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劉備、曹操三人是三國時期的三大霸主,孫權比他倆要小20多歲,卻能夠並列談論,可見其能力不凡。曹操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如此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按理說不會犯特別大的錯誤,可是他做的兩件事,偷襲荊州和斬殺關羽,直到如今都難以讓人理解。

  公元220年,關羽率軍北伐襄樊,水淹七軍、逼降於禁、擒獲龐德,再進軍圍困曹仁,形勢一片大好,在許都的曹操都差點遷都了。可是這時候孫權做出了一件莫名其妙地舉動,令呂蒙率軍偷襲南郡,這直接導致前線的荊州軍潰敗,關羽在逃亡時被擒,不久就被孫權所殺。

  不可否認,攻略益州一直是東吳的核心戰略,二分天下是孫權的內心期盼。然而,孫劉聯盟抗曹是大背景下的主旋律,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曹操都大於劉備孫權之和。關羽只是靠着靈光一閃在襄樊取得一點優勢而已,曹操的地盤並沒有少什麼。因此,曹孫劉三方博弈的態勢依然沒有變。

  這時候東吳偷襲荊州的行爲,無疑是一種背叛,讓孫劉聯盟徹底破滅。之後怎麼辦?難道和曹操一起打劉備?因此,孫權的行爲讓人費解,背叛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必須是劉備已經是三方實力最大的。雖然當時劉備在局部取得了軍事勝利,但是體量上還差得很遠。

  如果孫權不背叛,沒有偷襲荊州,自身就有很大的騰挪空間,因爲當時曹操和劉備是主要矛盾,可是背叛之後孫權和劉備就成了死局面。再說,就算要背叛劉備,也要爭取利益最大化,可以等到關羽攻陷樊城,兵力直達許都時再偷襲荊州,或者率軍北上,不論哪一種選擇,都比這時候要好些。

  既然偷襲了荊州,殺不殺關羽好像並不是很重要了,其實並非如此。一是關羽的被殺,會讓劉備更加憎恨孫權,兩者仇怨不可能彌補;二是荊州水軍已經死亡殆盡,益州本身又沒有大湖停泊戰船,水軍實力有限,所以孫權不必擔心;三是關羽是少有的精通騎兵戰術的南方名將,不死的話可以在攻略隴右、涼州發揮作用。

  再從上帝視覺來看,一直到蜀漢滅亡的那一刻,東吳都無法突破永安。換句話說,攻略益州對孫權來說其實是一步死棋,付出了那麼多,目標依然無法實現。那麼,偷襲荊州和斬殺關羽都是錯誤。也正因爲孫權這個不可理喻的舉措,讓東吳和蜀漢都有機會的局面徹底陷入死局,讓曹魏大一統只是時間問題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