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undefined

 

俄國著名作家果戈里在他的中篇小說「涅瓦大街」開頭寫道:「沒有什麼比涅瓦大街更美好,至少在彼得堡是如此;對于彼得堡來說,涅瓦大街代表了一切。這條街道無處不流光溢彩——真是咱們首都的美女!」

 

在聖彼得堡建城僅數年之後,涅瓦大街〈涅夫斯基大道〉出現在聖彼得堡的地圖上,是從莫斯科和大諾夫戈羅德從聖彼得堡的南邊進入城市的主要幹道。

 

涅瓦大街相較於城內其他的筆直大道,從空中鳥瞰酷似蘆葦,大街之所以彎曲,究其原因是他的建造史:道路的建造從兩端開始,從碼頭的方向,改善道路,以便迅速搬運貨物:食品、乾草和木材。而從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道路由修士建造。由於神職人員和商人缺乏溝通各自為政的結果,大街便成為一條曲折的道路,曲折點就在今天的「起義廣場」地鐵站。那一段由修士繼續建造的道路,現在俗稱舊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是聖彼得堡主要的街道,並且是所有市民約會見面散步逛街的地方。在城市的節慶日,大街化身為盛大的嘉年華會,充滿音樂舞蹈和遊行。正是在涅瓦大街上可以感受彼得城市的精神,與居民相遇,並且觀察大都會的現代生活。

 

在起義廣場轉折,大街全長4.5公里,連接海軍總部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位於涅瓦河畔的城市,被設計為俄國的海上之都,因此海軍總部造船廠在建立的時刻擁有建構城市的意義。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也是彼得大帝所建立,用來保存城市護衛神之一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公爵的聖屍。正是因為如此,連接這些地方的道路成為聖彼得堡的主要街道。prospekt 一字來自拉丁文的prospectus ,意思是遠景、展望。

 

涅瓦大街跨越三條河流:莫伊卡河、噴泉河和Griboedova運河。涅瓦大街的寬度各處不一,幾乎在中間路段,在外商商場附近最為寬敞(60公尺),在莫伊卡河縮減到25公尺。今日涅瓦大街是寬闊且無論白天和夜晚都熱鬧蓬勃的大道。這裡有著美麗的橋樑,是橫跨莫伊卡河的綠橋、穿越Griboedova運河喀山橋、以及以駿馬英姿著名跨越噴泉河的阿尼奇科夫橋。

 

同時涅瓦大街上也有彼得堡美麗的建築,這些建築有不同的用途,屬於不同的時代和建築風格,從1785年開幕的外商商場,到勝家大廈以及Yeliseyev商店,屬於20世紀初期現代藝術風格的美麗建築。涅瓦大街的每一棟建築物各顯風華,卻又奇妙的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涅瓦大街東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聖彼得保羅教堂、天主教的聖凱瑟琳教堂、荷蘭新教教堂,亞美尼亞教堂等等,兼容並蓄,和平共存。

 

除此之外,涅瓦大街也是許多偉大俄國作家的繆斯,其中果戈里有同名的作品,涅瓦河畔城市的中心街道,是一個特別的地方,甚至是神秘詭譎,難怪一位最神秘的俄國文學作家之一驚呼:「造物者!什麼稀奇古怪的性格都在涅瓦大街上遇到。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細數涅瓦大街歷史

 

在彼得堡建立之後不久,建造涅瓦大街成為當務之急。在1710年代初期修道院(未來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建成,在他的周圍人口迅速增加。於是產生在兩個城中心之間修建道路,連接通往俄國內部的諾夫戈羅德大道的必要性,根據沙皇的命令開始開闢道路。

 

在聖彼得堡發跡的初期,從南部進城只有一條道路,沿著今日的利戈夫斯基大道的諾夫戈羅德大道,是當時唯一的旱路,連接海軍總部(新鎮的工業中心)與俄羅斯中心地帶。

 

