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undefined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在他的中篇小说「涅瓦大街」开头写道:「没有什么比涅瓦大街更美好,至少在彼得堡是如此;对于彼得堡来说,涅瓦大街代表了一切。这条街道无处不流光溢彩——真是咱们首都的美女!」

 

在圣彼得堡建城仅数年之后,涅瓦大街〈涅夫斯基大道〉出现在圣彼得堡的地图上,是从莫斯科和大诺夫戈罗德从圣彼得堡的南边进入城市的主要干道。

 

涅瓦大街相较于城内其他的笔直大道,从空中鸟瞰酷似芦苇,大街之所以弯曲,究其原因是他的建造史:道路的建造从两端开始,从码头的方向,改善道路,以便迅速搬运货物:食品、干草和木材。而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道路由修士建造。由于神职人员和商人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结果,大街便成为一条曲折的道路,曲折点就在今天的「起义广场」地铁站。那一段由修士继续建造的道路,现在俗称旧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主要的街道,并且是所有市民约会见面散步逛街的地方。在城市的节庆日,大街化身为盛大的嘉年华会,充满音乐舞蹈和游行。正是在涅瓦大街上可以感受彼得城市的精神,与居民相遇,并且观察大都会的现代生活。

 

在起义广场转折,大街全长4.5公里,连接海军总部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位于涅瓦河畔的城市,被设计为俄国的海上之都,因此海军总部造船厂在建立的时刻拥有建构城市的意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也是彼得大帝所建立,用来保存城市护卫神之一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爵的圣尸。正是因为如此,连接这些地方的道路成为圣彼得堡的主要街道。prospekt 一字来自拉丁文的prospectus ,意思是远景、展望。

 

涅瓦大街跨越三条河流:莫伊卡河、喷泉河和Griboedova运河。涅瓦大街的宽度各处不一,几乎在中间路段,在外商商场附近最为宽敞(60公尺),在莫伊卡河缩减到25公尺。今日涅瓦大街是宽阔且无论白天和夜晚都热闹蓬勃的大道。这里有著美丽的桥梁,是横跨莫伊卡河的绿桥、穿越Griboedova运河喀山桥、以及以骏马英姿著名跨越喷泉河的阿尼奇科夫桥。

 

同时涅瓦大街上也有彼得堡美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不同的用途,属于不同的时代和建筑风格,从1785年开幕的外商商场,到胜家大厦以及Yeliseyev商店,属于20世纪初期现代艺术风格的美丽建筑。涅瓦大街的每一栋建筑物各显风华,却又奇妙的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涅瓦大街东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圣彼得保罗教堂、天主教的圣凯瑟琳教堂、荷兰新教教堂,亚美尼亚教堂等等,兼容并蓄,和平共存。

 

除此之外,涅瓦大街也是许多伟大俄国作家的缪斯,其中果戈里有同名的作品,涅瓦河畔城市的中心街道,是一个特别的地方,甚至是神秘诡谲,难怪一位最神秘的俄国文学作家之一惊呼:「造物者!什么稀奇古怪的性格都在涅瓦大街上遇到。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细数涅瓦大街历史

 

在彼得堡建立之后不久,建造涅瓦大街成为当务之急。在1710年代初期修道院(未来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建成,在他的周围人口迅速增加。于是产生在两个城中心之间修建道路,连接通往俄国内部的诺夫戈罗德大道的必要性,根据沙皇的命令开始开辟道路。

 

在圣彼得堡发迹的初期,从南部进城只有一条道路,沿著今日的利戈夫斯基大道的诺夫戈罗德大道,是当时唯一的旱路,连接海军总部(新镇的工业中心)与俄罗斯中心地带。

 

1712年修道院的修士开始从修道院铺设道路,连接诺夫戈罗德大道,接近1718年完工。为了开辟道路需要克服沼泽湿地,施工工艺相当简单,砍伐森林,铲除树桩。为了使沼泽干涸挖掘排水沟,并且沿著道路舖设梢梱,填满沙子。从海军总部开垦道路的文件没有保存下来,然而在城市历史学家中间却流传著分歧的说法。根据当时建筑师的想法,涅瓦大街是以海军总部为中心五条放射线道路之一。

