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夾在河西新城與老下關中間,河西人認爲它屬於下關,下關人認爲它屬於河西,而龍江人自己會跳出來說:“我哪都不屬於,我就是龍江。”

  不過話說回來,龍江的確是自成一派的氣質。如果說河西的模樣是富有現代感又簡潔幹練的“黑客帝國”,下關是來去如風衣袂飄飄的“江湖俠士”,龍江則是看似平平無奇的“掃地僧”。

  穩,就一個字。

  沿着江東中路一直往北走,過了管子橋,一切都像被按下了0.5倍速的播放鍵——慢。龍江的大街小巷縱橫交錯,七拐八繞的盡頭永遠都通向一片安寧。

  慢悠悠地公交車,慢悠悠地叔叔阿姨拎着袋子逛超市,慢悠悠地電瓶車和自行車……以及你在河西永遠不可能看到的景象:在大商場門口支着小攤子縫補衣服的阿姨、停在馬路旁“無所事事”的外賣小哥和永遠緊閉大門的龍江體育館。

  悠閒又隨意,雖然不是早晚高峯,大馬路上跟河西一樣車流不多,但路兩旁上了年頭的香樟和梧桐樹,給龍江平添了不少歲月感。

  唯一高效快速的羣體,應該是騎着電瓶車帶着客戶東奔西跑的置業顧問了吧。

  沒錯,龍江最出名的是學區房,鼓樓區作爲教育大區,龍江聚集了芳草園小學、銀城小學、金陵匯文小學、漢江路小學、鳳凰花園城小學、莫愁新寓小學、龍江小學......還不算中學以及不遠處的南藝。

  這裏的學區房有多出名?也就是連帶着這一片的置業顧問,一起發了財的那種程度吧!看上去矮矮舊舊的六層樓裏,面積可能也就一百平左右,悶不吭聲的買一套下來也得5、600萬。更別說那些剛蓋沒幾年的高檔小區了。

  住在龍江隱形的富豪們,不管自己的豪宅價值多少,到了中午也得坐在一棟民居的院子裏,喝一碗餛飩,huai一碗麪條。

  跟店名差不多,杆子餛飩的老闆就是標準的南京小杆子。在南京人漫長的喝餛飩歷史上,杆子餛飩只開了短短6、7年而已,不過卻已經成爲龍江人心裏NO.1級別的早飯了。

  在這處小小的一樓民居院子裏,從早上5:30一直到下午13:30,杆子餛飩的營業時間並不像大多數餛飩店一樣,短短半天也足夠他們忙活了。

  店裏幫忙的人不多,滿打滿算下來也就3、4個人,老闆也忙得不可開交,年輕小杆子有小杆子的活力,親自下餛飩、端餛飩,忙進忙出。老闆一邊下餛飩,一邊聽着歌,聽着聽着就唱了出來,知道要拍照,還樂呵呵地讓把他拍帥氣一點,順便給他徵個婚。

  6塊錢的一小碗餛飩配上一塊鴨油燒餅和一顆祕製茶葉蛋,絕對能吃到撐。

  碗裏盛着一小把蝦米、榨菜,大骨湯的湯底往碗裏一澆,等皮薄餡多的餛飩煮熟後,往碗裏一撂,再撒上一把蔥花,一口下去只剩“舒坦”二字。

  正如店裏掛着的那副對聯“日啖餛飩十幾顆,不辭長作金陵仙”。

  二十九中門口的藍天小吃部,到了中午飯點,狹小的店鋪很快就坐滿了。稍微來晚一點,學生們就要自己動手搬桌子、搬椅子,在門口支起小小的幾個座位。

  價格和杆子餛飩一樣,菜單也大差不差,短短几百米內兩家著名餛飩店卻並沒有出現不良競爭情況,反而各自有各自固定的客羣。

  和杆子餛飩不同的是,藍天小吃部的餛飩,餡有牛肉和豬肉兩種,湯也更清淡一些,清水打底的餛飩湯,更能襯托出肉餡的鮮味,倒也顯得有滋有味。

  包好的餛飩就這麼放在櫥窗裏,老闆上了年紀,記性卻很好,在最忙的時候也知道哪位顧客點了什麼,三下兩下一碗簡單的小餛飩就端了出來。

  不過,除了餛飩,藍天小吃部也沒有其他可以搭配的吃食了,你要想買幾塊燒餅做配菜,還得往前走走,去下一個路口。

  巴子麪館作爲南京的老店,以辣油極辣極香而出名,最近也是把店開到了龍江,滿足了龍江人想吃皮肚面沒地兒吃的願望。

  新裝修的店面明顯比老店彩霞街那家環境要好很多,門頭醒目好找,就在新城市廣場的對面,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龍江作爲南京一個比較新興的區域,這家巴子麪館似乎是覺察到這一點,所以麪條上做了不少改進:辣油的辣度沒有想象中辣,麪條也不是很嗆,這樣一來更能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

  總體來說,雖然有所改進,但味道還是很合格的。

  南京人愛吃麪,南京人愛吃皮肚面。

  和巴子麪館賣老南京最愛的皮肚面不同,常熟炒澆麪館雖然賣的是外地的麪條,但也非常受歡迎。

  常熟炒澆麪館雖然在龍江也是一家分店,不過從它的地理位置和人氣上來分析,可以初步估計這家店的口味還是很不錯的。

  都已經是下午一點了,依然有不少周圍的上班族、房屋中介、學生和爺爺奶奶往店裏走。

  麪條本身是蘇南的細面,容易入口也方便嚼爛,碗裏鋪好炒熟的蝦仁、鱔片,再澆上一勺湯,配着炸過的大排和免費的小菜,中午這頓吃着實在是過癮。

  圖源 @青坊主CBQ

  面的價格其實並不算便宜,但量足材料多,蝦仁和黃鱔都是滿滿一碗,還是很經濟實惠的。

  圖源 @摩卡泡沫

  雖然很多人認爲,龍江是南京食物鏈的底端,但龍江人對待吃是有着自己的偏好和法則的。

  沿着江東中路,一路過去看到的是河西、龍江、下關。河西與下關各有各的瀟灑,唯獨龍江,夾在中間像是一段過度。

  的確,以前沒有地鐵的龍江存在感極低,4號線通車以後,龍江徹底打了一個翻身仗,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繁華,就連新城市廣場的人都多了起來。龍江不再是一個過渡地帶,它有着自己的精彩。

  另一邊,龍江那種樸素的舒適感依然存在,你可以蹲在街頭買菜挑挑揀揀,也可以站在路邊和老友閒聊半天,繁不繁華對於龍江人來說並不太重要,畢竟他們該有的都有了,不必爭搶,與世無爭。

  站在江東北路的過街天橋上,往南看是河西,那裏的高樓大多數都是灰突突的,有的連玻璃幕牆都沒有。往北看,是下關,連成一片的居民樓動輒30、40層高,密集的有些可怕。

  龍江夾在中間,就這麼慢悠悠地,獨自精彩。

  內容來源:南京生活研究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