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羊羣效應或是名家推薦,我是沒看評論和什麼直接去看的,個人齣電影院的直觀感受是,這部片子不錯,笑了也哭了。笑點和開心麻花那種的比,說實話我覺得要自然得多,也貼近生活。

但回來看了那麼多差評,覺得說得也不無道理。

所以想知道是哪裡不對?為什麼評價會兩極分化這麼嚴重?

希望大家客觀。


先看看這兩張海報吧:

眼熟吧,是不是賀歲檔的熱鬧喜劇?

但是!!!與此同時還有這樣的:

正而八經了不是?

一邊是,開開心心捧著爆米花來看喜劇的人。不僅看笑了,還看哭了。你瞧,導演和演員的用心程度都超出預期了。

另一邊,解剖劇情脈絡,摸爬人物心理走向的人不僅沒看哭,反而因為發現漏洞和瑕疵,而嘲笑一番。

很容易想到,近來讓人笑到笑不出來的好片子,《驢得水》口碑更好。

我覺得區別在於,《無名之輩》所希望呈現的是階層羣像。 相比之下,劇情、臉譜和敘事結構需要呈現的內容都多出太多,囿於篇幅和取捨展不大開,擠在一起就硬了些。

說兩極分化,我覺得就是餃子包太滿,漏陷了的情況。看到陷兒多的叫著好,看到皮兒破的把頭搖。


我倒覺得還不至於兩極分化吧。如果說題主有兩極分化的感覺那我覺得可能因為兩個原因吧。

首先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黑色幽默表現手法的電影。通常來說,對於當下的電影只要現實主義能抓住觀眾心的評價都不會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一陣那個《我不是葯神》。

所以《無名之輩》也是牢牢把控住了現實主義這一成功點賺足了眼淚和好評。再加之整部電影節奏也不乏笑點,自然喜歡這部片子的人是不會吝惜好評的。

可是畢竟這部片子如果從電影語言的角度來看真的只能算是個及格吧。與之相匹配的演員陣容感覺都有點白瞎了的感覺。

如果這麼說理解不了的話可以進行一下對比。十幾年前的《瘋狂的石頭》同樣也是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同樣也是小成本製作(應該瘋狂的石頭製作成本要更低),同樣也是四川方言(重慶話四川話我是分不出來)……甚至在當時瘋石的演員陣容要慘的多(在瘋石之前黃渤和王迅幾乎沒人知道,只有郭濤和徐崢當時還能有人知道)。另外對於黑色幽默電影來說一個很關鍵的就是如何處理「同空間,不同時間」和「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方法。總之很多地方都是,兩部電影一對比,你就會發現《無名之輩》也就只能算是個及格吧。


《無名之輩》影評: 任何一種觸及靈魂的深刻感情,都是從理解對方的痛苦開始的,把平凡的人生努力過好。

??

小人物也有大心願

願我們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生活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因為,社會也兩極分化啊,富人不知道小人物的苦


就因為這個,鎖場刷票房的垃圾。一開始我聽說電影評價不錯,就想找一場看看,結果就是這種做法,呵呵呵


哈哈?我看到的是一片叫好啊,說明人民羣眾真的喜歡唄,你不中意你算老幾?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

等大多數人覺得這個影片不好看的時候……還要一百年呢。

影片投資方英皇,還有這個賺得盆滿缽滿的導演還將給你們更多的這種「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好電影的。

加油哦!

再說兩句吧

很多人都拿這部尬影和寧浩的瘋狂的石頭相提並論,寧浩黃渤應該是目瞪口呆的


可能是:

有人不明白,兩個強盜怎麼那麼蠢---沒過書,蠢笨的人其實就是底層的無名之輩

有人不明白,妓女怎麼要嫁禍領班---有黑社會背景的小領班,強姦妓女不給錢一點都不奇怪

有人不明白,手機不用指紋就隨便打開了---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得起指紋手機


在中國當個協警就這麼難嗎


前面好好的鋪墊,後面拍的尷尬


因為拍的真實而又不現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