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疾病,生活在溫帶和亞熱帶的我們對它們知之甚少,但全球卻有十億人仍在受它們的困擾。

  它們病如其名 ——被忽視的熱帶病。

  被忽視的熱帶病主要是在貧困地區尤其是熱帶地區炎熱潮溼氣候環境下流行的傳染病。它們大多是由蚊子、黑蠅、白蛉、采采蠅、獵蝽和家蠅等昆蟲以及蝸牛傳播的寄生蟲病,有些疾病的傳播源是遭污染的水和蟲卵孳生的土壤。環境污染惡化了傳播鏈,而惡劣的生活和衛生條件又反過來加劇了環境污染。這些疾病曾一度流行甚廣,而現在則集中在極度貧困的環境。在世界其它廣大地區,隨着生活和衛生條件的改善,它們已逐漸消失。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被忽視的熱帶病第一份報告《被忽視的熱帶病:全球影響與防治對策》表示,被忽視的熱帶病困擾着全世界約十億人的生活,威脅着無數人的健康。這些與貧困相伴隨的疾病削弱了貧窮人羣的健康,阻礙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健康成就,延緩了全球公共衛生的發展。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流行最廣的“被忽視的熱帶病”,包括以下六種:

  1. 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由裂體吸蟲屬血吸蟲引起的一種急性和慢性寄生蟲病。血吸蟲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尤其是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和適當衛生設施的貧窮社區。據WHO估計,2016年至少有2.064億人需要得到血吸蟲病預防性治療,估計至少有91.4%需要得到血吸蟲病治療的患者生活在非洲。

  血吸蟲病的傳播週期,圖源:eaun

  血吸蟲病大多影響到貧窮農村社區,尤其是農業和漁業人口。與受侵染水接觸的從事家務勞動(如洗衣服)的婦女也會面臨危險並有可能罹患女性生殖器血吸蟲病。個人衛生不佳以及與侵染水接觸可使兒童尤易受到感染。

  控制血吸蟲病的基礎是,針對危險人羣開展大規模治療,獲得安全飲用水,改善環境衛生,開展個人衛生教育並實施滅螺。世衛組織控制血吸蟲病戰略的側重點是,通過對受影響人羣使用吡喹酮進行定期、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治療(預防性治療)來減少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可寄生於水生生物,圖源:Merck Group

  在過去40年裏,若干國家成功開展了血吸蟲病控制工作,包括巴西、柬埔寨、中國、埃及、毛里求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阿曼、約旦和沙特阿拉伯。有證據表明,血吸蟲病的傳播已在摩洛哥得到阻斷。在布基納法索、加納、尼日爾、盧旺達、塞拉利昂、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和也門,可能會將血吸蟲病治療逐步擴大到國家層面,幾年後會對該病產生影響。

  2. 淋巴絲蟲病

  淋巴絲蟲病,俗稱象皮病,是一種被忽視的熱帶疾病。發病是因感染絲蟲目線蟲(圓形)引起,當絲蟲寄生蟲通過蚊子傳染給人類時發生感染。疾病感染通常發生在童年期,對淋巴系統造成隱形損害。疼痛和嚴重畸形症狀、淋巴水腫、象皮病和陰囊腫脹出現在成年期,可造成永久性殘疾。這類病人不僅身體出現殘疾,而且還遭受精神、社會和財務損失,從而加劇恥辱感和貧困。

  淋巴絲蟲病患者,圖源:J.E. Cogan

  目前,52個國家的逾8.56億人生活在爲防止感染擴散而需要預防性化療的地方。根據對受淋巴絲蟲病影響的人羣的全球基線估計,有2500萬男性患有鞘膜積液,還有1500多萬人患有淋巴水腫。至少有3600萬人長期伴有這些慢性疾病表現。消除淋巴絲蟲病可防止人們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促進減貧。

  傳播淋巴絲蟲病的蚊子有不同的種類,如普遍分佈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區的庫蚊,主要分佈在農村地區的按蚊和主要存在於太平洋島嶼的伊蚊。可見,預防淋巴絲蟲病的主要手段仍是滅蚊,在蚊蟲棲息較多的場所,用藥物滯留噴灑,結合農業生產防治病蟲害等措施,控制稻田中的幼蟲,同時,還需要注重個人和環境衛生。

  3.致盲性沙眼

  沙眼是一種由沙眼衣原體細菌引起的眼病。感染通常開始於嬰兒期或幼兒期。如果任其發展不加治療,多年的反覆感染將造成眼瞼不斷向內深入,使睫毛磨擦眼球。這種情況造成劇烈疼痛並在角膜(眼球的透明部分)上留下傷痕,最終導致不可逆轉的失明。沙眼是非洲、亞洲、中美和南美、澳大利亞和中東很多最貧困和最邊遠農村地區的一種流行病。

  致盲性沙眼可以避免。消滅該病的戰略基礎是:眼皮手術;抗菌素治療感染;有關臉部清潔和個人衛生的宣傳教育;改善環境。

  社區的發展以及世衛組織關於“2020年消滅致盲性沙眼全球聯盟”採取的強化行動減少了患有致盲性沙眼的人數。患有沙眼的估計人數已從1985年的3.6億人下降爲如今的大約8千萬人,其中,中國的貢獻功不可沒,作爲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我國已經成功消滅致盲性沙眼。當下,增加對衛生和發展的投資能夠使在全球範圍消滅致盲性沙眼成爲一個現實。