 

无论如何,涅瓦大街出现在1710年代后半期,历史学家指出,涅瓦大街的两个部分起初并非相连。

 

从海军总部以及从修道院垦伐出来的道路,共同组成未来的涅瓦大街,正因为两条道路修筑时各自独立,所以在今天的起义广场道路曲折而行。涅瓦大街从海军总部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绵延4.5公里,与莫伊卡河(绿桥)、格里博耶多夫运河(喀山桥)、喷泉河(阿尼奇科夫桥)交叉而过。最宽的地方60公尺(在外商商场附近),最窄的地方25公尺(莫伊卡河上)。

 

涅瓦大街迅速成为重要需求的干道,在建成横跨水道的桥梁之后,完全取代旧时的道路。跨越莫伊卡河的绿桥建于1720年(可能是1717-1718年),是木造升降桥,在1703-1726年过了桥〈河〉就是城市的边界,在此收取人头税,因而设立关卡。

 

稍早之前在17165月已建成横跨喷泉河木造梁桥,1726年城市边界迁移至此,因而建立岗哨。

 

1721年沿著海军总部草地的最初路段,在道路的两边种植白桦树,形成林荫道。在1720年代的大街设备完善:在道路的两旁种植四排白桦树,并且定期修剪。在这段时期用石头铺设路面,由被俘虏的瑞典人维持清洁。从1723年起涅瓦大街是全俄国第一条有照明设备的街道:安装油灯,之后在油灯下面设置长椅供路人休息。

 

大街的建设并未到此停止,1723年彼得大帝下令,继续从教堂到海军总部道路的建设,道路必须坚持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三一大教堂垂直的优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些想法,大教堂没有占有优势地位,道路也没有笔直。然而将道路修直的构想在1730年代复活,并且沿著GoncharnyTelezhny 路线进行。由于当时修建大街的这一路段,因而出现老涅瓦街这个名称。稍后在1760年代,结合两端,成就了涅瓦大街今日的面貌。

 

1732年涅瓦大街再度成为首都的中心干线,各种的翻修维护,呈现大街最完美的状态。

 

作为城市的中心干道,涅瓦大街是城市所有节庆活动的所在地,通常从大街的开端到喷泉河的这个路段,在新年、胜利街和城市节期间关闭禁止车辆通行。

 

早期的庆典之一是1732年庆祝安娜‧伊凡诺夫纳商场在莫斯科停留四年之后,重返圣彼得堡,庆祝活动相当壮观。今日的涅瓦大街几乎因为所有的国家节庆在此举行,而更加美轮美奂。

 

大街背阳一侧的所有建筑在18世纪初期因为1736年的大火彻底毁灭,在此之后根据委员会的决定,在涅瓦大街不再建筑木造房屋,并且从1766年期在大街上只建造石头房屋。

 

18世纪开放第一座冬宫(现在№11-15),开始规划远景,建造王公贵族的宫殿,其中许多保存至今:斯特罗加诺夫宫、奇切林屋、阿尼奇科夫宫,在18世纪末开始建造Beloselsky-Beloselcky宫。在大街的右侧出现圣叶卡捷琳娜天主教教、亚美尼亚教堂。1761-1785建成外商商场,使大街变成城市的贸易中心。

 

到了19世纪初期,涅瓦大街的风貌大体形成,1801年在与花园街的拐角修建公共图书馆,1799-1804市议会。1801-1811喀山教堂,同时建成喀什广场。1830年代建成银行大楼〈30号,建筑师K I罗西〉,1831-1833荷兰新教教会教堂〈№20〉,1839年「祖国札记」杂志出版社入住此地,1833-1838年圣彼得路德教堂(№22-24)。1846年建造「帕萨兹拱廊商场」(Passage)(№48),1800Beloselsky-Beloselcky宫(№411846年重建)。随著1851年尼古拉(今莫斯科)火车站的建造,出现征兆广场,该广场因为二月革命事件,称之为起义广场已经有100多年,成为城市建筑结构的枢纽。

