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印度,不得不承認,作為最為悠久的國度之一,幾千年的文明沉澱使這兒成為一個充溢神祕色彩的當地。因為不同的文化和崇奉,許多人看印度,都有這樣的大致形象——這是一個迷相同的國家,一個五味雜陳的國家,一個難以想像的國家。

「剪不斷,理還亂」。因為太多的難以想像,所以許多外人便把印度這些「迷」一股腦地歸結為宗教原因不再去探求。然而,近期印度國家的洋蔥危機又拋給了人們另一個迷,一個國家的十億多人,為何都把洋蔥作為自己的菜?

有媒體報道過,說是在曩昔的12個月,印度洋蔥價格已飆升至原先的320%,為安撫民眾對洋蔥危機的不滿,在新德里,政府設立了150多個活動貨攤,以補助價向民眾出售洋蔥,而為了保證秩序,一切攤點旁都派有差人保駕護航。此外,政府還將洋蔥最低出口價格進步40%,到達每噸900美元,並考慮從巴基斯坦、伊朗、我國和埃及等國家進口洋蔥。洋蔥在印度的方位和影響可見一斑。

我國人愛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在印度則好像演繹著一個反向的道理,作為執政黨,關於洋蔥這個小鮮若烹欠好,很可能會被奪取治大國的時機。翻開印度有關洋蔥的前史,這一普通蔬菜不只讓廚房裡的廚師們流淚,並且也讓執政的大師們流下了失利的淚水。1980年,其時的國大黨主席英迪拉·甘地曾在一場選舉造勢中曾高舉一大串洋蔥登臺,終究憑藉洋蔥的威力,成功執政。造化弄人,從現在開展看,印度的洋蔥危機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完畢,這關於執政的印度國大黨來說無疑是一個噩夢,在下一年印度的大選中,是否也會有反對黨高舉一大串蔬菜登臺,把洋蔥作為讓國大黨流淚的重磅兵器呢?

印度這個國家和他的公民為何離不開洋蔥這道菜。

印度坐落北緯8—34.5度,北側的高山峻嶺擋住了北方的冷空氣,加之國土寬廣,三面臨海,因而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季風帶,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從生理上來看,氣候的炎熱導致人的食慾下降,因而,印度成了一個當之無愧的重口味國家,辣椒、大料、洋蔥等等開胃食物從古至今都是印度人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印度人不管窮富,做菜時都要加入許多的香料和辣椒等開胃食物,否則便難以下嚥。去過印度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觸,在許多餐廳用完餐,服務員都會給你端上一盤五顏六色的混合香料,許多人不知道叫什麼姓名,這其實是印度人的一種日子習慣,這種香料混合物成了印度人最喜歡的「餐後甜點」。

或許是天熱的原因,更或許是信佛的原因,印度人半數以上不喫葷,貧民的飲食結構中不包括雞鴨魚肉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甚至許多有錢人,尤其是上層人物、開化的精英,也從來不開葷。因而,蔬菜類食物成為印度人的主菜,作為易種、高產、便易、開胃的根莖類蔬菜洋蔥,便與印度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印度人的日子中卻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人物,印度也因而成為僅次於我國的第二大洋蔥種植國。不知從何時起,印度人便離不開了洋蔥,幾乎一切的菜都可以看到洋蔥的影子。此外,全世界人都知道,印度人十分愛喫咖喱,而作為製造咖喱的重要材料,洋蔥便理所當然地佔有著印度人餐桌的重要方位。必定程度上,可以說印度人的精神支柱是釋教,而日子需要則要託付洋蔥和香料。

作為一個釋教的國度,印度人一生下來便成了某一教派的信徒,但不管哪一教派,都具有因果報應、業報輪迴的宗教思維。在印度,貧民一般只怨自己宿世造了孽,很少會把怨氣發到有錢人身上,所以,印度人不仇富、不仇官,政府官員也從不以處理印度人的日子待遇而樹政績,依照宗教思維維持秩序成為印度政府的主要職責,所以說,國內抵觸也大都因教派而起,整個國家貧富之間、官民之間風平浪靜、和平共處。崇奉當然重要,但民以食為天,與印度人堅定的釋教崇奉相同的是,印度人也不願意承受這種日子習慣的改動,沒有洋蔥的印度菜,必定不是正宗的印度菜,由此,7億印度貧民的日子問題,也不只是一個民生問題,而是國家嚴重的政治問題了。 所以,洋蔥成了印度的「政治菜」,成了政治博弈和政治鬥爭的籌碼,在政客的引領下,飽嘗洋蔥緊缺之苦的貧窮民眾,亦如保衛他們的宗教崇奉相同,走上街頭、反對示威,要求政府還給他們的菜——洋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