1712年修道院的修士開始從修道院鋪設道路,連接諾夫戈羅德大道,接近1718年完工。為了開闢道路需要克服沼澤濕地,施工工藝相當簡單,砍伐森林,剷除樹樁。為了使沼澤乾涸挖掘排水溝,並且沿著道路舖設梢梱,填滿沙子。從海軍總部開墾道路的文件沒有保存下來,然而在城市歷史學家中間卻流傳著分歧的說法。根據當時建築師的想法,涅瓦大街是以海軍總部為中心五條放射線道路之一。

 

無論如何,涅瓦大街出現在1710年代後半期,歷史學家指出,涅瓦大街的兩個部分起初並非相連。

 

從海軍總部以及從修道院墾伐出來的道路,共同組成未來的涅瓦大街,正因為兩條道路修築時各自獨立,所以在今天的起義廣場道路曲折而行。涅瓦大街從海軍總部到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綿延4.5公里,與莫伊卡河(綠橋)、格里博耶多夫運河(喀山橋)、噴泉河(阿尼奇科夫橋)交叉而過。最寬的地方60公尺(在外商商場附近),最窄的地方25公尺(莫伊卡河上)。

 

涅瓦大街迅速成為重要需求的幹道,在建成橫跨水道的橋樑之後,完全取代舊時的道路。跨越莫伊卡河的綠橋建於1720年(可能是1717-1718年),是木造升降橋,在1703-1726年過了橋〈河〉就是城市的邊界,在此收取人頭稅,因而設立關卡。

 

稍早之前在17165月已建成橫跨噴泉河木造樑橋,1726年城市邊界遷移至此,因而建立崗哨。

 

1721年沿著海軍總部草地的最初路段,在道路的兩邊種植白樺樹,形成林蔭道。在1720年代的大街設備完善:在道路的兩旁種植四排白樺樹,並且定期修剪。在這段時期用石頭鋪設路面,由被俘虜的瑞典人維持清潔。從1723年起涅瓦大街是全俄國第一條有照明設備的街道:安裝油燈,之後在油燈下面設置長椅供路人休息。

 

大街的建設並未到此停止,1723年彼得大帝下令,繼續從教堂到海軍總部道路的建設,道路必須堅持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三一大教堂垂直的優勢,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這些想法,大教堂沒有佔有優勢地位,道路也沒有筆直。然而將道路修直的構想在1730年代復活,並且沿著GoncharnyTelezhny 路線進行。由於當時修建大街的這一路段,因而出現老涅瓦街這個名稱。稍後在1760年代,結合兩端,成就了涅瓦大街今日的面貌。

 

1732年涅瓦大街再度成為首都的中心幹線,各種的翻修維護,呈現大街最完美的狀態。

 

作為城市的中心幹道,涅瓦大街是城市所有節慶活動的所在地,通常從大街的開端到噴泉河的這個路段,在新年、勝利街和城市節期間關閉禁止車輛通行。

 

早期的慶典之一是1732年慶祝安娜‧伊凡諾夫納商場在莫斯科停留四年之後,重返聖彼得堡,慶祝活動相當壯觀。今日的涅瓦大街幾乎因爲所有的國家節慶在此舉行,而更加美輪美奐。

 

大街背陽一側的所有建築在18世紀初期因為1736年的大火徹底毁滅,在此之後根據委員會的決定,在涅瓦大街不再建築木造房屋,並且從1766年期在大街上只建造石頭房屋。

 

18世紀開放第一座冬宮(現在№11-15),開始規劃遠景,建造王公貴族的宮殿,其中許多保存至今:斯特羅加諾夫宮、奇切林屋、阿尼奇科夫宮,在18世紀末開始建造Beloselsky-Beloselcky宮。在大街的右側出現聖葉卡捷琳娜天主教教、亞美尼亞教堂。1761-1785建成外商商場,使大街變成城市的貿易中心。

 

到了19世紀初期,涅瓦大街的風貌大體形成,1801年在與花園街的拐角修建公共圖書館,1799-1804市議會。1801-1811喀山教堂,同時建成喀什廣場。1830年代建成銀行大樓〈30號,建築師K I羅西〉,1831-1833荷蘭新教教會教堂〈№20〉,1839年「祖國札記」雜誌出版社入住此地,1833-1838年聖彼得路德教堂(№22-24)。1846年建造「帕薩茲拱廊商場」(Passage)(№48),1800Beloselsky-Beloselcky宮(№411846年重建)。隨著1851年尼古拉(今莫斯科)火車站的建造,出現徵兆廣場,該廣場因為二月革命事件,稱之為起義廣場已經有100多年,成為城市建築結構的樞紐。

