,說是魁勝院每天雞叫進一顆金元寶。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當時村民們對富翁財富的想象力也只能到這個地步了。

  所幸,這些故事無論真假,聽聽就行了,但侯發魁留下的佔地30畝的魁盛院是實實在在的。在以茅草房、土坯房爲主的古代農村,能擁有一座磚瓦房已是小康之家,何況佔地這麼大的一大片棚樓院?房屋是財富的外在表現,留住了昔日的繁華富貴,卻也藏起了侯發魁經商致富的細節。

  從普通農戶到大地主,僅靠勤勞肯幹能喫苦必然不行,其間肯定有聰明頭腦的精明算計,還有土地日漸集中擴大後對佃農的重利盤剝;從大地主到財主,更加凸顯經商頭腦的重要性,這裏包括了眼界、文化、算計、鑽營、膽識、處事等諸多能力。

  就以崔家莊的地理環境來說,雖然距離周邊的幾個商業集鎮不算遠,可是以當時村民的能力和見識,估計除了走走親戚,沒有多少人能走出村莊,去看看山外的風景。侯發魁不同,他家的土地越來越多,他的活動空間也越來越大,財富也越積累越多,不止給後人留下了豪宅大院,也留下了諸多仁義善行。

  粥。示意圖。

  鹹豐年間,村外西南水溝川是南北通行的必經道路,也是通往平城鎮的商道,夏秋之際,雨水多,道路泥濘乃至阻斷。侯發魁的孫輩侯子惠發願想要建造一座石橋,方便南來北往的行人。於是募集善款,數年後,在侯子惠子侄輩數人合力下,修成了一座善心石橋。此橋方便行人至今,後被新修道路替代。現已塌毀一半,仍有一半橫跨路的兩端,僅容一人通過。但是周圍長滿了荒草,不仔細看,難以看到石橋痕跡。

  其他的像設粥棚賑濟逃荒災民、善待長短工等也各有傳說。但是這些傳說故事只能添加故事主人公及其家族的光環,卻不能在細節上給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人物,還需要有識之士,做更深入的挖掘。

  崔家莊村侯氏後代侯曉波目前正在做這項工作,他成立了一間紅興文化開發有限公司,正在深入挖掘相關史料,力求通過各種途徑,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侯發魁,準備籌拍一部以侯家大院爲背景,反映潞商興衰的影視劇《全盛德》。我們一起期待吧。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山西長治最南邊的西火鎮發現一個小巧精緻的美麗古村莊

  黃土高原上藏着一個世外桃源,她就是山西臨汾的上寨古村

  山西陽城第一富翁,建起一座潘家莊園,比王家大院還精美氣派

  山西長治最南邊的村,一院院精美的明清老院子一次看個夠

  山西長治這個老院子下,藏着一個佔地面積巨大的地宮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