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脈影像經絡,洞察文娛風潮

春節檔過後,內地電影市場的國產片乏善可陳。

一部票房逼近7億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更讓人唏噓不已——儘管這不是內地市場上好哭與票房劃等號的第一次,但卻是文本極其劣質的一次。

但文本優質的《過春天》,卻沒有片名一般的好運氣,900萬票房讓人喪氣。

回到去年年底,同樣高口碑的《狗十三》,以5000萬的票房收官。

性心理能拍得高級了,再也不用墮胎粗暴解決了;再也不車禍了,再也不出國了;選高中生的演員再也不敢超過30歲了……但爲何國產青春片的文本質量升上去了,票房回報卻不對等?

《過春天》爲何沒有在票房上“過了春天”?

大家公認的《過春天》亮眼之處,很重要的一點是將青春片與犯罪類型嫁接。

從最初的國外電影節獲獎,到定檔後的宣發,再到上映後的“口碑發酵”,以及“單非兒童”、港深背景、走私等題材本身攜帶的敏感元素,都在給普通觀衆突出營造出一種“青春+犯罪”的期待視野。

但我相信,普通觀衆可能跟我一樣,並沒有得到期待之中的觀影體驗。

首先在劇情上,16歲水客少女佩佩的帶貨經歷是核心敘事線索,但在情節設置上並非凝聚於此,並沒有圍繞少女水客身份而不斷構建激烈的戲劇衝突,反而是以突出少女的情感爲主,淡化故事衝擊力的部分,節奏溫吞,更注重鋪陳一種圍繞家庭、戀情、自我身份認同的細膩的少女心理變化歷程。

其次,在最重中之重的三次crossing(過海關)的“題眼”段落,《過春天》在影像上太孱弱。

相比《天才槍手》中考試作弊段落的視聽衝擊力,你就能體會出這種差異。

佩佩三次crossing,導演用了三次手持跟拍。在視聽設計上沒有該有的節奏與新意。三次都是在重複,而且都沒有全景或遠景鏡頭,景別過小,沒有視點切換,視聽語言非常簡單蒼白。(只是在每次過關後有三次定格鏡頭,配合着電子音樂,內容上恰好是轉折點,結構上劃分了三幕,頗有創新。)

根本原因是,創作者並沒有遵循類型片的手法,仍然是文藝片的路數,從故事和視聽上,我們都能識別出明顯的達內兄弟搭配曼多薩的風格。當然,犯罪部分的視聽呈現也有可能是預算有限。

越過奶嘴階段

《狗十三》有深刻的文化批判

很長一段時間的青春片都在建構“校園”/“社會”兩種空間的二元對立。

主人公們的校園生活永遠是單純美好,有愛情有友情,有青春有理想。踏入社會後一切都變得暗淡無光,充滿了背叛欺騙、爾虞我詐,甚至是致命的悲慘意外。

校園空間和少年時期被過度美化,社會空間和成人世界被過度醜化,以此來放大感傷懷舊的情緒,其鴕鳥心態的背後沒有多少深刻的文化邏輯,大多都純粹是蒼白的青春書寫。蒼白的故事背後是低幼化心理的創作趨向,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是低齡的,拒絕複雜、拒絕深刻,本質目的只是撫慰功能,如嬰兒啼哭時塞給ta的奶嘴。

《狗十三》和《過春天》,最突出的特點是充滿了瑣碎的真實生活質感,沒有煽情,也沒有drama(戲劇性),沒有非黑即白,沒有二元對立,每個人、每種人生階段都有那些微妙又複雜的矛盾。

如果說“父權缺失”的《過春天》中結尾母女和解,代表了女孩最終的成長——與自己與原生家庭和解,母女彼此都非常平靜和釋然地維護了彼此僅存的關係。那麼《狗十三》在內容上更爲深刻,有對中國式家庭教育體制的批判,對父權的批判,同時又能從青少年視角代入對父權、對成人世界的理解。

與少年的價值觀揮別,是通往成人世界的入場券。

近三年國產青春片的創作趨向變化

在泰國和臺灣“小清新”電影潮流由外而內的影響下,以及本土從第六代導演到創作主體大洗牌(80後/跨界導演崛起)的由內蛻變的創作話語權變遷的局面下,《致青春》(2013)第一次使國產青春片作爲一種市場類型而固化下來。

2014年和2015年是青春片的市場試水階段,卻也是市場巔峯期。數量上井噴,內容上拼貼複製,思想上蒼白無力,卻照樣很能賣錢。如《小時代》系列。

這一階段在文化症候上根源在於年輕人成爲最核心的消費羣體,促動了青春片作爲一種商業類型爆發出巨大的市場價值。

被過度剝削之後,2016年青春片創作隨着整個市場大盤的低迷,急轉而衰。《七月與安生》(2016)是國產青春片一次突破窠臼的節點——打破了定型化人物、模式化情節、“否定現在+美化過去”感傷懷舊主題的套路。

從2017年至今的兩年中,國產青春片儘管再沒有博眼球的現象級作品,但作爲一種創作類型,從未離場。2017年有《夏天19歲的肖像》、《祕果》、《李雷和韓梅梅》、《青禾男高》、《會痛的十七歲》、《閃光少女》等,2018年有《遇見你真好》、《脫單告急》、爆款黑馬《快把我哥帶走》、《悲傷逆流成河》……這兩年的發展,着重在類型元素嫁接的探索階段。

儘管,大部分青春片還是在低劣的泥沼裏匍匐,但在創作經驗上,有幾點啓示。

第一,《微微一笑很傾城》(2016,2.75億)、《閃光少女》(2017,6486萬)、《快把我哥帶走》(2018,3.75億)等標識出,跨媒介同構(尤其與遊戲、二次元等)的文本在市場回報率上的成功性更高。

第二,相比於之前大部分青春片中普遍的對女性的“污名化”(拜金女和綠茶婊形象氾濫)、女性角色自我意識貧乏,《狗十三》和《過春天》延續了青春片分流出的“少女成長”亞類型,且女性創作者和女性視角非常強烈的,成爲一股清流。

青春片作爲國產電影的一種類型,經過幾年的發展與摸索,已經有了固定的受衆羣體。在最初階段,創作趨向普遍而單一,用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情感經歷爲主線故事,構建一套“懷舊形態”的視覺符碼,來引發觀衆共鳴,求得票房勝利。而近兩年則轉向多元複雜的創作嘗試,類型雜糅、依託跨媒介IP,或者試圖結合複雜的社會話題。

如果國產青春片能建立起與觀衆之間的“正面默契”,未來必將給中國電影帶來更多意料之外的趣味性。

【文/洛神】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