 

19世紀上半葉,進行完善大街的工作,1832年從海軍總部到噴泉河路段完成鋪設木塊,1839年從海軍總部到Liteiny開始用煤氣燈照明。從徵兆廣場沿著大街在1843年開始定期運行公共馬車,從1863年在涅瓦大街開始通行有軌馬車。

 

18831230日大街有了電燈。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涅瓦大街上建造大樓,作為銀行、股份公司董事會、貿易公司的處所,許多兩層樓建築增建為四五層樓。1901-1903年建造貿易協會大樓「Eliseev兄弟」(№56/8),1902-1904建成勝家公司(今日的書屋)。190712月涅瓦大街開放電車運行。

 

1918年布爾什克黨人將涅瓦大街改名為1025日大街,然而新的名字不能在人民心中扎根,依舊稱之為涅瓦大街。

 

現名涅瓦大街是在1781年取得,名稱來自以民族英雄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公爵命名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在這之前連接海軍總部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道路,起初只是稱為往涅夫斯基修道院之路,或是往涅夫斯基修道院大街(自1718年起),之後換過一些類似的名稱。自從1781年起涅瓦大街成為正式的名稱,雖然在1783-1785年間,出現過大涅瓦大街的名稱。

 

1917年的十月革命徹底改變了涅瓦大街的命運,次年他就被易名,為了紀念一年前的武裝起義,改名為1025日大道。

 

內戰期間的艱難窮困,瞬間奪走涅瓦大街往日的光環,房屋沒有供暖,1919年年底電車停止運行,長期沒有整修的木塊路面無法使用。1919年─1920年秋天和冬天涅瓦大街積雪無人清理,到了三月路燈幾乎停止照明。

 

Kaverin如此描述城市主要街道的清冷空蕩:「大道如今的景象,沒有想像中的氣派,甚至可以說是寒磣空蕩,商店的窗戶釘死,一些地方的玻璃破裂,人行道沒人打掃,......但是主要的是空蕩蕩。」

 

然而,彼得格勒的生活繼續,由高爾基倡議,在64號創辦出版社,出版許多自然科學、工程、歷史、藝術領域的書籍,普及蘇維埃俄國人民的知識。在15號開設藝術之家,成為內戰時期貧窮年代,許多作家、詩人、藝術家和演員的避難所。

 

1919年在涅瓦大街有他第一個博物館─斯特羅加諾夫宮,自1924年起他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分館,之後關閉成為各類機構的辦事處。阿尼奇科夫宮先是城市博物館,1937年成為少先宮,

 

漸漸的涅瓦大街的生活步上軌道,然而卻走上不同的方向,完全不是資本主義的軌跡。涅瓦大街上的教堂逐漸關閉,教堂建築被用做其他目的,喀山大教堂在1932年成為宗教暨無神論歷史博物館。在德國聖彼得大教堂開放游泳池,而聖葉卡捷琳娜教堂變成普通的倉庫。

 

1924923日城市受到再次水災(第210次)的嚴重破壞,結果大街的木塊路面浮出水面,阻礙通行和救援工作,在這個事件之後,木塊路面被瀝青取代。

 

1924年在涅瓦大街安裝最早的兩個揚聲器,開始常規廣播。在1920年代末期全面整修涅瓦大街所有建築的門面。

 

繼續完善涅瓦大街的交通功能,1926年在列寧格勒開始發展公車運輸,第一條公車路線沿著涅瓦大街運行。如同之前的公共馬車和有軌馬車,他連接皇宮廣場和徵兆廣場(今天的起義廣場),並且轉入Gorohovaya街和Zagordny大道,沿著此一路線運行時間只有20分鐘。1930115日,在1025日大街和Volodarcky大道的十字路口(今日Liteiny大道)設置蘇聯第一個紅綠燈。1936年城市的第一批無軌電車在舖設瀝青的1025日大街運行。19361021日從亞歷山大 涅夫斯基廣場開始定期行駛無軌電車1號路線。

