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學過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因爲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老師經常教導學生要學習匡衡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他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恆心和毅力。但是曾經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

  匡衡雖家境貧寒,但是對於學習卻非常執着,然而他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爲郎中,得乙科者爲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爲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爲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爲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匡衡因此遷爲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而後幾年,因爲漢元帝非常喜歡儒術文辭,尤其是《詩經》,所以多次聽匡衡講《詩》,對他大加讚賞,因此匡衡又上升爲御史大夫。他受盡皇帝的寵愛,在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爲丞相,輔佐皇帝,並處理一些政務,可謂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

  他小時候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然而在漢元帝后期的時候,匡衡卻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因爲漢元帝的寵幸,所以在朝廷上沒有人敢觸犯他的權威。然而因果終有報,他的所作所爲終究會受到懲罰,不久後匡衡就被人彈劾,說他利用職位之便,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以“專地盜土”的罪名被貶爲平民。回到家鄉後沒有幾年,就病死了。

  而這也就是匡衡的最終結局,其實他的結局說到底就是因爲一個“貪”字,人的慾望總是無法滿足,所以纔會一步一步釀成大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