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爽

理性天蠍女

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

點燃你自律的心

女同事帶着4歲女兒,來我家做客。

聊天中我發現,她對我家附近的實驗中小學的師資教學和畢業情況特別瞭解。

原來她兩年前就想換成學區房,那時價格還能接受。

可她老公總說買房的宏觀大道理,從城市的工資水平,到東三省的經濟發展,再到國家的購房政策。言談之間都是泡沫、槓桿、走勢之類的“大詞”。

每次商量後覺得“現在不是換房的最佳時機”。於是換學區房的事一拖再拖,拖到房價已經翻倍。

女同事捶胸頓足地說,後悔當時被老公的宏大敘述唬住,其實宏觀跟我們關係不大,我家最迫切的問題是,想不想讓女兒上好學校,以及家裏的錢夠不夠。

以我的觀察,針對一件特定的事,站的角度越大越高,大詞大句使用率越高,往往會逃避具體的思考,透支做事的熱情,這事最後的實現率越低。

《時間的朋友》演講上,羅胖對比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的區別。

不做事的人最愛探討大而抽象的問題:情感和理智哪個重要?理想和現實怎麼平衡?遠方和苟且如何選擇?着眼未來和回到初心選哪個?我和你媽掉水裏你先救誰?

而做事者考慮的問題更加務實,都是關於見招後怎麼拆招,最關心自己手頭的事的具體難處。

薛兆豐說:宏觀好壞就像全球平均氣溫,你要是關心人類的命運,平均氣溫有價值。但是你今天要出門辦個事,它真沒什麼用。

我們中的大多數面對的都是“出門辦事”級別的問題,愛宏觀敘事的人,樂觀者產生“雖沒出門、事情已辦”的虛假幻覺,悲觀者產生“不敢出門、沒辦成事”的畏難情緒。

與其沉迷宏大敘事,不如做好手頭小事。

熱播劇《大江大河》有個細節,恢復高考後,黑五類家庭出身的宋運輝,好不容易能上大學,連排隊打飯都在認真看書,排在他前後的室友愛談人生理想。

室友問宋運輝:你的理想是什麼?

宋運輝:下午學完函數的基本點分類。

室友:我是問你的長遠理想?

宋運輝:這個星期學完函數的連續性。

我欣賞宋運輝的這個性格,想改變命運,想報效國家,但想兩下就適可而止,轉頭全力以赴地做好該做的事。

宋運輝主動申請爲全班讀報,當然熟識國家政策和時代脈搏,但他知道歸知道,沒有整天想來想去,說來說去,而是化作研究科學知識的原動力。

不像他的室友,愛聊人生,談理想,喜歡一切宏大敘事,將自己大把的時間精力,花在坐而論道,紙上談兵上。

在別人談理想的間隙,那些不動聲色,分解理想,落實到每一天的人,很可能已經實現理想了。

微博上有人問“你覺得過去幾年自己最大的進步是什麼”?

博主河森堡說:不再熱衷於宏大敘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一個個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上。

深有同感,我曾經就是個熱衷宏大敘事的人,那時日記裏到處是充滿意識形態的詞句。

大一我選修“專利課”,老師講了個案例,高樓層的水過濾後,給低樓層的人衝馬桶,收穫了社會和財富效益。

我和選修課認識的同桌面面相覷,這麼簡單,我倆也行,於是我倆想發明專利,坐等發財。

那時我倆整天想,從“在指甲刀裝個小兜,剪下的指甲自動彈到小兜裏”,到“近視族的火鍋專用眼鏡,增加一個像汽車雨刮那樣的霧刮”。

可惜我們只有想,卻沒做,真是“一頓暢想猛如虎,遲遲不動二百五”。

這事教我一個道理,用《士兵突擊》中的臺詞來說: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做到。

大二我開始向缺點宣戰,同學說經濟發達的地區重男輕女,我想不通,反正閒着,我就調查下當地的生育觀。

於是我設計調查問卷,去問婦產科醫生,去問產房的夫婦。跑去計劃生育部門和統計局瞭解資訊。

從我的調查來看,當地居民沒有重男輕女。

大三有同學家是漁民,聽說颱風後損失慘重,我和室友爭取科研立項,探討靠天吃飯的漁民的保險問題,我倆看書查資料後分頭合作,她去保險公司,我去漁業局。

我記得當時進了一個領導的辦公室,他告訴我想要的資料,送我出門時,鼓勵大學生就要多研究。

如果沒有那兩次的經歷,看報紙我可能會相信“門難進,臉難看”。

那兩次經驗告訴我,別把沒去做的事想得太難,去之前做好被拒準備的我,實際比想象順利多了。

我見過這樣的人,甚至我曾是這樣的人,愛展望,愛分析,利弊得失說得頭頭是道,但過度思考,不去落實,虛度光陰,錯失發展。

你怎麼知道你設想得對不對,總得親自去做才能驗證,讓真實問題暴露出來才能糾偏。

做人,別想得太遠。

辯論選手馬薇薇以前有個演講,叫《20歲不要想象30歲的生活》。

她小時候每次進城要乘40分鐘的公共汽車,非常顛簸,只能站着,只有售票員永遠有座,於是,她樹立了當一名公共汽車售票員的人生夢想。

等她長大,公共汽車改成無人售票了,她失去人生定位,迷茫了好一陣。

她說,我們在生活中到底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做小事,從最小的事做起。

不要每天回家都想:我的宏大理想是什麼?而是每天去做一件又一件的事情。

做人,別想得太寬。

馬雲上個月在香港“一帶一路:由香港進”論壇中說:

“全球的經濟面臨很多不確定的要素,但可以確定的事情只有一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踏踏實實做好自己。

解決好自己家的問題,才能夠迎接全球的挑戰。

大家企業不大,不要過多擔心世界經濟,擔心自己的企業比擔心別人重要得多。”

做人,別讓想耽誤做。

張鈞甯有個採訪,記者問,“你這麼愛運動,如何勸說那些在猶豫今天要不要運動的人?”

張鈞甯說,“在你猶豫的時候,你先穿上跑鞋下樓,這樣當你還沒做好決定的時候,可能已經跑完回來了。”

最怕人動不動就提問,這個世界會不會好啊?現在的人都怎麼回事?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最怕人動不動就感嘆,一個時代結束了,今年是最難就業季,現在做什麼都不好做。

最怕你做不好手頭小事,卻整天熱衷宏大敘事。

辦了一年的健身卡,被懶惰卡住;雅思要考7分,被abandon卡住;種草小衆旅行地,被做攻略卡住;想和朋友約出去,被油頭卡住……

任何手頭小事都能把你卡住,你嘴裏的宏大願景什麼時候實現。

你離事成,隔着“馬上去做”的距離。

這些年,我越來越壓縮自己在暢想未來,宏大敘事上的精力,把更多寶貴的時間,留給手頭上要做的事情。

因爲樂觀的宏大敘事者,容易把想當成做,消極的宏大敘事者,容易嚇到不敢做。

我始終堅信:

所謂才華,就是基本功的溢出。

所謂未來,就是手邊事的聚合。

- END -

想要素養好膚質,從小事做起,比如喝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