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动物:

目前可以作为模型的动物有:大白兔、鸡、鼠、猪和猴等。其中猪和猴的系统发育和饮食结构类似于人。能够产生自发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AS的理想模型。家兔和鼠是现在研究AS最常用的模型动物,两者比较各有优缺点:家兔不易自发性产生AS,但它对高脂饮食特别敏感,但是家兔的AS病变只与人的病变表面上相似,其病变中的脂类和巨噬细胞含量远比人类大。

鼠具有抗AS性,但是作为实验动物,具有经济效益比较高,生存能力强,死亡率低的特点。鼠模型的病变具有两大优势:首先,病变的形态与人类产生的十分相似;其次,斑块的破裂位置也与人类相似,同样是发生在斑块的肩部。然而,与人类不同的是,鼠模型的斑块破裂处缺乏纤维蛋白和血栓形成。

常用造模方法:

1、饲喂法:AS研究中最常用的造模方法之一。鉴于脂质代谢的差异,所用饲料是在基础饲料、胆固醇、蛋黄、猪油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采用不同配方组成。

2、灌胃法:采用脂肪乳剂灌胃法(脂肪乳剂按胆固醇∶猪油∶蛋黄粉=1∶5∶4配制)加同步氮气损伤(历时5min,150ml/min氮气流损伤血管内皮),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3、注射法:人类动脉硬化的血管壁中含有大量的钙,其含量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维生素D3有利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浆脂质及钙对血管壁的侵入和沉积,促使血管钙化,而血管的钙化参与AS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加速AS形成。基于此种思路,实验对象在高脂饲料喂养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的不同剂量,不同时间腹腔注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4、机械损伤法:包括球囊损伤法、辐射损伤法、空气干燥法、下丘脑弓状核损伤法、颈动脉内膜切除法等。其中球囊损伤法具有可靠性强,可重复性高,更符合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优点。

5、免疫损伤法:AS的发病机制有免疫因素的存在,所以可以从免疫学的角度来探讨AS模型,如使用牛血清白蛋白、卵清白蛋白、肺炎衣原体、EB病毒、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杆菌、内毒素等进行免疫刺激,从而诱发AS的产生。

6、基因改造法:ApoE和LDL-R基因敲除鼠可自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常用模型。但是由于基因改造小鼠体积小,临床性检查评估很难,与人类脂类代谢差异较大,尤其是某些在人体表达的脂蛋白代谢基因在小鼠体内却不表达,因此此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大鼠颈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运用球囊损伤法)

器械准备:眼科剪2把,止血钳1把,镊子3把(中号2把,小号1把),动脉夹2个,自制弯钩3个,5号缝合针1个,4-0缝合线若干,棉签。

实验大鼠称重,7%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麻醉剂量5ml/kg。麻醉满意后颈部备皮,酒精棉球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剪开颈部皮肤,钝性分离肌肉,暴露颈总动脉约1.5cm。

自制弯钩钩开皮肤及肌肉层,暴露视野。镊子撕开血管上附著的粘膜,分离出颈外动脉约0.5cm、颈内动脉约0.3cm。

眼科剪于颈外动脉向心方向剪一「V」型口,注意不要把颈外动脉剪断,剪开部分不要超过动脉直径的1/2,最好控制在1/3左右。「V」型口剪好后,迅速将自制PE10球囊损伤管插入,经颈外动脉进入颈总动脉,来回牵拉自制PE10球囊损伤管使颈总动脉血管壁损伤,重复2-3次。

损伤完成后拉出自制PE10球囊损伤管,埋线结扎,松开两处动脉夹,可见颈总动脉血流经过,血管变得充盈。

棉签沾掉流出血液,逐层缝合肌肉及皮肤。

注意事项:

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尽可能选择高脂饮食联合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的方式建立。高脂饲料的配制方案有多种,一般选用2%胆固醇、0.5%胆酸钠、0.2%丙基硫氧嘧啶、1×106u/kg高脂维生素、5%猪油、和92.3%的基础饲料喂养。高脂饮食先于球囊损伤术,手术应在高脂饲料喂养7-10天后进行,即先有高脂诱因而又有动脉内膜损伤致病因素。

2、颈总动脉分离时尽可能分离干净,否则夹闭不好易导致出血,不便于插进球囊损伤管。

3、球囊损伤管到达颈总动脉中段后,行反复牵拉时,用力一定要轻,以防动物意外死亡。

本文来自威斯腾生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