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關於關於《紅樓夢》與《小時代》中描寫上流社會差異的討論。

想到,如果作家創作文藝作品如小說電影等,當中涉及上流社會生活,可自己出身一般沒經歷過那種奢華生活,該怎麼辦?如何在創作中避免「皇帝也用金鋤頭」的問題?


別寫細節,別做修飾即可。

舉例子,你可以寫,某富家千金穿了晚禮服去赴宴,但是別詳細寫晚禮服是啥款式啥牌子的,也別詳細寫宴會是咋樣的,像喫了什麼菜,用什麼餐具,統統別寫。

重點用來描寫故事情節,人物衝突。

記住,沒有接觸過不等於不能寫,不要聽某些人說,寫熟悉的東西,你一老百姓熟悉的東西是沒有文學價值的。

羅貫中沒有當過主公。

施耐庵沒有當過土匪。

吳承恩更沒有上過天。

只不過,羅貫中不會寫關羽的袍子是什麼材質做的,上面綉了什麼,只寫關公穿綠袍,他也不會寫馬超的盔甲是什麼結構的,只寫馬超披了甲。

施耐庵不會寫強盜們喫的肉是怎麼燒的,只寫他們大口吃肉,不會寫他們互相聊什麼,只寫他們"聊些江湖中事"。

吳承恩也不會詳細描寫神仙的屋宇,僅僅是概括而已。

就這樣寫。

——

最後補充一點,不建議學習《紅樓夢》,因為紅樓夢的作者是真的有上層生活經歷的,你沒有這個經歷,學習了也是臆想。寫上層就學習《三國演義》等。


描繪「上流社會」,關鍵在於「傳神」,去觸碰他們內心的驕傲與掙扎,然後把它撕開給讀者來。

比如茅盾的《子夜》。《子夜》中描繪的「上流社會」的奢華,無非是「雪鐵龍轎車」,「華懋飯店帶窗套房」,「靜安寺路半畝園子的公館」「曼麗號小火輪」,「麗娃麗妲舞」等等。可閱讀《子夜》,你就能明明白白感覺到,這就是說的1930年上海的「上流社會」。為什麼?茅盾明明白白,用白描手法描繪了上流社會的愛與恨,痛苦與幸福,用小說裏的俏皮話,叫「棺材邊」(當時炒什麼關稅、裁兵,編遣公債,簡稱「關裁編」)的生活。

這當然是名著,一般人筆力不濟,達不到這水平。但總體思路很明白,「上層社會」也是人類,他們同樣擁有愛恨情愁,只不過他們所愛所恨所愁,不是為了什麼溫飽而已。比如著名的傑克馬,說後悔創立了X裏。其實他的意思是,「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史記一李斯列傳》),而這一句緊接著的是,「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PS:如果我要寫一部描繪現代上流社會的小說,發生地點一定選在重慶。因為這十幾年來,重慶的上流社會保證是迭宕起伏,好戲連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不一定需要親身經歷啊,

四大名著你挑出《紅樓夢》來說,

那寫《西遊記》難道還要親自去大鬧天宮、取經嗎?

多查資料,不要出現想當然的細節描寫,

比如寫一羣貴族少女喝下午茶,不要寫:

愛麗絲坐在純金打造的椅子上,端起白玉雕刻的茶杯,輕輕抿了一口出產在喜馬拉雅山頂的雪蓮花茶,說:「溫莎公爵今天又送來一公斤鑽石,我該怎麼拒絕他的追求呢?」

寫成:

愛麗絲慵懶地靠在椅子上,一邊小口地抿著茶,一邊故作漫不經心地說:「溫莎公爵又從巴黎帶了禮物給我,我真不知該怎麼拒絕他,又不傷他的心…」

總之,不知道的東西不寫,只說事兒就行了。

描寫一個作者本人沒有經驗的故事,場景或者人物,一個好方法是去查閱資料。

— 查閱上流社會人物撰寫的回憶錄,訪談,日記

— 查閱那些相對靠譜的描寫上流社會生活的文學汲取養分,進行二次創作

— 查閱有關上流社會的學術期刊論文

等等

然後是進行實踐調查

— 我要採訪怎麼樣的人

— 我要觀察怎麼樣的家庭

— 我該如何設計調查

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要求

— 對如何分清一手資料,二手資料,N手資料的可靠程度有清晰的認識。

— 能夠分辨「什麼是胡編亂造的素材」什麼是「真實的素材」

換而言之,就是搞學術的基本功加上創作熱情和能力


自張三中了狀元,便成了京城裡的紅人,就連富甲天下的康親王都邀請他來府上做客。張三到了佔地五萬畝的親王府,一進門,便看到康親王在用金鋤頭種地,院裏有二十頭驢在拉磨,磨盤都是翡翠雕制而成,張三隻是市井小民出身,又怎見過這般場景,直驚的說不出話。在那木了許久後,還是康親王發現了正在發獃的張三,將他請進屋喫飯,康親王讓五十個妻妾燒了五頭牛、十隻豬、十隻鹿、百條魚招待張三,窮苦出身的他又何時見過如此多的山珍海味,一頓飯喫下來,直對康親王感激涕零。

實際現代的信息渠道很多,去旅遊參觀古蹟、看看考古論文,就能把古代的各類人的衣食住行寫全,考古學家也不知道的,瞎編也也沒人發現。但感受部分依然會受到自身階級知識的侷限,所以在社會底層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作家,走後現代主義等等其他路子不好麼?哪個大師喜歡在不懂的領域裝懂?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