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結論,康南海是個野心家。高曉松說他是妄人,我看他雖然妄,但更多是利己的妄,而不是真的本性多妄。

野心家和激進改革派的區別就是,野心家沒有道德約束,是非對錯無所謂,只要實現目標。他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就是為了政治目的任意炮製,雖然他自己心裡清楚。

這種文人,多不可數,不少被歷史書定性為「理論水平高」,其實就是胡說八道水平高加上節操低。

一旦出現阻力,這種人應對措施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康有為更徹底,連弟弟也坑,讓弟弟做了「烈士」。

至於康有為的私德,更不堪入目,都不稀得說。相比較而言,譚嗣同就是一個磊落君子。

章太炎曾寫過一個對聯諷刺康有為:

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用一個現代的詞語來形容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章太炎曾作嵌字聯罵康有位: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上句是《中庸》「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隱去「妖孽」二字;下句是《論語》「老而不死是為賊」隱去「賊」字。

那康有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康有為是一個非常功利的人,他自視甚高,自比聖人,以為天下無出其右者,做事情為了目標都可以不擇手段。

但他畢竟又是一個書生,從書齋裏走出來的人,那點自負與自傲都帶著迂腐的書生味。這註定了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他的目標雖然高,手段雖然多,但是在老練的政治家眼裡,那點小心思就如三歲孩童的狡詐一樣,一目瞭然。

戊戌變法不是失敗於袁世凱,不是失敗於慈禧太后,而是失敗於康有為。

一則失敗於康有為的鋒芒畢露,不懂妥協。皇帝初次召見,一同前去謝恩的時候,康有為遇見榮祿,榮祿向他問起改革的事情,並表示改革阻力較大,康有為竟然說殺一兩個一二品大員就沒事了。如此霸氣側漏,怎麼能不讓人反感。

他之所以如此鋒芒萬丈,是因為他內心自視太高,以為自己不是池中之物,一遇風雨便化龍,如今又得天眷,皇帝親自召見,他以為自己可以隻手推進改革。這在他和孫家鼐出事上就可以看出來,京師大學堂初設,孫家鼐是主辦官員,康有為不是想著和對方一起辦好學,上來就要將孫家鼐排擠出去,自己要獨掌大學堂。

二則失敗於康有為的四面樹敵,不是求同存異,團結大多數,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智慧。。

晚清主張改革並非他一個人,官吏之中如張之洞、李鴻章都是開明的官員,雖然改革方向與他不一樣,但如果善加引導,未嘗不是助推改革的一股力量。但康有為卻不,他先和張之洞鬧翻,到了朝廷上,又將一個個大臣推倒對立面。

孫家鼐原本和他同一戰線上的人,因為大學堂領導之爭,又樹立了一個敵人。書中說包括慈禧太后本身也是康有為自己創造出來的敵人,本來慈禧太后交政於光緒,這已經還權了,對於改革慈禧太后也是贊成的,但康有為卻非要自以為是地以為慈禧太后干政,將朝廷上的實力派一個個推倒了自己的對立面。改革成了孤軍深入,焉有不敗之理。

康有為最大的長處在於他能忽悠,戊戌政變失敗,他流亡海外,忽悠別人說自己有皇帝的衣帶昭,四處找華人華僑騙錢,有人想要看看這衣帶昭,開口便被他當頭棒喝。

有趣的是他在海外還四處封賞官員,封賞的條件就是交錢。他因此撈了大筆銀錢,過上了鐘鳴鼎食地生活。晚年還回國開礦,與人爭執,不惜殺人。

這樣的人,你怎麼能相信他能改革成功。

(圖片為《走向共和劇照》前為康有為,後為中山先生。)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康有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一個追求變革,上下索求,猥瑣不堪,腐化淫亂的人。秀才不是,買個學歷,口氣張狂,隨便討論國家政事,給人一種憤世嫉俗的感覺。

戊戌變法後,逃亡美國,以保皇的名義大斂錢財,有人了,又是註冊公司,又是招募打手,強迫華人,入住他的公司,做什麼生意都得經過他的同意。在上海和廣州買房子,大肆揮霍。當時的聲譽很不好的。

康有為提倡實行一夫一妻,但是自己卻有多位太太。因為年齡以高,不能房事,直接移植睾丸,由於排異的作用,後七竅出雪死亡。

不過也有好的一處:康有為提出的"君主立憲",對中國的憲法的發展有巨大貢獻。反對專制政體,主張君主立憲,提倡權利制衡的政權組織的形式,還有民權思想與政治觀。

在新聞出版上,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還有康有為的書法成就和詩歌。

如果我哪裡說的不對,請給預指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