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观后杂感〉

 

一、重点摘要

已忘记是大学时,还是硕班时,终于接触到浦泽直树先生的《怪物》。此中,大量的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描述,往往让笔者吃不消。照惯例,一样是到三十有几后,辅以人生历练,加上不断地阅读、思考,或能勉强一窥作者之意。

 

谈到浦泽直树先生的《怪物》,读得越深,就越喜欢。那种喜欢,却是一股怀念一股对人性深处之善的深深怀念。于此,所谓善,乃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经历过深深的伤害,经历过无人能懂的痛苦,而后降临的平静。不是放下一切,而是把痛与恨放在心中的一角,继续前进。

 

最近,有机会重温这部作品。从第一卷到第十八卷,再次跟著天马医师走过一趟人心的旅程。从这部作品里,笔者体会到了几点感受,先笔记于下:

 

一、没有人可以剥夺、摧残他人生存的权利与希望,一定程度的容人雅量是必要的(此即是和而不同之意义)。

二、每个人都是在期待中出生的,各有其生命的意义要去追寻。

三、追寻生命意义之历程,即使是艰辛而痛苦的,仍有其意义与价值。

四、面对现实,勇往直前。过去之事,已然存在,毋须再为其懊悔。

五、即便过去缺乏快乐的回忆,那也无妨。快乐的回忆,从现在开始创造就好。

 

二、随笔杂感

另外,笔者想谈的一点是,透过天马医师的心与眼,透过约翰,透过故事中那么多人物的故事,似乎凸显出西方文化在面对物质与精神的解离,显现出一种不协调感。法兰兹.波纳帕达这样的人物,具备著优秀的精神医学背景,在不断扭曲人心实验的过程中,一直遍寻不著的答案,就是所谓的爱。

 

故事中,对于人性情感中的爱,显然是那些心理或精神专业学术都无法具体解答的。看著法兰兹垂垂老矣,却因为当年的错误理解与实验,造就无数人间炼狱后,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在南德小镇等待约翰前去终结一切。那光景,委实悲矣!

 

至于约翰这人,因为后续另一部仿报导文学小说《ANOTHER MONSTER-The Investigative Report》中似乎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此臆测,似显多余,然就漫画版最后一卷的对话而言,约翰不见得是那所谓的怪物,而是其心中长期以来有个疑惑。疑惑之源,则在其母。当年,面对波纳帕达的实验,两个孩子中只能选一个留下时,那表情之可怖与陌生,可谓是约翰心里的一个疑惑。

 

所谓的终结,若要定义为整个世界都没有认识自己的人存在时,自己的存在只有自己能确定。只是,所谓的存在,是否是周遭还有人知道你是何许人、从事甚么工作呢?当周遭没有人知道你是谁,那种孤寂似乎是现代人之畏惧,孤立、无援、恐惧。只是,又有几人曾想过这样的事?想到此处,也不禁回想起几年前经历过的事,大概就是那种感觉吧!

 

 

这部作品予笔者之启发在于:所谓世界的终结,不见得是周遭无人认识你、叫不出你的名字,而是自己内心对自己、对人性、对世界已然心死冷澈,那才是世界的终结。从那些被约翰洗脑的人们眼神中,我感觉到此事。

 

天马医师想要解决约翰的心境,笔者能够体会。只是,若真的动手了,约翰死了,不代表怪物便会就此消失。要知道,人人心中皆有怪物,一旦善恶之根被拔除,怪物于焉而生。想想,《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不就是这么诞生的吗?说来,也因为再次读过这部作品,更能解读小丑的心境。想来,他的混沌,就是约翰所带来的恐惧,有著异曲同工之妙啊。

 

三、小结

说真的,于动漫界中,已有优秀前辈专文论述《怪物》,笔者于此,也毋须再多著墨。谨将些许心得记录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