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5 02:27:00

2003/12/18 臺灣史蹟文獻館遊記

今天應課業上的需要去參觀了文獻館,初來乍到這邊,還以為自己眼睛花了,居然看見三棟風味截然不同的建築物聳立在我的眼前。其中一棟是充滿中國風味的建築,那是他們的「史蹟大樓」,另一棟則是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是「文物大樓」,還有一棟是「文獻大樓」,則是融合了中國風味和文藝復興時期味道的建築。附近還有柳樹、荷花池之類的庭園景觀,真是讓我看了驚嘆連連。

就在我讚嘆完景觀之後便信步走進了「史蹟大樓」。一進入大廳映入眼簾的便是臺灣的立體模擬圖,可以清楚的看見臺灣的全貌。詢問過服務臺人員之後,我們便從右方的史前考古遺址、平埔族、原住民展示室先進行參觀。從裡面可以瞭解到臺灣自明朝末年之前都屬史前時代,而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有了人類活動的跡象。史前遺址從舊石器、新石器到金屬器時代,處處有先民活動遺址,除了圖片及文字說明之外,還有當時的器物展示,例如石器時代的斧頭、玉飾及石棺….等,最叫我驚訝的是石棺的製造及重複使用的史實,在當時要製造一口石棺是多麼不易的事情啊,看著哪口石棺設計雖然稱不上精密,但是從懂得利用卡筍原理和精緻的石棺表面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堪稱是一流了,就因為石棺的製造技術比不上人類死亡的速度,所以往往一口棺材必須裝著多具屍體。這在現代人講求衛生以及死者為大的社會裡,應該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吧!

  進入歷史時代,逐漸有漢人移民來臺灣進行開墾,而原本分佈在西海岸的原住民各部落,因為漢人的移民,他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漸漸地受到漢人的同化,而後被學者稱為平埔族。而分佈各山區的原住民,有泰雅等十餘族,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十族,各依其文化、組織而成為各個不同的族羣,透過古地圖、新舊照片等,呈現出當時的部落遷徙的狀況。其中有談論到平埔族裡的噶馬蘭族對於自身的文化覺醒,這真可打開了推動臺灣原住民文化的一個新扉頁~看到這個真的是教我覺得有點啼笑皆非,原住民明明就是『原先居住在臺灣的居民』,真搞不懂後來才移居臺灣這塊寶島的漢人憑著哪一點對原住民同胞以言語譏諷且排擠呢?或許這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吧!不過在我看來,還是不厚道。

緩緩踏上通往樓上的旋轉階梯,我來到了荷西、明鄭史展示室,對於這段歷史就有比較熟悉的感覺了。因為臺南的赤崁樓、安平古堡及淡水紅毛城都是大家常常聽聞的一級古蹟及其史實,關於這邊我就不多做贅述了。
越過典雅的長廊到達了另一頭的清代領臺時期展示室,這裡面也是展示著各個時期的歷史人物以及其文獻記載。然而這個時期也是奠定漢人在臺開墾發展的基礎。

接著是三樓的日本統治時期-戰後時期展示室,這裡除了讓我想起國中時在升學壓力下痛很死了的一大堆戰爭與條約,當時雖然覺得很痛恨,不過來到這裡之後才發現這歷史的一頁,對於只有馬達加斯加的十分之一的臺灣有著密不可分的必要性。誰會想的到一場甲午戰爭、一紙馬關條約,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卻又在二次大戰後,歲月的洪流,又將臺灣帶捲往了另一個方向,臺灣人民對自己命運像是天邊的雲朵一樣掌握不住。在這邊也發現最早的臺獨居然是發生在 光緒21年,清朝政府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而那時的臺灣人非常不願意承認,於是在同年521宣佈獨立為「臺灣民主國」,想藉此和清朝政府分道揚鑣。可惜,民主自由不過是曇花一現,就在約一個月之後日本便將臺灣佔領,開始了五十多年的統治。臺灣光復後,開始有了許多組織、措施及大事件發生,包括臺灣人覺醒的始祖--「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以及中央政府所推動的「十大建設」、「土地改革」至後期的「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都為臺灣寫下了一頁新的歷史。
  
繼續往下看,就宛如親眼見識到臺灣的演進與各個事件的主角一般,每個人物事件都記載得很詳細,最讓我覺得意外的是我看見了年輕時代的陳水扁跟呂秀蓮,他們也是美麗島事件的主角之一。在三樓的大廳裡,還可以看見製作精密小巧的各式模型,如:臺北府城北門、鹿港龍山寺、臺南孔子廟、澎湖天后宮等,共計十八座。

這次的參觀除了讓我覺得有似乎是搭乘著時光機回到過去的時代裡,一起跟著年代的改變而瞭解到臺灣歷史的演進的背後辛酸與感受民主的喜悅之外。另一個讓我驚訝的是這座文獻館居然座落於外省籍居住為主的中興新村內,由此可見,臺灣人民逐漸懂得走出不愉快的歷史陰霾之外,也體悟出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了,要不是因為上了這門課,我可能還無法從另一個入口去好好體驗臺灣的美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