 

1929105日在72號開設蘇聯第一家有聲電影院,現在這裡是「水晶宮」電影院。

 

私有財產轉為國家所有,使得建築師得以再度建設涅瓦大街成為完整的一體,1920年代展開大街的綠化計劃,由於車流量大,使得在這裡建造林蔭大道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然而綠化工作卻全力進行。同時建築外牆上煩人的廣告消失,拆除建築物門口妨礙通行的遮陽蓬,重建一樓的櫥窗,蘇聯的建築師極力恢復大街原貌,特別注意建築物的顏色,將革命以前暗色的基本色調,改為較為明亮的色調。

 

1938年夏天涅瓦大街從海軍總部到起義廣場鋪設瀝青路面,當時重大的重建工作殃及地下通訊設備,重新鋪設人行道,街燈全面更新,增加照明。

 

蘇聯時期涅瓦大街仍然是出版書籍和定期刊物的中心,自從1918年以來,「書屋」的彼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備受關注,之後成為著名的列寧出版社。位於大街的另一處的出版社「衝浪」,出版許多列寧格勒報紙和雜誌,是羅斯塔出版社(後來的塔斯社)在列寧格勒的的分部。

 

蘇聯時期在涅瓦大街幾乎沒有建造新的建築物,1936年在№141興建房屋,三年後在未完工的銀行建築用53天的時間建造一所學校(№14),是涅瓦大街唯一的校舍。

 

涅瓦大街上的許多建築在衛國戰爭時期遭受破壞,有的在炮彈中摧毁。第一次轟炸發生在194196號晚上,炮彈擊中№119的房子,當時死傷38人。922日炸彈徹底毀壞外商商場的幾棟房屋,1028№68的建築受到災殃。燃燒炸彈如雨點般的打在房屋屋頂,僅在19411112日這一天在涅瓦大街就投射800枚炸彈,最嚴重的火災發生在112日,當時外商商場熊熊烈火燃燒三天三夜。


由於缺乏燃料和電力,公共交通工具停止運行,最後有軌電車也無法堅持,終於在12月底停駛。不過警察繼續關注交通規則的遵守。國家公共圖書館依舊開放。

 

在列寧格勒九百日圍城的第一個冬天,涅瓦大街上積雪厚達一公尺,雪底下是成堆的垃圾。194238號動員全城具有勞動能力的人民,開始全市大規模的清掃。415日在乾淨的大街上有軌電車再次運行,同一個春天,書屋和普希金戲劇院(亞歷山大劇院)以及少先宮恢復營運。

 

涅瓦大街的兩側,當地居民稱之為向陽跟背陽,被太陽照射的那一側,坐落的是偶數的建築(受歡迎的散步的地方),背陽的一側當然是奇數。圍城時期涅瓦大街區域遭受密集的轟炸跟炮擊,正是向陽的這一側被認為是最危險。為紀念列寧格勒人民的英勇事蹟,在14號房子的牆面上保存著圍城時代的碑文:「同胞們!在炮擊的時候街道的這一邊最危險。」這是當時居民冒著被槍林彈雨擊中的生命危險,寫下這些警句。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殘破和毁損的建築物獲得修復。

 

1944113日,九百日圍城解除的第一天,涅瓦大街回復他歷史名稱。只有在1944127日納粹德國在列寧格勒徹底失敗後,平靜的生活才重新回到涅瓦大街。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涅瓦大街上大多數的房子因為沒有供暖遭受損害,在戰後的初期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工程。1944年秋天,在一片因為炸彈和附近砲彈爆發的衝擊而面目扭曲的房屋當中,第一個修復完成的是№27。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建築物完全重建,取代被炸彈毁損的居民樓№68,在涅瓦大街出現新的古比雪夫區議會蘇維埃行政大樓。

 

1950-51年代,兩千名建築工人來到涅瓦大街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整修,拆除大街的有軌電車軌道,修復地下設備(給水、排水系統、瓦斯管道、電話和電纜),撤換照明裝置,極大限度的拓寬人行道,路面舖設瀝青。1955年開放涅瓦大街第一個地鐵站「起義廣場」,是列寧格勒地鐵第一階段通車的一部分,196371日開放「涅瓦大街」地鐵站。

