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日本官方宣佈新年號“令和”。現任天皇明仁將於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德仁於5月1日繼位。日本將告別“平成”時代進入“令和”時代。

  當兩岸民衆對“令和”是否出自日本《萬葉集》提出質疑時,臺灣的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糾結的卻是,日本改元會在通知其它國家的同時告知臺灣嗎?

  作爲日本曾經的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史與日本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朝政府被迫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本在臺灣殖民50年,歷經明治、大正、昭和三朝,給臺灣人留下最深印記的,大概應該是昭和時代了。

  1923年4月12日,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到臺灣,對這個被稱爲“天皇之島”的殖民地進行了12天的“巡幸之旅”。當時,日本已經佔領臺灣近30年,殘酷鎮壓之下,臺灣漢人己從佔領之初的武裝抵抗,轉變爲爭取生存權利的溫和之爭,少數民族也被迫放下武器歸順了殖民者。

  按照“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規劃,殖民者將全臺建成日本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庶糖、大米、樟腦、木材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裕仁從基隆下船後,足跡遍及全臺,甚至還去了澎湖列島。各地爲了迎接皇太子的到來,在車站、碼頭、街道,建造了高大的“奉迎牌樓”,建造了供裕仁住宿的行館,組織民衆及學生組成盛大的歡迎隊伍,讓臺灣少數民族進行表演。裕仁在臺北總督府給辜顯榮等12位幫助日本佔領、統治臺灣的臺灣人頒發勳章,將少數民族名稱由“生蕃”改稱爲“高砂族”,以示恩隆。

  這位裕仁皇太子就是1926年繼位的昭和天皇。正是在他的統治下,日本軍國主義發展到登峯造極的地步,給亞洲人民特別是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作爲日本的殖民地,臺灣當然也是這些災難的承受者。1930年,由於不滿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少數民族發動霧社起義。總督府不僅調動飛機大炮,而且投放毒氣彈進行鎮壓,對霧社地區少數民族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殺。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殖民政府在對臺灣民衆進行奴化教育的基礎上,又在臺灣開展了消滅中國文化的“皇民化”運動,把經過洗腦的20多萬臺灣青年送往戰爭的前線。臺灣成爲日本侵略戰爭的兵員基地、物資供應基地。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迴歸祖國。然而,由於國共內戰,臺灣沒有與大陸統一。近年來,隨着島內政治行事的變化,主張“臺獨”的分裂主義勢力越來越成爲兩岸統一的障礙。

  在臺灣,主張或支持“臺獨”的人,大多有着濃厚的日本情結,有着對當年殖民者的感恩或感懷。他們主張“臺日一體”,甚至說“臺灣是日本的”。他們希望恢復殖民時代的日本文化,而對祖國的文化欲去之而後快。他們希望“聯日製陸”,把日本視爲“臺獨”的靠山。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看看今天台上的“臺獨”分子,他們不是當年裕仁頒勳的助日分子後代,就是當年“皇民化”運動中“皇民”的後代。前者如辜寬敏之流,後者如李登輝、蔡英文、蘇貞昌等人。他們的父祖輩都是當年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既得利益者,對祖國有一種天然的仇恨,當然希望搞“臺獨”了。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媚日”只是故意選了當年殖民統治中的“好”的一面,來襯託國民黨統治的壞,用前朝反今朝,如早期的部分民進黨人。還有許多人,在島內統“獨”惡鬥中,他們只是“媚日”的跟風者。正因如此,民進黨蔡英文當局這麼看重日本何時把改元之事告知臺灣,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然而,日本如何處理對臺關係,則是由日中關係的大局決定的。前段時間,蔡英文在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呼籲與日本開展“臺日安保對話”,當即遭日本的否定。日本當然希望臺灣親日,但日本對臺灣的態度,不但受中日關係制約,也代表了對當年侵略戰爭的反省,即將退位的平成天皇就一直堅持不參拜靖國神社。在日中關係大局下,日本當然不會無底線地發展“臺日關係”。

  所以,不管日本將改元之事何時告知臺灣,也不用討論其中的聯想,臺灣都應該有客觀、符合人類正義的歷史觀,認識到兩岸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明白任何“拉日抗陸”“倚日抗中”都不可能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