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述一個典型的心理案例,事情的主人公是我家鄰居吳女士。

吳女士這個人平時總是一副眉頭緊鎖的狀態,性格有點讓人捉摸不定。因爲不知道哪句話說的不對,她就不搭理人了。

我們這一個樓道里不瞭解她的人,都知道她過得不太好,老公對她也不好。

因爲她逢人就愛訴苦,逢人就會說抱怨,所以給人的印象並不算太好,倒是像極了苦命的人。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她說自己老公不愛回家,不疼她,其實是因爲對方工作特別忙。

她說婆婆這個人太自私,吃着她住着她,其實她婆婆在這不知道幫她做了多少的家務。

“傾訴”,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減緩某些特殊的壓力,但是“訴苦”所帶來的效果恰恰截然相反。

研究顯示百分之80的愛訴苦的人,都帶有一些的消極心理。

這種消極性主要表現在多疑,恐懼,缺乏安全感等。

這類人思考問題時,通常喜歡將所有壞的情況歸結到自己的身上,因此心理上更無法承受。

爲何說已婚女人不要向身邊的人去訴苦,原因就在於消極二字。

消極情緒所引發的話題不太容易讓人接受,也很少有人真心願意聽取你的訴苦。

同時這也會給身邊的孩子造成一些心理的影響。

如何擺脫訴苦的這種習慣,同時又能夠釋放自我情緒呢?

我們依然拿吳女士的事進行分析,告訴你如何處理。

客觀認清事物本質

吳女士之所以會選擇訴苦,是因爲她並不能夠客觀看待事物,她所說的問題只是她本身主觀的一種想法。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我們本身不帶有任何情緒的狀態下,去思考事物的本質。

當然也要學會在這其中調節情緒反應,我們可以藉助其他的方式來進行訴說,這個對象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張紙。寫作不僅僅能夠讓自我安靜,也可以從中獲得沉思的力量。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他說人的主觀思維永遠都趨向於積極面,而人類的本性是忽視消極面的。

每個人都擁有着“人格內驅面”,因此也就能夠積極的去反轉消極。

消極中尋找積極

不得不說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積極主義者,他習慣性的在消極的事情裏尋找積極的一方面。因此其注意力也就會被轉移,想法和表現自然也就更加的具有積極性。

吳女士之所以愛訴苦,是因爲她主觀感覺自己沒有得到滿足,而她的不滿足感,正是導致她怨氣增加的一個因素。她越是渴望得到同情,就越容易扭曲事實。

結婚後的女人的確生活中會面對着各種各樣的壓力,因此就會感覺到苦澀,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尋找生活中的樂趣,比如有一個自我追求的愛好。

有些情況下,與其和別人訴苦,倒不如自己承受,消化來的簡單一些,雖然後者不像前者一樣,需要一些勇氣,但是後者絕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女人儘可能的告別抱怨,可以利用各種形式來改正這個訴苦的習慣,那麼就會發現生活有一個質的提高和飛躍。

參考資料:《消極心理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