 

19世纪上半叶,进行完善大街的工作,1832年从海军总部到喷泉河路段完成铺设木块,1839年从海军总部到Liteiny开始用煤气灯照明。从征兆广场沿著大街在1843年开始定期运行公共马车,从1863年在涅瓦大街开始通行有轨马车。

 

18831230日大街有了电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涅瓦大街上建造大楼,作为银行、股份公司董事会、贸易公司的处所,许多两层楼建筑增建为四五层楼。1901-1903年建造贸易协会大楼「Eliseev兄弟」(№56/8),1902-1904建成胜家公司(今日的书屋)。190712月涅瓦大街开放电车运行。

 

1918年布尔什克党人将涅瓦大街改名为1025日大街,然而新的名字不能在人民心中扎根,依旧称之为涅瓦大街。

 

现名涅瓦大街是在1781年取得,名称来自以民族英雄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爵命名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在这之前连接海军总部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道路,起初只是称为往涅夫斯基修道院之路,或是往涅夫斯基修道院大街(自1718年起),之后换过一些类似的名称。自从1781年起涅瓦大街成为正式的名称,虽然在1783-1785年间,出现过大涅瓦大街的名称。

 

1917年的十月革命彻底改变了涅瓦大街的命运,次年他就被易名,为了纪念一年前的武装起义,改名为1025日大道。

 

内战期间的艰难穷困,瞬间夺走涅瓦大街往日的光环,房屋没有供暖,1919年年底电车停止运行,长期没有整修的木块路面无法使用。1919年─1920年秋天和冬天涅瓦大街积雪无人清理,到了三月路灯几乎停止照明。

 

Kaverin如此描述城市主要街道的清冷空荡:「大道如今的景象,没有想像中的气派,甚至可以说是寒碜空荡,商店的窗户钉死,一些地方的玻璃破裂,人行道没人打扫,......但是主要的是空荡荡。」

 

然而,彼得格勒的生活继续,由高尔基倡议,在64号创办出版社,出版许多自然科学、工程、历史、艺术领域的书籍,普及苏维埃俄国人民的知识。在15号开设艺术之家,成为内战时期贫穷年代,许多作家、诗人、艺术家和演员的避难所。

 

1919年在涅瓦大街有他第一个博物馆─斯特罗加诺夫宫,自1924年起他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分馆,之后关闭成为各类机构的办事处。阿尼奇科夫宫先是城市博物馆,1937年成为少先宫,

 

渐渐的涅瓦大街的生活步上轨道,然而却走上不同的方向,完全不是资本主义的轨迹。涅瓦大街上的教堂逐渐关闭,教堂建筑被用做其他目的,喀山大教堂在1932年成为宗教暨无神论历史博物馆。在德国圣彼得大教堂开放游泳池,而圣叶卡捷琳娜教堂变成普通的仓库。

 

1924923日城市受到再次水灾(第210次)的严重破坏,结果大街的木块路面浮出水面,阻碍通行和救援工作,在这个事件之后,木块路面被沥青取代。

 

1924年在涅瓦大街安装最早的两个扬声器,开始常规广播。在1920年代末期全面整修涅瓦大街所有建筑的门面。

 

继续完善涅瓦大街的交通功能,1926年在列宁格勒开始发展公车运输,第一条公车路线沿著涅瓦大街运行。如同之前的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他连接皇宫广场和征兆广场(今天的起义广场),并且转入Gorohovaya街和Zagordny大道,沿著此一路线运行时间只有20分钟。1930115日,在1025日大街和Volodarcky大道的十字路口(今日Liteiny大道)设置苏联第一个红绿灯。1936年城市的第一批无轨电车在舖设沥青的1025日大街运行。19361021日从亚历山大 涅夫斯基广场开始定期行驶无轨电车1号路线。

