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暑假,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隨著高考,出成績,填志願,錄取結果的依次進行,這兩天,第一批高考錄取通知書已經在路上了。

當然,網上也如往年一樣,陸續傳出了學霸們被哈佛,耶魯,斯坦福等名校錄取的新聞,也包括度過間隔年、即將開始哈佛學業的瑪利亞·奧巴馬。

就在我們習慣用「官二代」、「富二代」給一些人打上標籤時,瑪利亞卻是正兒八經的「哈二代」。

瑪利亞·奧巴馬

「哈二代」纔是真本事

除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這個載入史冊的名頭外,巴拉克·奧巴馬還是哈佛法學院的高材生。

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在學業和專業領域比老公還牛,從普林斯頓到哈佛更是毫不費力,一畢業就進了華爾街最牛逼的盛德律師事務所,還曾是奧巴馬的「前輩」。

這個學霸精英家庭,都是工薪階層出身,靠讀書實現美國夢,靠本事當上總統,真的是完全憑實力。

到了女兒這一輩,根本不屑於讓白宮出面討個哈佛錄取名額,更不需要捐個助學基金送個教學樓什麼的來敲門。

孩子小的時候,和很多年輕家庭一樣,這對學霸夫婦也是請來丈母孃幫忙帶孩子。但是規矩,自己定。所以,並沒有隔代養娃觀念衝突的問題。

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米歇爾曾告訴媒體:我總是說一句話,世上好事不會來得這麼輕易。你們得自己整理牀鋪,自己學會生活技巧。

比如按時睡覺,嚴格限制看電視,要看也只能看探索發現頻道(Discovery Channel)。

再比如,只喫健康食品。過生日的時候纔有蛋糕喫,冰淇淋和零食也是偶爾過下嘴癮……

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也有要求。平時工作再忙,也不當甩手掌櫃,孩子學游泳,過生日,開家長會,一樣都不缺席。

光是這點,就值得我們很多父母反思了,怎麼我們比總統還忙嘛?

不僅如此,奧巴馬還和大女兒瑪利亞一起讀睡前故事,《哈利·波特》七本書都讀完了。我們又有幾位父親能做到呢?

即便是上哈佛這樣的名校,據說大女兒瑪利亞的理想卻是當個電影製作人,小女兒薩沙想當搖滾明星,這倆學霸爸媽就一句話:你們的事情你們自己決定。

宋氏三姐妹

嫁得好是因為自己優秀

能為自己人生選擇負責的,還有著名的宋氏三姐妹,20世紀中國最無法超越的姐妹組合。

宋靄齡嫁給孔祥熙,富甲天下;宋慶齡嫁給孫中山,萬民敬仰;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權傾一時。

這樣看來,是不是說明瞭那句「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真不是。難道不正是因為三姐妹一個比一個優秀,才嫁得一個比一個好嗎?

這和她們的父親宋耀如的家庭觀和教育觀,也是分不開的。

這位父親說過:只要一百個孩子有一個成為超人式的偉大人才,中國就有四百萬超人,害怕不能得救?現在中國大多數家長還不能全心全意培養子女,我要敢於為天下先。

他和太太倪桂珍不僅勤儉持家,嚴格教育子女,還固定在週末舉辦家庭晚會。

所謂的晚會,就是太太負責演奏鋼琴,宋耀如引吭高歌,和女兒們打成一片,不僅培養了她們的藝術才華,也讓她們有了盡情施展的機會。

大姐繼承了父親的歌唱才能,二姐像母親一樣彈得一手好鋼琴,妹妹愛上了跳舞、畫畫。

這些童年經歷,也培養了她們在公共場合放得開,不羞澀,言談得體的真名媛風範。

為了鍛煉女兒的意志力,宋耀如還常在電閃雷鳴的大雨天帶著宋靄齡在外面淋雨,帶著她們去野外徒步,用禁食的方法,抵擋食物的誘惑,學會忍飢挨餓。

這些現在看起來有點小變態的教育行為,卻塑造了日後三姐妹不懈進取,遇事冷靜,勇於挑戰等優於常人的堅毅性格。

長大後,宋氏三姐妹都曾出國留學,但在那個動蕩年代,宋耀如從不鼓勵她們留在國外,經常寫信、寄剪報,讓她們及時瞭解國內發生的事,並以身為中國人為榮。

而三姐妹也如宋耀如所願,成就了「青出於藍勝於藍」的精彩人生。

趙氏6朵金花

「摳養」出的華裔部長

不過時代不同了,現在生存壓力那麼大,六個大人齊心培養一個小孩都心力交瘁。

這倒讓人想起了時任美國交通部長的趙小蘭,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內閣的華裔。

一家六個姐妹,趙小蘭是老大,與三妹小美、五妹小亭、六妹安吉都畢業於哈佛大學,二妹小琴是威廉和瑪麗學院的碩士,四妹小甫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博士,被人稱「趙氏6朵金花」。

她們的父親趙錫成,是第一代華裔移民。

當年在美國一窮二白的趙錫成,一個月打3分工,三分之一交房租,剩下的精打細算才能填飽全家人的肚子。

但日子再難,夫妻倆從不在孩子們面前唉聲嘆氣,家裡打理的乾淨溫馨,臉上時刻都掛著笑。

要靠教育改變人生。這是夫妻倆的共識。

據說趙家很少開電視,晚飯後父母就和孩子們一起讀書。

每個星期天,全家做禮拜,午飯後是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每個孩子說說想法和收穫,提出今後的計劃,由父母給出意見。

趙錫成打拚多年後,搬了新家,也僱了管家和傭人,但6個姐妹還是必須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分擔家務。

即便家裡不差錢了,孩子們上的依然是普通的公立高中,平時花費不論多少,都要拿收據回家報賬。趙小蘭念大學的學費,都是自己申請助學貸款,然後暑假打工還錢。

除了「摳」,家裡來客人時,全要出來打招呼,恭恭敬敬的笑著奉茶。客人喫飯時,女兒們不上桌,但要守在客人身後給大家上菜、倒酒。

大家都覺得不至於吧?

但母親朱木蘭說:教她們做Waitress,何嘗不是一種訓練?我先生常對女兒說,人生做事好像開車,不是隻能直走的,有時候必須左轉右轉。不要把伺候客人當做辛苦,在這當中,可以學到許多待人處世的道理。

如今,六個女兒,個個都成了所在領域的精英。就連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都對夫人芭芭拉說,應該向趙家學習一下怎麼管教孩子。

說到精英家庭,可能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她們很小就見過普通人一輩子也見不到的世面,有的是普通人擠破頭也搶不到的資源和機會……

確實如此。但精英式的教育,卻遠非物質上的無限滿足那麼簡單。陪伴孩子成長的言傳身教,更是一生的財富。

對普通人而言,這種教育其實更有借鑒意義。

小拉發現,即便對於還沒有孩子的姑娘們來說,這些教育方式也很有啟發。

比如,少看電視多讀書。今晚回家,我決定不看《軍師聯盟》,改讀《三國志》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