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伯克利、普林斯頓等美國大學訪學過程中,經常有教授、學生會問我,他們看到不少西方媒體報道說,「一帶一路」讓相關國家陷入「債務陷阱」,這是怎麼回事。

這些教授、學生中有機會深入瞭解「一帶一路」的人不多,有限的認識主要來自於西方媒體,債務實際上是個經濟學問題,他們又大多不是出身經濟學專業,我就試著用他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常識性例子,去爭取他們的理解。

現代社會,任何人都有可能背負債務,不管是刷信用卡消費、還是貸款買房買車,其實質都是一種債務融資。小到個人如此,大到國家亦然,政府要搞基建又缺乏資金,也需要債務融資。所以有債務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

正如我們借房貸,銀行必定會審查財務狀況和信用狀況一樣,中國的金融機構一直非常重視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融資項目的債務管理,中國遵循國際通用的貸款原則,按照貸款國家的實際財政、債務情況和還貸能力提供貸款,並儘力避免為有關國家創造新的債務風險和財政負擔。

具體來說,當一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需要建設一個工程,例如一個發電廠的時候,首先需要經過招標和競標的程序,經過激烈的競爭,比如中國企業中標之後,需要該國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金融機構為該項目進行債務融資,該國的財政部通常需要進行全額擔保。

而中國的金融機構,在為這些「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融資之前,採取的方式就如同我們向銀行申請信用卡或者房貸一樣,仔細評估和衡量我們作為借款人的債務狀況和償債能力。在發放貸款之後,銀行也會一直持續監控和跟蹤借款人的風險和主權風險。

國家開發銀行還會建立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體系、風險限額管理體系。中國工商銀行,中信保險等機構,也會建立相關的評估和監控管理體系。而且,有了保險機構的參與,還能保障還貸雙方的利益。

建立相關體系,不僅是中國通用的做法,也是國際通用的做法,借款人不管是向中國的金融機構貸款,還是向西方金融機構貸款,都要經過這一必要階段。

那麼,怎樣衡量債務融資是否有效呢?這必須取決於投資是否帶來新技術,新的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

麥肯錫2017年的報告調查了8個非洲國家的1000多家中國公司,發現平均有89%的中國公司紮根非洲本土,為當地帶來了數百萬個就業機會。此外,2/3的中國公司為當地人提供技能培訓,50%的中國公司提供實習機會,1/3的中國公司向當地社區引進新技術。

例如,中資企業參與的蒙巴薩- 內羅畢標準軌距鐵路建設項目,根據肯亞政府公佈的數據,該項目將肯亞的經濟增長提高了1.5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在肯亞培訓了5000多名專業技術工人,創造了46000個就業崗位,鐵路建成後,貨物運輸成本下降了近80%,顯著提升了沿途的發展和繁榮。

這些數據表明,來自中國的「債務融資」並沒有給「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帶來債務問題,反而成功地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

實際上,債務規模處在高位與債務危機是兩碼事,國家的債務多高才算「高」?答案是,需要看該國信譽。進行債務融資會否出現債務危機,還得看信譽,例如日本債務已經佔到GDP的約240%,全球最高,能不能說日本到了債務危機的邊緣呢?只要銀行和金融機構相信該國有能力償還債務,該國的債務就不算高。

實際上,一個國家適度的債務融資,是有助於提升該國經濟發展的。尤其是在當今國際激烈的競爭下,哪一國家能夠大量、低成本、可持續地吸引到外國的資金,哪個國家就能夠獲得競爭優勢,一個國家的融資能力,體現了這個國家的發展前景。

以中國為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方面得益於持續40年穩步推進的改革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外資源源不斷湧入中國投資。如果「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也能夠吸收低成本和持續的外資,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眾多「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並非化外之地,歐洲、美國、日本乃至印度,早已對這些國家進行投資,為什麼同樣是投資資金,西方國家的資金就是香甜的「餡餅」,而中國提供的資金就變成了黑暗的「債務陷阱」呢?

今天我們「一帶一路」倡議對外是需要做大量的溝通解釋工作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光要依靠國際關係方面的人才,也需要經濟學、地質學、環境學等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人才加入進來。不單要講一些構想,也要講一些細情。有時一個在這個學科中很難解釋清楚的問題,換個方向,或許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為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