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邏輯纔是總體戰時代應有的邏輯。不過考慮到德國自身的特點,Pak40的成本與Pak38相比提升比不算大,前者成本大約是4800美元,後者的成本約是4240美元,而Flak18的價格要在11100美元,後期的36型應該超過13000美元。如果再考慮戰時武器生產最重要的因素——工時,Pak36生產所需的工時約是Pak40的 41%,但據說Pak38的工時已經是PaK40的81%,這主要是因為Pak38採用了60倍徑的長身管。

蘇聯這邊問題更大一些,深孔鑽牀對於環境和工人的要求很高,直接導致了變態的Zis-2產量被嚴格限制。蘇聯國防委員會在1941年後判斷ZiS-2的威力過剩,但即便後來出現了老虎和豹子這樣的目標,蘇聯人仍然傾向使用大口徑炮去打擊希特勒動物園。

具體到76炮方面,Zis-3的威力確實可以進一步發掘,由於其使用了39倍徑炮管,與美國人用3英寸高炮和榴彈炮炮架拼起來的M5身管長度差不多,對戰爭後期出現的重裝甲目標的打擊效果並不理想。而德制的PaK-40是46倍徑炮管,英國的17磅採用了變態的55倍徑炮管,取得了更好的穿甲效果。但要注意,蘇聯人的ZIS-3定位是野炮,反坦克屬於客串。

T-34的76毫米主炮分L-11(30.5倍徑)/F32(31.5倍徑)/F34(42.5倍徑)幾種,F-34發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也僅有680m/s。而蘇聯防空部隊使用的76毫米M1931/M1938型高炮的炮口初速能夠達到815m/s,但是據發射脫穿的17磅炮那1200m/s的驚人炮口初速仍有相當距離,甚至不如17磅炮榴彈的炮口初速。因此對於蘇聯人而言,即便使用成本和工時遠超過F-34的76毫米高炮的55倍徑身管,受限於火工品和彈藥技術水平,仍然不可能達到足夠破壞力。因此蘇聯選擇了一條更省錢,也更有效的發展,就是以85毫米M1939型高炮為基礎發展新的坦克主炮。這種選擇經濟適用,基本也達到了T-34現有車體對後坐力的承受上限。

實際上即便在高炮發展領域,蘇聯人也是選擇85毫米為主要口徑,76毫米高炮的生產規模並不大。在蘇聯人開來,未來對方的機羣高度和防禦力都會提升到極為可怕的水平,本方火炮和彈藥發展也必須留出餘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