 

1929105日在72号开设苏联第一家有声电影院,现在这里是「水晶宫」电影院。

 

私有财产转为国家所有,使得建筑师得以再度建设涅瓦大街成为完整的一体,1920年代展开大街的绿化计划,由于车流量大,使得在这里建造林荫大道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然而绿化工作却全力进行。同时建筑外墙上烦人的广告消失,拆除建筑物门口妨碍通行的遮阳蓬,重建一楼的橱窗,苏联的建筑师极力恢复大街原貌,特别注意建筑物的颜色,将革命以前暗色的基本色调,改为较为明亮的色调。

 

1938年夏天涅瓦大街从海军总部到起义广场铺设沥青路面,当时重大的重建工作殃及地下通讯设备,重新铺设人行道,街灯全面更新,增加照明。

 

苏联时期涅瓦大街仍然是出版书籍和定期刊物的中心,自从1918年以来,「书屋」的彼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备受关注,之后成为著名的列宁出版社。位于大街的另一处的出版社「冲浪」,出版许多列宁格勒报纸和杂志,是罗斯塔出版社(后来的塔斯社)在列宁格勒的的分部。

 

苏联时期在涅瓦大街几乎没有建造新的建筑物,1936年在№141兴建房屋,三年后在未完工的银行建筑用53天的时间建造一所学校(№14),是涅瓦大街唯一的校舍。

 

涅瓦大街上的许多建筑在卫国战争时期遭受破坏,有的在炮弹中摧毁。第一次轰炸发生在194196号晚上,炮弹击中№119的房子,当时死伤38人。922日炸弹彻底毁坏外商商场的几栋房屋,1028№68的建筑受到灾殃。燃烧炸弹如雨点般的打在房屋屋顶,仅在19411112日这一天在涅瓦大街就投射800枚炸弹,最严重的火灾发生在112日,当时外商商场熊熊烈火燃烧三天三夜。


由于缺乏燃料和电力,公共交通工具停止运行,最后有轨电车也无法坚持,终于在12月底停驶。不过警察继续关注交通规则的遵守。国家公共图书馆依旧开放。

 

在列宁格勒九百日围城的第一个冬天,涅瓦大街上积雪厚达一公尺,雪底下是成堆的垃圾。194238号动员全城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民,开始全市大规模的清扫。415日在干净的大街上有轨电车再次运行,同一个春天,书屋和普希金戏剧院(亚历山大剧院)以及少先宫恢复营运。

 

涅瓦大街的两侧,当地居民称之为向阳跟背阳,被太阳照射的那一侧,坐落的是偶数的建筑(受欢迎的散步的地方),背阳的一侧当然是奇数。围城时期涅瓦大街区域遭受密集的轰炸跟炮击,正是向阳的这一侧被认为是最危险。为纪念列宁格勒人民的英勇事迹,在14号房子的墙面上保存著围城时代的碑文:「同胞们!在炮击的时候街道的这一边最危险。」这是当时居民冒著被枪林弹雨击中的生命危险,写下这些警句。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残破和毁损的建筑物获得修复。

 

1944113日,九百日围城解除的第一天,涅瓦大街回复他历史名称。只有在1944127日纳粹德国在列宁格勒彻底失败后,平静的生活才重新回到涅瓦大街。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涅瓦大街上大多数的房子因为没有供暖遭受损害,在战后的初期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程。1944年秋天,在一片因为炸弹和附近砲弹爆发的冲击而面目扭曲的房屋当中,第一个修复完成的是№27。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建筑物完全重建,取代被炸弹毁损的居民楼№68,在涅瓦大街出现新的古比雪夫区议会苏维埃行政大楼。

 

1950-51年代,两千名建筑工人来到涅瓦大街著手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拆除大街的有轨电车轨道,修复地下设备(给水、排水系统、瓦斯管道、电话和电缆),撤换照明装置,极大限度的拓宽人行道,路面舖设沥青。1955年开放涅瓦大街第一个地铁站「起义广场」,是列宁格勒地铁第一阶段通车的一部分,196371日开放「涅瓦大街」地铁站。

