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都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學說,三家各有所長,各有各的境界。儒佛道的處世智慧及修行方法是我們學習經典,成就人生大境界的必由之路。

  【儒家經典10句——入世境界】

  1、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大意:廣泛地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辨是非,然後踏實去做。

  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學就接近明智,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有羞恥之心就是勇敢。

  4、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大意:真誠,首先不能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臭味,喜歡美女,一切發自內心,所以,君子哪怕獨處也會小心謹慎,不逾越規矩。這就是對自己誠實。

  5、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爲別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和朋友交往真誠守信嗎?老師傳授知識認真實踐了嗎?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大意: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智慧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7、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是仁的開始;羞恥心是義的開始;謙讓心是禮的開始;是非心是智的開始。

  8、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上天要把重任交給某人,一定會先磨練他,讓他筋骨勞累,忍受飢餓,讓他事事不如意,以此來磨練他,激勵他,讓他性格堅韌,變得強大起來。

  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錢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因、地位低下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10、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

  大意:以算計人、玩弄人爲樂,會敗壞品德;沉溺器物小道,會讓人失去志向抱負。

  【佛家經典10句——出世境界】

  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如果菩薩執迷自我,太注意自己、對身邊的人區別對待、對佛和衆生有分別心、對每個人的命根還念念不忘,那就不是菩薩。

  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凡是有相的都是假的,你覺得自己到了什麼境界了,有了境界的想法,那你修的就是假的佛法。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只有認識到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3、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

  悟到了佛法的含義,就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那些假的佛法呢?

  4、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世間一切事都像夢一樣,是假象,是朝夕之間的幻影。

  5、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壇經》

  菩提比喻智慧,明鏡比喻清淨心,人心本來清淨,又哪裏會染上什麼塵埃?

  6、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六祖壇經》

  人無論高低貴賤,南北東西,都有佛家的慧根,衆生生來就有佛性。

  7、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

  心如果動了,那就着相了。

  8、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六祖壇經》

  佛法不是口裏唸的,是用來修證的。

  9、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

  南懷瑾: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

  10、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

  南懷瑾: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法空相……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道家經典10句——超世境界】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

  大意:收斂鋒芒,消磨銳氣,消解紛擾,調和光輝,和塵土混跡在一起。看似人畜無害,沒什麼高超的能力,卻是韜光養晦,修身養性最好的法門。

  3、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道德經》

  大意:想關掉,就得先打開;想削弱,首先要強化;想要廢除,就要先興旺,想要奪取,就得先給予。事物總是在兩極來回循環,給予不一定是好事,剝奪也未必是壞事,好的會變成壞的,壞的會變成好的。

  4、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

  大意:最方正的東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5、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人間世》

  大意:知道是不能改變的,就當作命運一樣去接受,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修行。

  6、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遊》

  大意:所有人稱讚他也不感到得意,所有人非議他也不感到沮喪。真正的高人,從不活在別人眼裏。

  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

  大意:樹木有用,可以建房,所以被砍伐。油脂因爲可以燃燒照明而被熔煎,桂皮因爲芳香所以被砍伐,樹漆能漆刷傢俱所以被割裂採集,大家都知道有用的東西,卻不知道有時候,無用,纔是大用。

  8、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大意:泉水乾了,魚兒困在陸地,彼此用唾液溼潤以求生存,倒不如彼此不相識,各自暢遊於江湖。

  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夠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

  10、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

  大意:能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卻不傲視萬物,不說是非,與世俗和諧相處。這纔是真正得道的人。

  來源:中華傳統文化

  諸葛編輯整理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