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的作業有幾個題目,其中我選了個挺有意思的,問『臺灣、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華人之間的最大差異為何?』。容我用不多的知識盡力去答這題。
***
如果代代都讓孩子學中文漢語,外國人看上去幾乎無差別,『華人』走到哪就是『中國』的延伸。所謂華人的共通點是使用同樣語言文字曾經擁有一樣的祖國,若要問差異在哪裡,那就在分離後各自歷史的澱積。

新加坡是多元社會,混合馬來西亞和中國的文化,主政者是華人,但由於是本地大族是馬來人,故新加坡的國語是馬來語,官方語言纔是華語,不過新加坡在地華人事實上也並非使用中國所謂普通話,而是混雜各自方言和馬來語的新加坡式華語。

飲食上,也受到南亞各國的影響。雖然和臺灣一樣是彈丸之地,現階段政治氛圍上更接近中國或戒嚴時期的臺灣,民主屬於部分完成,看似自由實則仍然專制,從前幾年少年在網路上批評總理李光耀而遭到逮捕的事件,可見一斑。由於是貿易興盛的港口都市,又掌握著直布羅陀海峽這個交通樞紐,因此充滿國際化的活力。雖然東南亞的老一輩華人經常自認為中國人,即使無法落地歸根也要兒孫學華語漢字保持舊習俗,甚至不喜與當地族羣來往,但年輕一輩在當地生根了,母國影響還是深遠過遙遠的只有影子的祖國。
***
在香港的華人許多都能說一口標準普通話,粵語混合英文的方言也不在少數,因為曾經在英國殖民下被統治過,風氣較中國內地自由,使用繁體字貨幣也不同,古典洋風混雜著舊中國的氣味,現代化之下城市的印象頗類民國初年,身為港口都市的同時,透過電影業成為世界知名的“東方文化”代表。

在中國開放之前香港和臺灣共同維繫著亞洲的華人文化圈。於中國鞏固政權的控制下政治氛圍低落,舊有的自由氣質遭到壓抑,近年青年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和試圖參政,纔再次活潑起來。

***
中國本身因為文革喪失許多信仰和文化的重要傳承,最近逐漸將斷層的古文明修補回來。社會運動仍然是禁忌,網路有著限制過的自由,大多人使用國內開發的百度微博QQ等社交軟體,近年逐漸在開放但還是有不少世界通用的社交軟體被禁,要使用必須翻牆。

使用簡體字,語言上以普通話為主,充滿各地口音,飲食上也是大江南北各有所好,幅員廣大之故,地域間差距亦深。順帶一提,中國的華人愛國心高得異常,形成在政治上幾乎成狂,敏感易怒,近年還有過好幾次網路遠徵的怪現象。雖然改革開放後有種一反社會主義宗旨的浮躁庸俗,年輕一輩裡不乏思想較活泛,不隨大流的知識青年。我對中國還存在好感,其中很有他們一份功勞。能夠獨立思考,靠自己的腳行走的年輕人,可能不是黨的寵兒,但絕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希望。

***
臺灣受到日本影響較深,在漢人來前又殘留著平埔族等原住民的文化,加上本身福建廣東先人遺留的方言,這些都是後來國民政府推動中國化時意圖剔除的元素,雖然損失很多傳承,許多細節早已經潛移默化成為臺灣人的根本。由於政治解嚴諸子爭鳴,一度氛圍火爆,但奔放而自由,是目前亞洲華人圈裡民主發展度最高的。

文字上使用繁體字,解嚴後已經和中國走上和平交流的路線,然而檯面下充滿動盪,國民彼此隱隱抱有偏見。在中國重建文化時成為輸入的一方,包括影視作品與音樂娛樂,經濟上形成仰賴中國的不平衡狀態。和中國與香港並稱兩岸三地,但兩岸分治許久,大概不管再經過多久都不會變成一樣的社會。應該說,從來沒有一樣過,畢竟這裡首先是個島,然後纔是某個政權的領土。文化在孤島上,和動植物一樣會變成特有種。

***
強行用中華民族串起的共通點外,所在國背景影響不可小覷。四地華人唯一共通的最大差異,應該是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也就是所謂各自的國情,論共通點,反而能談的精簡些。

新加坡的華人與當地大族的共榮,臺灣長期接受漢族移民本身又多民族,曾經超過半世紀被當作中華民族範本,固然保存許多文化精華,但,作為中國縮影又不真的是中國,儼然借屍還魂的科學怪人。中國本是中華文化起源地,只是一度斷根又復興。香港受英國影響大,後來九七回歸後也走上臺灣的老路,教育上講求“中國化”。中國致力於『尋根』,三地的華人則皆有去中國化的傾向。港人處境相對較艱難,畢竟歷經殖民地時期又回歸母國,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再殖民』,這點和臺灣有些雷同。兩岸四地,和臺灣地理上政治處境上最相似的應屬香港。

***

意識拆遷好幾代,可以說,中華文化,死了也沒有死。
然『華夏』這株歷經五千年未遭一伐的巨木,只存在於想像中。

巨木已轟然倒塌,哪怕是現代中國自己,都是腐植上重生的樹苗,古羅馬後裔的拜占庭並非古羅馬,其餘,亦不過神聖羅馬帝國之流,既不神聖,又不羅馬,更非帝國,貽笑大方的冒牌貨而已。

見識短淺性好妄論,且對大題,作童稚之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