 

恢复涅瓦大街建筑的历史面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继续进行,在1960年代恢复外商商场在19世纪末的经典外观。欧洲饭店在涅瓦大街上的门面也被修复成俄欧风貌。1965年继续大街建筑物一楼依标准规格改建的计划,在此将出现普通的苏联商店橱窗,计划案遭到列宁格勒市民的严重抵制,并没有落实。

 

涅瓦大街夜间照明受到关注,在1967年在№52安装苏联第一个广告,由9000个灯泡组成的文字走马灯的苏联广告板。1970年代,发展出利用气体放电的彩色广告,统一建筑物照明的艺术作风。

 

到了1970年代,市当局决定著手总体整修老彼得堡街区,涅瓦大街的大规模翻修,殃及№73-79街区的房子,这里一些院子里的侧屋被拆除,因此建筑物的密度减少一半,这些房子的居民得到宽敞的带有小公园的庭院,在整修过的建筑物一楼开设咖啡厅、裁缝店、商店,依照同样的整修原则在№66大厦的房屋进行修复。

 

在苏联时期末期,发展改善涅瓦大街基础设施的长远计划,做成计划在涅瓦大街和Liteiny大街、Mapata和玛雅科夫斯基街,以及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广场的交叉路口设置地下行人通道,Ligovcky大街计划经由涅瓦大街下面穿行而过,借此纾解当时已经非常繁忙的交通枢纽。这些计划因为昂贵的成本未能落实。

 

社会主义经济转变成资本主义经济,再次影响到市中心许多建筑物的命运,其中包括涅瓦大街。

 

捍卫城市组织(「活跃之城」)自动自发的积极分子挺身而起,积极抵制毁灭涅瓦大街建筑物。在媒体和互联网上出现消息说,房屋所有人或者特意将房屋毁损成危楼,或者谎称自己的房屋是危楼,因为危楼是违法的,可以不经允许将房屋拆除。一些建筑物的面貌在2010年初期,因为屋顶加盖阁楼(№364)变得扭曲碍眼。

 

198558日在起义广场举行隆重的「列宁格勒英雄城市」方尖碑落成典礼,涅瓦大街完成其霸气的建筑群。正如果戈理在他的「阿拉伯人」写道:......任其在同一条街上矗立......圆形柱和菱形方尖碑」。

undefined

undefined

 

20世纪21世纪交界时期,在涅瓦大街出现两条行人专用步道,最先是1997年的小马厩街(彼得堡第一条行人专用道),然后2000年的小花园街。从1999年到2004年,从海军总部到起义广场,在涅瓦大街的人行道铺砌花岗岩石板,同时修复道路,更换通讯设备,更新工程网络。在2005-2006涅瓦大街几乎所有建筑物的外墙都装饰美轮美奂的艺术照明灯。

 

2008年从海军总部到起义广场之间规划公车专用道,从起义广场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广场的人行道将沥青路面改为花岗石路面。

 

生活在涅瓦大街虽然时髦、富有、风光、体面,却是不便利,因此人们为了体面,喜欢在涅瓦大街拥有房子,但是住在别的地方,例如在石头岛。在涅瓦大街由于大量的车流量,空气充满汽油味,使得室内无法开窗通风,朝著大街的窗户很快就会变脏。对于彼得堡市中心区的居民,最大的问题是停车问题,小庭院和连接道路的窄巷只能停放少数汽车。

 

涅瓦大街的老式电影院,无法和位于新的购物中心的多厅的电影院竞争, 2000年代陆续落幕,仅存的只有「艺术」和「极光」。

 

№33/1,前市议会大厦(1799-1804)塔楼,在19世纪作为火灾瞭望塔。塔楼保全至今,而议会大楼在1847-1852年重建,1913年加盖两层,其中顶层在1986年拆除。塔楼现是联邦建筑遗产。

undefined

图片来源:网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