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未青春的人憧憬青春,正青春的人正在揮灑青春,不再青春的人懷念青春。

那些年少輕狂,無憂無慮的歲月,一去不返。

再不用「為賦新詞強說愁」,生活中,真正讓人愁煩的事,無需多想就能說出一二。

而年少時的憂傷,真實的卻又無關現實,輕輕的來了又去,如同樸樹的《那些花兒》。

曾經一張張鮮活的面孔,稚氣未脫,無需修飾,莽莽撞撞卻意氣風發。一一而過時,有的模糊有的清晰。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那些花兒

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

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

曾經美好的姑娘啊,今天你是否還淡淡的笑著,別讓歲月帶走你的純真。曾經守護你的少年也已經老了,只是那從前的故事,我依然記得。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如今這裡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在每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裡,不論主角還是配角,曾經的明艷,也漸漸消失了顏色,只留餘溫。

那時的我們似乎什麼都明白,卻從未知,有些東西,過去了就真的過去了,無論珍惜與否,再不回來。

於是,人到中年,就越發懷念曾經的自己,懷念逝去的歲月。

於是,老友相伴無需多言,在彼此的眼中,總能找到過往。

於是,越來越喜歡夜的寧靜,遠離喧囂。

(是轉載的哈)


青春是一種感受

對於青春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搬出大老師這個人物。

青春是每個人都經歷的,亦或者說是每個人都能創造的。

青春甚至可以說說是一個轉折點,我們可以在這個年紀說出我們想說的,做出我們想做的。有一句話我頗為贊同——小時候詞不達意,長大後言不由衷。青春,就處於中間的階段,年輕的不懂事。

青春是一場放肆,也是一場覺悟。

我們不得不在青春之後背負我們所犯下的,收穫我們所得到的。

或許真是因為一種感同身受,才會收到追捧,讚揚,懷念。

大人都會提到一句話——身在福中不知福。青春,依是如此。青春就像很別人爭吵一樣,總會在吵完之後才會發覺自己當時應該這樣說才對。青春就是這樣的不負責任。

青春題材的電影從提出就很少涼過。為什麼?

每個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其短暫程度是不可能讓你參悟完的。況且,青春也是變化多端的。我們喜愛青春,喜歡聽關於青春的故事,或許不僅僅只想要回憶自己,也是想從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所沒有做的,自己所想要做卻不敢做的。

洛天依有首歌叫《青春紀》,談論的是青春的努力與奮鬥。誠然,青春是一場雨,淋過後不止會是,也會感謝這場雨沖洗了自己的青澀。

青春是一場戲劇,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配角。


因為青春好到不論怎麼過都是浪擲,不論怎麼活都能生悔

因為每個人都有青春啊,這個話題大家總能有那麼一個兩個可以回憶起來的人,容易引起共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