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是清朝政府於甲午戰爭之後編練的新式陸軍軍隊。清政府爲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張之洞、聶士成、袁世凱等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製度,由德國人爲主的洋人教習,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庚子事變中,武衛軍諸軍損失慘重,惟袁世凱所部右軍及右軍先鋒隊得以保存實力,成爲清朝北方僅剩的新軍武力,1902年改名常備軍,庚子新政中加入全國新軍改編。

  1905年2月28日,袁世凱等奏請統一全國新軍番號,提出“以陸軍編號通國一貫,脈絡相連”,並呈請將“所有常備軍各鎮擬即一律改爲陸軍各鎮,以符名實而遵定製”。即全國各鎮統一數字番號。新的陸軍營制在北洋常備軍營制的基礎上略加變化而來,一鎮計步、馬、炮、工、輜共二十營,與日本師團的組織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兩支常備軍改編爲北洋六鎮。1905年3月,練兵處、兵部設計出軍官軍服和軍銜標誌的第一個圖案式樣。8月,練兵處提出軍官授銜的標準、條件、程序和要求。12月經清政府批准,陸軍軍官開始按新官制評定等級,從而形成了我國最早的軍銜等級。

  身着上等第一級正都統冬裝禮服的袁世凱

  照片選自John Stuart Thomson 著《北洋之始》(China revolutionized)1913年出版

  上等第一級,正都統;上等第二級,副都統;上等第三級,協都統;

  中等第一級,正參領;中等第二級,副參領;中等第三級,協參領;

  次等第一級,正軍校;次等第二級,副軍校;次等第三級,協軍校;

  此次春拍我們有幸徵集到了一冊關於大清新軍軍服制式的書籍—《大清陸軍衣製圖說》(Die chinesische Armee)此書爲1910年由德國萊比錫Moritz Ruhl出版社出版,對大清1905式軍服以及軍種、軍銜等做了詳細的描述,全書不但有詳細的文字描述,在書的最後還有16幀手繪的軍服圖樣,是研究清末新軍的珍貴實物。

  新軍不同顏色代表的軍種以及冬夏兩季新軍軍裝的構成(左下爲冬裝,右下爲夏裝)

  分別爲協都統常服、正都統禮服、第一鎮騎兵巡邏服、步兵服、炮兵參領服、工兵參領服。

  軍樂手、步兵、工兵的軍服

  不同級別軍服的側面圖

  自上而下分別爲,軍官禮帽、軍官禮服袖章、軍官常服袖章、士兵軍服袖章

  軍官禮服袖章:袖章以盤花辮分等級,軍官爲金色、軍佐爲銀色,上等三條,中等兩道,次等一道;每等以盤花金辨和兵種色線辮間的橫辮分級,一級三道,二級兩道,三級一道。額外軍官則無橫金辮。

  自上而下分別爲軍官禮服肩章、禮服領章、領章飛蟒紋

  禮服肩章:以材質分三等,上等金辮三道,中等金辮二道,紅絲辮一道,次等金辮一道,紅絲辮兩道。

  衣領:金色飛蟒(四趾),以飛蟒所抱珠色分三等,上等抱紅珠,中等抱藍珠,次等抱白珠;飛蟒周綴金辮,以金辮分級,一級三道,二級兩道,一級一道。軍佐則銀蟒,銀辮。

  軍佐禮服的軍帽、禮服臂章以及常服臂章的圖樣

  軍佐禮服的肩章、領章以及蟒紋的圖樣

  新軍禮服的佩刀、腰帶以及腰帶扣

  新軍士兵所屬部隊在肩章上的標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