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把「正宗」掛在嘴邊的人,其實往往並不理解何謂「正宗」?

1.有傳統,無正宗,正宗個偽概念。

因為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部分,隨著商業、人口的遷移,料理是個不斷融匯和演進的動態過程。許多你以為「傳統、正宗」的菜,在當時可能是非常新奇,甚至離經叛道。

例如:日本和牛很有名,但200年前農耕社會的日本人不喫牛肉,認為愧對神明的。直到美國大兵入駐後才開始喫牛。大蒜是漢代從歐洲引進的,川菜的辣椒17世紀才傳入中國。義大利料理常用的番茄400年前義大利人也沒見過。蘇打粉剛發明的時候家庭主婦都嚇壞了,不敢在烘焙中使用。

即便你很堅持,並且固執地追求所謂」傳統、正宗「的做法,食材也早就變了。敢問雞還是以前的雞種、飼養方式、肉質結構一樣嗎? 菜是化肥還是農家肥?

2.至於「正宗、傳統「 的意義,往好處看,是堅持,在許多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下於細節上不妥協;往壞處看,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藉口。

」唯有正確理解常規,才能超越常規「

個人從不在意是否「傳統」、「正宗」,只要好喫。

需求,是發明創造之母。

傳統的意義在於能從一道菜的料理方式中瞭解、推斷出當時社會的飲食、人文、生活環境等等。

例如;從客家菜反映出中原人民一路南遷過程中的生活狀況。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食物,鹽焗雞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客家人遷徙路線大部分是山區,晴耕雨讀,山上勞作體力消耗大要補充能量,自然會用豬油。勞動流汗要補充鹽分,所以菜會比較鹹,且味重的菜在重體力勞動後比較能刺激食慾。

另一方面,所謂傳統,正宗,往往代表著當時歷史環境的侷限性(可能是交通不便、食材匱乏、烹飪技術不夠發達等等)。

舉個例子,冰箱是非常近代的發明。過去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為了更長時間的保存食物,會醃漬、煙燻、曬乾等等手法。某種程度來講,都是在新鮮度上做出讓步。

又如牛肉丸其實是客家人發明的,但經過潮汕人技術改良之後才發揚光大。

再舉個例子,許多傳統做茶的人,堅持用柴火烘焙,拒絕用機器,但恰恰機器反而能更精準、快速地調整和把控溫度。柴火要降溫相對容易,把簍子抬高一點即可,但要讓柴火迅速升溫比較困難。

結論:傳統、正宗只是個歷史參照物,跟好不好喫沒半毛錢關係。對料理人而言,更重要是有沒有真正讀懂食材,以現代能使用的最恰當的方式處理,呈現出精良食材原本。


因為我們國家的食物有各種流派,而且各地也有自己的名喫美食,所以大家比較喜歡去喫"正宗"的味道。

比如到北京喫正宗的烤鴨、炸醬麵,到四川重慶喫正宗的火鍋,到廣東喫正宗的燒鵝、腸粉,到南京喫正宗的鴨血粉絲湯,到蘭州喫正宗的牛肉麵,到新疆喫正宗的大盤雞,到山西喫正宗的刀削麵,到陝西喫正宗的羊肉泡饃,到雲南喫正宗的過橋米線,到柳州喫正宗的螺螄粉,到東北喫正宗的鍋包肉……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就不是這樣,你聽說過哪個美國人說他要到紐約去喫正宗的漢堡包、三明治嗎?

包括各種中餐館、越南菜、印度菜……也都是按照老美的口味進行了改良的。

這就是一種文化差異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