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蹴鞠和現代足球最大的區別,就是材質,古代蹴鞠一般是用皮革包裹米糠的球。

中國蹴鞠的歷史,是非常久遠的。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蹴鞠就已經產生了。那時候的蹴鞠,就是作為一種觀賞娛樂,是一種表演性質的玩球。

玩球的人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博得圍觀羣眾的喝彩。比如精彩的帶球運動,還有「球終日不墜」的技巧性表演。

唐朝最為中國較為開放穩定的一個王朝,蹴鞠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甚至兩隊對抗的蹴鞠射門比賽都形成了。而且,唐代皇宮裡踢球,民間踢球,女子也喜歡踢球。

沿襲到宋朝之後,蹴鞠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宋朝的蹴鞠活動風靡全國,從皇帝開始,一直到民間,都很喜歡蹴鞠。

宋徽宗就是個蹴鞠迷,喜歡組織蹴鞠比賽,自己在旁邊觀看。還有就是趙匡胤,有一幅畫《宋太祖蹴鞠圖》,就是趙匡胤、趙匡義和一幫近臣踢球的場面。

蒙元時期,因為統治者來自草原,馬背上的娛樂纔是他們喜歡的。所以蹴鞠這項活動就不被提倡了。只有民間,還有人把蹴鞠作為娛樂活動存在。

明朝的蹴鞠雖然沒有很快的發展,但是依然是民間重要的娛樂活動,普通民眾的熱情很高。

滿清入關,統治者急於消除漢族的民族認同感,在很多方面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作為羣眾喜愛的蹴鞠,自然逃脫不了厄運。

順治皇帝時期,就開始口諭嚴禁蹴鞠活動;到了乾隆時期,更嚴格的禁令讓民間也不敢踢球。從此,在中原大地延續已久的蹴鞠活動,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世界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不管真球迷還是偽球迷左手啤酒杯右手小龍蝦在Hi翻之餘都會感慨一下,「世界盃,中國除了國家隊沒有去,其他的都去了」,這句現階段最熱的網路詞眼道出了多少國人的無奈。

情不自禁發揚一下「咱祖上也闊過」的阿Q精神,世界足球運動起源於中國,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那時叫蹴鞠,當年咱老祖宗玩這東西的時候,現如今的32強大多數還樹皮遮體,茹毛飲血。

這可不是吹牛,《戰國策》,《史記》上就有民間玩蹴鞠的記載,它起源於春秋戰國,經過兩漢,南北朝的發展,繁榮於隋唐兩宋,之後纔不斷向世界各國傳播。

只是玩著玩著就走向了衰弱,在宋之後的元,明,清代更是慢慢地衰敗沉寂,簡單地來看這只是一種體育運動的興衰,而實際是體現了深刻的文化現象。特別在宋之前,蹴鞠運動有漢代的身體衝撞,唐宋時期中間隔著球門的間接對抗,還算是屬於一種激烈的身體對抗競爭項目。

而隨著南宋程朱理學在封建社會成為儒家思想主流,蹴鞠運動必然會遭到上層建築的排斥。激烈,對抗,冒險,合作,個人英雄主義,是原始蹴鞠運動包涵的內在基因,也是現代足球運動的精神內核和吸引球迷的精髓所在。

而主流儒家理學思想講究的是禮謙恭讓,低調中庸,循規蹈矩,溫文而雅,克己修身,等級尊卑,哪一條都和蹴鞠運動格格不入。因此蹴鞠運動就慢慢為了適應社會需求而自我「改良」,發展成只求踢出花樣的形式。

唐宋的皇帝把蹴鞠作為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個時期是蹴鞠運動發展的黃金期。馬背上的元代由於生活方式,民族隔閡,漢人的蹴鞠勢必受到打壓,從官辦轉入民間,變成了純粹的娛樂性項目。

明代封建程朱理學思想真正形成主流,朱元璋禁止軍人蹴鞠,民間雖有流行,但它原本作為一種體育對抗項目的形式已經蕩然無存,只注重蹴鞠技巧,使蹴鞠偏離了發展方向。當時大多數人已經淪為看客,蹴鞠運動成為少數藝人甚至是勾欄女子的表演項目。到了清代,朝廷對漢民族的蹴鞠更是施行禁止政策,乾隆皇帝明令禁止蹴鞠活動。

我國南宋以後封建社會佔統制地位的儒家理學觀念,倫理制度本來就是「滅人慾,存天理」,個人的行為規範都會在你出生前就劃好的框框裏,溫良謙恭讓,低調沉穩中庸是君子之道,蹴鞠運動是不可能在那種社會文化氛圍下發展成為崇尚公平競爭,張揚個性,將激烈對抗表現得淋漓盡致的現代足球運動的。

蹴鞠只能從類似軍事訓練的對抗型,最後發展成技巧觀賞型,最後在統治者的打壓下埋沒於歷史的紅塵之中。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