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當中有很多寫道人生感悟的詩詞。這些詩人們不單單寫看到的景色,不單單寫抒發的情感,還會在詩詞當中滲透人生應該如何生活的有關思考。

  所以,追求自由的主題,勸誡讀書的主題,珍惜時間主題等等,在詩詞當中都非常常見。而且獨屬於中國人的中庸之道、難得糊塗等觀念也會出現在其中。

  這些詩詞固然有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古人們也非常懂得人生在世雜事纏身,非常的複雜,所以很早的時候就建立了一套爲人處世的行事方式。什麼三綱五常,什麼兄友弟恭等等,都是提供了獨特的處世方式和準則。

  之前有句話叫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的內涵是非常深刻的告訴我們,世界上很多的麻煩事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品讀一首唐詩,也更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對這十個字進行了詳細解讀。

  枿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鉢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贈質上人》,作者是唐代知名詩人杜荀鶴。古詩當中最吸引我們的是最後14個字。“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遇到人不談這人世間的任何事情,就是這世間真正超越世俗的世外高人。

  超越世俗,是中國古代很多士大夫都渴望的事情。他們很多人也都覺得這世間萬事太過於複雜,爲人處世需要處處小心,一點也不自由。

  另外一方面,這些僧人也看破紅塵,認爲這世間萬事都有其規律,每個人在規律內行事儘可以隨心所欲。但是總有人打破規律,爲了一己之私而肆意妄爲,最終導致這世間一團糟。而這個層面的意義,更像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禪語。

  對於詩人們來說,他們想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所以纔會渴望着能夠歸隱山林。超越世俗,尋求真正的超脫。

  這首唐詩就是如此。題目當中的質上人,顯而易見就是寫給一個僧人的。在詩人看來,這個僧人,真正實現了超脫世俗的目標。他在打坐的時候靜若枯木,任何人都無法打擾到他。

  而在出遊的時候,更是如浮雲一般,心無所繫,率性而爲,隨性而行。其他的僧人在外出雲遊的時候要帶上很多的東西,比如盛水的瓶子和吃飯的鉢。但是質上人卻什麼都不必帶,如此率性,當真是超越世俗。

  後面兩句更是體現了他極致的追求。正如很多人所說,人兩三歲的時候學會說話,但是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學會閉嘴。這個僧人就是如此,“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遇到人也不會去談人間的是是非非,就好像他身處人間但是卻超越世俗。這也是實實在在的經典之語。

  而這種風格,這種追求,也是詩人所渴望達到的“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境界。這個僧人就是做到了這一點,不談人間瑣事才真正的超越世俗。顯然他不是一個庸人。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