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衆所周知,《水滸》一書的主線是以宋江爲首的梁山好漢從聚衆造反到接受招安,最終敗亡的歷史大趨勢,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歷史真相。究其本因,就是北宋末年政治腐敗,官場黑暗,逼得官場中持不同意見者不得不出走,由於統治階層內部的分裂,致使外敵入侵時,只能敗家亡國。

  縱觀《水滸》,從上至蔡京、童貫、高俅等朝廷中樞的高官,下至基層獄吏、差拔等,無不貪婪、陰毒,鮮有清流,相對而言,濟州太守張叔夜是少有的廉吏。

  張叔夜其實本非小說虛構人物,《宋史》、《東都事略》等史籍對張叔夜均有記載。

  《水滸》中,宋江等人起義聲勢浩大,故事蕩氣迴腸,情節千迴百折,然而歷史上,宋江一干人其實規模很小,很快被撲滅,率兵鎮壓的正是張叔夜。

  宣和三年二月,宋江奪得官軍鉅艦十餘艘,船上滿載金銀珠寶。張叔夜探知後,先在城郊設下伏兵,又派人去海邊,引誘宋江軍出來交戰。宋江不知底細,棄舟上岸與官兵交戰,張叔夜乘機命人放火焚燒宋江船隊。

  宋江等人一看船隻被燒,頓時泄氣一半,此時,張叔夜伏兵殺出,宋江不敵,又沒有失去退路,只好投降。關於宋江等人的最終結局,有說法是"三十六人同拜爵"(宋代名臣李若水歌《捕盜偶成》),也有說法是被張叔夜全部斬首。

  如果按照一般歷史規律,造反者的結局,註定是難容於體制內,因此,宋江等人死於非命的概率更大一些。

  不管怎麼說,宋江等人的最終結局都繞不開張叔夜,張叔夜實際上是梁山好漢的終結者。但就這樣一位重要人物,在《水滸》一書中所佔比例並不高,直到《水滸傳》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買市,宋公明全夥受招安》,張叔夜纔出現。在七十二回金聖嘆評點本中,張叔夜壓根就沒出現。

  這其中究竟有何玄機?

  百二十回《水滸》中,宋江的招安的直接促成人就是張叔夜。在朝廷接二連三的圍剿梁山失敗後,朝廷又派人去招安,但又以失敗告終。正在兩難之時,濟州太守張叔夜向太尉建議繼續實行安撫政策,並願意親赴梁山泊與宋江商談。

  正是在張叔夜的斡旋勸說下,招安終於得以實現。宋江爲了答謝張叔夜牽線搭橋,奉上重金酬謝,但都被而張叔夜謝絕不受。施耐庵寫到這裏,對張叔夜大加讚歎稱“太守可謂廉以律己者矣!”

  《水滸》中對朝廷官吏大多持貶斥態度,像這樣公開讚揚的實在罕見。只是《水滸》沒有提到的是,張叔夜結局非常悲慘。

  宋徽宗後期,金人大舉南侵,宋軍倉皇潰退,金兵逼近京都汴京,張叔夜率兩個兒子及部下三萬人星夜兼程入京勤王。在京畿地區與金兵開展激戰,斬殺、俘獲了許多金兵。

  然而,由於朝廷無能,最終京城還是陷落,徽欽二帝被俘。

  張叔夜一直抵抗,終因寡不敵衆,被金軍俘獲,金人得知對張叔夜名望,對他以禮相待,希望藉助張叔夜聲望,鞏固張邦昌傀儡政權,被張叔夜嚴詞拒絕,後被金人同隨徽、欽二帝一起押往北方,在途中自殺殉國。

  可以說,張叔夜北宋末年一位少有的正直官員,後來死於民族危亡之際,值得後人敬重。當按照歷史事實,張叔夜圍剿宋江,估計施耐庵不忍,故而設計一個張叔夜爲宋江等人招安牽線搭橋的環節,特別是拒絕饋贈場景的描寫,既淡化兩者之間的立場衝突,又突出了張叔夜爲官清廉的高尚情操,可謂用心良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