  4.盤尾絲蟲病

  盤尾絲蟲病是由盤尾絲蟲引起的一種蟲媒疾病,由黑蠅傳播。盤尾絲蟲病通常被稱爲“河盲症”,因爲傳播這種疾病的黑蠅在肥沃的河濱地區大量繁殖,由於擔心被感染,這些地區往往無人居住。

  盤尾絲蟲成蟲生活在人體內的結節中,雌蟲在結節中產生大量的第一階段幼蟲,稱爲微絲蟲。它們從結節轉移到皮膚的亞表皮層,在那裏它們可以被黑蠅吞食。它們在昆蟲體內進一步發育,從而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人眼的病變是由微絲蟲引起的。它們可以在眼睛除了晶狀體以外的所有內部組織中找到,它們會導致眼睛發炎、出血和其他併發症,最終導致失明。

  盤尾絲蟲病,圖源:PMLdaily

  盤尾絲蟲病是許多非洲國家民衆失明的主要原因。作爲一項公共衛生問題,該病與西非和中非關係最爲密切,但在也門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也很流行。盤尾絲蟲病在過去大大降低了受感染地區的經濟生產力,使大片可耕地被遺棄。據估計,大約有50萬人因患河盲症致盲。

  目前尚無藥物可防止盤尾絲蟲感染,但每年或每半年服1次伊維菌素可有效地控制疾病和減少傳播。外科手術摘除所有可及的盤尾絲蟲結節可減少皮膚微絲蚴數量並降低河盲症的流行率。在理論上,有可能通過避免去黑蠅感染區,穿戴防護服和使用昆蟲驅避劑等措施,將蚊蟲的叮咬減到最低程度。殺滅黑蠅幼蟲是西非多國盤尾絲蟲病控制規劃的主要內容。

  經過多方努力,盤尾絲蟲病不再是以前受害最重的西非10國的公共衛生問題和對社會和經濟造成影響的一種疾病,至少避免了60萬例盲症,2500萬公頃土地已可安全耕種和定居。

  5.美洲錐蟲病

  恰加斯病也稱南美錐蟲病,是原生動物寄生蟲克氏錐蟲引起的一種可威脅生命的疾病。全世界估計約有600萬至700萬人感染克氏錐蟲(導致恰加斯病的寄生蟲),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恰加斯病主要見於21個拉丁美洲國家的流行地區,多數通過接觸錐蝽臭蟲的糞便傳播給人類。

  錐蝽臭蟲,圖源:canada.ca

  恰加斯病爲兩個階段。最初的急性期在感染之後持續約兩個月。在急性期,有大量寄生蟲隨血液循環,但多數病例無症狀或症狀溫和且無特異性。在被錐蝽臭蟲叮咬的不足50%的人中,首先可見的典型體徵是皮膚破損或一側眼瞼青紫腫脹。此外,也可表現爲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臉色蒼白、肌肉疼痛、呼吸困難、腫脹以及腹部或胸部疼痛。

  在慢性期,寄生蟲主要隱藏在心臟和消化道的肌肉中。多達30%的患者出現心臟障礙,多達10%出現消化道(典型的情況是食道或結腸擴大)、神經或混合病變。近年來感染會因心臟肌肉及其神經系統遭破壞引起心律失常或進行性心力衰竭而導致猝死。

  目前仍沒有用於恰加斯病的疫苗。自1990年代以來,拉丁美洲、南錐各地區、中美洲、安第斯條約以及泛美衛生組織祕書處的亞馬遜流域政府間行動在寄生蟲和病媒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這些多國行動導致顯著減少國內病媒的傳播。

  此外,世衛組織已通過對拉丁美洲國家和具有該疾病的大多數歐洲和西太平洋國家的血庫實行普遍篩查,大大降低了由輸血進行傳播的風險。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進展,是因爲受疾病影響的會員國的堅定承諾,其研究和控制機構的力量,以及衆多國際夥伴的支持。

  6.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蟲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通過被感染的雌性雙翅目白蛉叮咬傳播。可引起人類皮膚及內臟黑熱病。臨牀特徵主要表現爲長期不規則的發熱、脾臟腫大、貧血、消瘦、白細胞計數減少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如不予合適的治療,患者大都在得病後1~2年內因併發其他疾病而死亡。在非洲、亞洲、歐洲和美洲的88個國家,共有1200多萬人被感染。據世衛組織估計,3.5億人面臨威脅,每年新增感染人數達150萬至200萬人。

  本病以皮膚利什曼病這種形式最爲常見:在身體暴露部位主要引起潰瘍等皮膚病變,會留有終生疤痕和嚴重殘疾。約95%的皮膚利什曼病發生在美洲、地中海盆地、中東和中亞。2015年,皮膚利什曼病新病例有三分之二以上發生在6個國家: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巴西、哥倫比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可迅速致命的內臟利什曼病是該病最嚴重的形式,正形成令人擔憂的全球趨勢。

  利什曼病,圖源:世界衛生組織

  根據調查,貧困會增加利什曼病患病風險。住房和家庭衛生條件差(如缺少廢物管理、污水外流)會增加白蛉的繁殖和棲息場所,並使白蛉更容易接觸到人。居住條件擁擠也會吸引白蛉,因爲在這些地方有大量血液供白蛉食用,在室外或在地上睡覺等行爲也會增加風險。

  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病例有助於減少傳播並監測疾病的蔓延情況和負擔,目前存在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利什曼病治療藥物。同時,通過病媒控制,如控制白蛉的方法,有助於減少或阻斷疾病傳播,控制方法包括噴灑殺蟲劑、使用藥浸蚊帳、環境管理和個人防護措施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