 

恢復涅瓦大街建築的歷史面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繼續進行,在1960年代恢復外商商場在19世紀末的經典外觀。歐洲飯店在涅瓦大街上的門面也被修復成俄歐風貌。1965年繼續大街建築物一樓依標準規格改建的計畫,在此將出現普通的蘇聯商店櫥窗,計劃案遭到列寧格勒市民的嚴重抵制,並沒有落實。

 

涅瓦大街夜間照明受到關注,在1967年在№52安裝蘇聯第一個廣告,由9000個燈泡組成的文字走馬燈的蘇聯廣告板。1970年代,發展出利用氣體放電的彩色廣告,統一建築物照明的藝術作風。

 

到了1970年代,市當局決定著手總體整修老彼得堡街區,涅瓦大街的大規模翻修,殃及№73-79街區的房子,這裡一些院子裡的側屋被拆除,因此建築物的密度減少一半,這些房子的居民得到寬敞的帶有小公園的庭院,在整修過的建築物一樓開設咖啡廳、裁縫店、商店,依照同樣的整修原則在№66大廈的房屋進行修復。

 

在蘇聯時期末期,發展改善涅瓦大街基礎設施的長遠計劃,做成計劃在涅瓦大街和Liteiny大街、Mapata和瑪雅科夫斯基街,以及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廣場的交叉路口設置地下行人通道,Ligovcky大街計劃經由涅瓦大街下面穿行而過,藉此紓解當時已經非常繁忙的交通樞紐。這些計劃因為昂貴的成本未能落實。

 

社會主義經濟轉變成資本主義經濟,再次影響到市中心許多建築物的命運,其中包括涅瓦大街。

 

捍衛城市組織(「活躍之城」)自動自發的積極分子挺身而起,積極抵制毁滅涅瓦大街建築物。在媒體和互聯網上出現消息說,房屋所有人或者特意將房屋毀損成危樓,或者謊稱自己的房屋是危樓,因為危樓是違法的,可以不經允許將房屋拆除。一些建築物的面貌在2010年初期,因為屋頂加蓋閣樓(№364)變得扭曲礙眼。

 

198558日在起義廣場舉行隆重的「列寧格勒英雄城市」方尖碑落成典禮,涅瓦大街完成其霸氣的建築群。正如果戈理在他的「阿拉伯人」寫道:......任其在同一條街上矗立......圓形柱和菱形方尖碑」。

undefined

undefined

 

20世紀21世紀交界時期,在涅瓦大街出現兩條行人專用步道,最先是1997年的小馬廄街(彼得堡第一條行人專用道),然後2000年的小花園街。從1999年到2004年,從海軍總部到起義廣場,在涅瓦大街的人行道鋪砌花崗岩石板,同時修復道路,更換通訊設備,更新工程網絡。在2005-2006涅瓦大街幾乎所有建築物的外牆都裝飾美輪美奐的藝術照明燈。

 

2008年從海軍總部到起義廣場之間規劃公車專用道,從起義廣場到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廣場的人行道將瀝青路面改為花崗石路面。

 

生活在涅瓦大街雖然時髦、富有、風光、體面,卻是不便利,因此人們為了體面,喜歡在涅瓦大街擁有房子,但是住在別的地方,例如在石頭島。在涅瓦大街由於大量的車流量,空氣充滿汽油味,使得室內無法開窗通風,朝著大街的窗戶很快就會變髒。對於彼得堡市中心區的居民,最大的問題是停車問題,小庭院和連接道路的窄巷只能停放少數汽車。

 

涅瓦大街的老式電影院,無法和位於新的購物中心的多廳的電影院競爭, 2000年代陸續落幕,僅存的只有「藝術」和「極光」。

 

№33/1,前市議會大廈(1799-1804)塔樓,在19世紀作為火災瞭望塔。塔樓保全至今,而議會大樓在1847-1852年重建,1913年加蓋兩層,其中頂層在1986年拆除。塔樓現是聯邦建築遺產。

undefined

圖片來源:網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