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的身世一直都是人類想解開的謎團。關於月球的起源,科學界有不少假說。其中一項假說認爲,45億年前地球和一顆火星大小、名叫"忒伊亞"的原始行星發生了一次大碰撞,一部分物質融入了地球,另一部分物質撞飛出去形成了月球。

  "大碰撞"假說的提出,源自於宇航員登月後,科學家對帶回來的月球岩石的研究。記者瞭解到,近年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通過國際合作,對部分月球岩石樣本做了細緻的化學分析,從月球隕石中發現了新線索,有力證明了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

  4月5號,著名學術刊物《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告》,刊登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團隊的這一項研究成果。

  天文臺專家表示,地球上絕大部分的樣品,氯同位素都是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變化的,但是這個月球樣品裏的氯同位素變化範圍非常大,而且是已知的太陽系內所有的物質當中變化最大的一個。

  氯元素是一種揮發性元素,在高溫過程中很容易揮發丟失,並伴隨發生同位素分餾現象。通過檢測,紫金山天文臺的研究人員在這些月球岩石樣品中觀察到了巨大的氯同位素分餾現象。

  “如何才能讓一個物體上的化學元素消失呢?”專家回答,只有一個大規模高溫融化過程才能爲氯的揮發提供足夠熱量,這也就證明那場災難性的大碰撞真的發生過。月亮就在“烈火”考驗中誕生了。

  這一研究成果進一步揭開了月球身世之謎,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

  轉載請註明來源江蘇新聞(微信號:jstvjsxw)

  詳細報道請關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

  記者 /張清 顧嘯雲

  編輯 / 小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