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如此「震撼」的《三墳記》

文/賀進

我曾多次提過這樣的觀點,就是臨摹一定要找最接近原來面目的版本去學習。帖比較容易,帖本來就是墨跡,墨跡是書法家創作的第一道程序,隨著當今印刷技術的越來越高水平,我們從黑白版本逐漸過渡到彩色印刷,直到現在又具有了高模擬原大印刷,讓我們越來越接近古人,甚至有原版放大印刷技術,讓我們可以將《蘭亭序》放大數倍,可以清晰的去看到王羲之繁複的用筆動作,通過這些動作去模擬王羲之的用筆習慣。

但是對於碑來說,我們所日常用到的出版字帖,已經與古人第一手的程序隔離了很遠。碑刻的形式出現是古人較為聰明的做法,畢竟留下書法家的作品只有碑更合適,無論絹本、紙本保存極為複雜,且壽命有限,但是碑刻卻可以將古人的字形記錄下來。「字形」要注意這個辭彙,其實碑刻只記錄了字形,因為我們去看碑刻的話無論水平再高的工匠也無法還原書法家的墨跡效果。

碑刻成形,還要經曆數年的風蝕,後人摹拓,將碑刻文字又一次轉換成紙本樣式,但是此時的紙本不是墨跡,只見其形不見毛筆特質表達。拓本出現後還要印刷,印刷技術的不同又導致拓本的失真性,拓工水平高低會讓碑刻文字出現變化,印刷又一次失真,可想拿到我們手裡的字帖與古人距離有多遠?

我曾經做過《袁安碑》、《中山王三器》的碑刻與拓片對比的資料分析,從這兩個碑刻上來看,我們 能看到拓本與碑刻的差距,這種差距甚至可以改變我們對某一碑刻的固有觀念,甚至是顛覆。

李陽冰的《三墳記》便是又一次顛覆了對她的認識。我們看到拓本的《三墳記》字形偏方、線條均勻、結體方正、對稱有序。這是很多人給予《三墳記》的觀點,有的書法家甚至將《三墳記》作為學習鐵線篆的範本去學習。如果我們看到碑刻版的《三墳記》,真的覺得自己似乎不對了,哪裡不對?讓我們一起來看。

李陽冰以篆書示人,留下的作品也多數為篆書作品,《城隍廟碑》、《三墳記》、《謙卦碑》為代表,《三墳記》文字我們看碑刻能看出,字形絕對不是方形,字與字之間有界格,界格比例大概是3:5,與《袁安碑》界格相近,字是左右相接,上下留空,這樣的話他的字形橫豎對比大概是3:4,也就是說李陽冰的《三墳記》字形也是偏長的。

絕對的對稱在《三墳記》中是不存在的,看似對稱的弧線仔細觀察都有細微的變化,這種變化在拓本上是很難發現的,「尚」、「文」、「心」等等對稱結構的字,無論是弧線還是曲線,都是有所細微變化的,這就是我們對《三墳記》細微觀察發現的變化。

我們一直講書法尤其是楷書、篆書極容易出現平行線的字體,都不可能絕對水平,很多字帖由於多種原因影響影印出來的字帖卻是平行的,這樣的字帖對學習書法來說可以說是害人不淺的。我們發現《三墳記》碑刻字體,單純的橫線都有方向的表現,平行線不水平是基礎,在此基礎上有平行於水平線上下浮動的角度方向變化,這就是我們在寫行書的時候,極容易忽略古人的起筆、行筆調鋒的動作,快速的書寫丟掉了古人的角度變化,篆書也是一樣,《三墳記》碑版字告訴你線的角度走向及變化。

通過碑版我們能夠發現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去仔細觀察,動手去寫,我想對於我們學習李陽冰來說會有很大幫助!

單字欣賞

常天書院

常天書院秉承著「心如清水,身寄常天」的基本理念,始終以赤子之心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兢兢業業地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藝術價值,並讓學員們發掘自己的藝術創造力。

常天書院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獨特方式,系統教學,課程形式靈活多變,主攻書畫培訓課程、文化薈客廳與文化交流活動三個方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