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的動機是因為剛讀了知友 @baojian e 的這篇文章,看到其中觀點,一時手癢,想寫條評論講講個人觀點。在不成功地組織了幾次語言後,發現評論區是裝不下我這個廢話過多的人的思路的。所以單獨寫一篇文章,探討一下關於平板和手機作為生產力工具的定位,以及我是如何理解這個問題的。

baojian e:我對於iPad Pro 2018版極其失望?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本文沒啥乾貨,純個人想法。


對於擁有多台設備的個人來說,要獲得完善的跨設備辦公體驗,核心就是解決兩個問題:信息處理信息交換。用主機上的Photoshop處理一張照片、用iPad上的Excel做一份表格,這是信息處理;把處理好的照片放進iPad,或把做到一半的表格傳到主機繼續做,這是信息交換。明確了這兩個需求,下一個問題就是:怎麼做?

傳統上,計算機及其附件如何連接,大體遵循以主機為中心的模式。主機作為計算中心,主要處理輸入(用鍵盤表示)和輸出(用顯示屏表示)的任務,同時負責網路連接。

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主機也擔負起了平板、手機和其他設備數據處理交換的任務,比如很多人的電腦上都有手機管家和手機助手。在這一模式下,平板和手機都不被真正看作生產力的工具,而是作為具有更高運算力的主機的附屬,提供數據資料(如將平板里的報表拷貝到電腦上),或作為一種特殊的輸入設備(如將平板作為數位板、或滑鼠觸摸板)。

主機中心模式

家用條件下,通過區域網連接設備也是一種模式。這一模式下,家用區域網/路由器起到了數據中心的作用。比如當下十分流行的智能家庭就是這個思路。

區域網中心模式

問題是如果不在家/公司,那傳資料怎麼辦?從前可能是拿U盤或者開遠程控制,現在則是雲服務。

雲服務模式

如果要做一個總結的話,大概是這樣:

  • 主機模式中,信息交換的中心是主機、主機統一處理信息,適用於區域網;
  • 區域網模式中,信息交換的中心是路由器、各設備各自處理信息、適用於區域網;
  • 雲服務模式中,信息交換的中心是雲伺服器、各設備各自處理信息、適用於廣域網;

@baojian e 在文章中對iPad的設想是這樣的:

ipad上的word,當外接顯示器時,微軟可以將外界顯示器的屏幕內容顯示office完整版畫面,在ipad上的畫面則是一個帶觸摸震動感覺的虛擬鍵盤,一個虛擬的滑鼠觸摸板

好了,一個新的生產力工具產生了

按我個人的理解,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主機模式,只不過用iPad承擔了計算和處理中心的任務。同樣地,羅老師的TNT模式,也屬於這種情況。

以iPad為中心的生產力模式

這種模式是值得探討的。但就我看來,它至少有以下三種弊端:

一、軟體適配問題

很多知友在評論區里指出,iPad的屏幕是4:3,而市面上大多數的設備是16:9。如果將外接顯示器作為iPad的第二屏幕,勢必造成解析度不協調。

文章的解決方法是:

所以這麼看來,蘋果開放iPad Pro可以外置顯示器,是應用級別的開放

當ipad pro開放可以開放外接顯示器,然後接上顯示器的時候,ipad pro會把接上外置顯示器的這個信息通知給到當前的應用。應用自己根據外置顯示器的解析度(4K還是5K)去重新設計第二屏幕的畫面……當外接顯示器時,微軟可以將外界顯示器的屏幕內容顯示office完整版畫面,在ipad上的畫面則是一個帶觸摸震動感覺的虛擬鍵盤

但這樣一來又帶來兩個問題:軟體要多大?值不值得為了這個功能重新設計軟體?

軟體開發是考慮成本的。如果一個app要做第二屏幕適配,那在開發時要比只針對單屏幕的同行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用戶還不一定用得上。如果真做了,為第二屏幕適配的內容會使安裝包比原來大數倍,這顯然是不經濟的。

安卓陣營為了規避這個問題,從系統層面上就加入了對擴展屏的支持。國內比如錘科的TNT,

鎚子 Smartisan OS TNT 桌面系統上手:體驗 TNT,其實不需要 9999 元 | 極客公園?

www.geekpark.net
圖標

再比如華為的投屏。

華為手機用戶,有投屏這麼好的功能,你居然沒用過?! - 華為Mate10系列玩機技巧 花粉俱樂部?

club.huawei.com

至於Windows陣營如何連接顯示器,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用過。

二、職能重複問題

理論上,以平板電腦或手機為計算中心,是完全可行的。但在現實中,如果你看到一個顯示屏,那你也會找到另一樣東西——另一台主機:

接入主機還是接入iPad,這是個問題

如果是需要回到家處理工作,換作是我,應該會選擇用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主機。至於如何讓平板上的工作搬到台式機上,以前可以用U盤,現在則有更快捷的雲服務。在網速允許的情況下,平板上做到一半的工作可以及時同步到台式機上,吃完飯接著做就行了。

不過,如果是出差住賓館,顯然使用自己的設備會更安全。實際上,這也是安卓陣營的投屏功能的一大使用場景。還有一種方法叫Windows to go。不過做WTG步驟繁瑣,對U盤也有特殊的要求,並不是多數人的首選。至於大多數公司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則是——配一台筆記本。

三、算力不足問題

這個就很明顯了,一般家用台式機的性能都是顯著由於平板的,除非代差實在太大……


事實上,限制移動設備生產力的,不是觸摸屏,而是鍵盤。

很多繪畫軟體的操作邏輯是基於滑鼠的,到了iPad上勢必有不適應,但這並非不能解決。反倒是毫無打擊感還要佔一半屏幕空間的屏幕鍵盤,才是生產力的真正大敵。

所以買iPad必買鍵盤夾、買Surface必買type cover。

而且iPad已經將基於觸摸的操作邏輯優化得很好了。以繪畫為例,高分屏+壓感筆的組合,在平常使用中毫不遜色於台式機+數位板,甚至在某些時候能做得更棒——只要解決了高分屏適配問題。


我個人設想的未來設備,是由柔性屏/摺疊屏為核心的移動設備。攤開來是平板,折起來是手機,連上顯示器能當主機,接上手柄就是PSP。在家裡沒事兒投三個屏,一個打遊戲、一個看電影、還有一個跑數據分析。

歸根結底,跨設備體驗有三種思路:微軟試圖將各個設備統一於Windows 10;谷歌將外接屏幕作為Android的擴展功能;而蘋果則針對不同的場景開發不同的系統。孰優孰劣,看用戶的使用習慣而定。

通過區域網連接的一體化移動設備和多個屏幕之間的互動

最後,作為一名軟狗,其實我最喜歡乾的是用Win10的投屏,把surface當擴展屏來用……

具體的開啟方式是:設置-系統-投影到此電腦。然後在主機上搜索無線顯示器,連上以後按ctrl-p設成第二屏幕就行。

iPad上有第三方實現了這個功能

這個 U 盤大的小玩意兒,讓你的 iPad 變身 MacBook 外接屏幕?

www.ifanr.com

暫時先想到這麼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