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是痛醒的。

一睜眼,就看見小萌躲在被窩裡,手裡拿著一根牙籤,在戳我的肩膀,一邊戳一邊眯眼笑著,看我會做出什麼反應。

「媽媽,我把你戳醒了,嘿嘿。」他一臉壞笑地說。

「是戳醒的,不是叫醒的哦!」他還得意洋洋地補充道。

哼,有本事你戳你爸試試。我心裡想著,但沒有說出來。

「戳媽媽很危險知道嗎?」

「嗯。」他順口回答到,但眼神卻是獃滯的。

顯然,他只是隨口答應,並不理解我所說的「危險」,到底是什麼「危險」。

典型的獃滯眼神

「你知道為什麼用牙籤戳媽媽很危險嗎?」提問,是吸引小朋友注意的好辦法之一。

小萌不說話,看著我,等待我的答案。

「你看這牙籤,是不是像竹籤子一樣?」

「嗯,是的。但竹籤子更長。」

「你還記得在哪裡見過竹籤子嗎?」

「……哦!」他思索片刻,「我想起來了,喫羊肉串的時候!羊肉就是用竹籤子串起來的!」

嗯,沒白帶他喫羊肉串

「沒錯!所以竹籤子能很容易地戳破肉,對吧?」

「嗯。」

「和竹籤子類似的牙籤,也會很容易戳破媽媽的肉的。」

「哦——!是的是的!原來是這樣!因為牙籤會戳破媽媽的肉,所以就會傷害你,比如把你眼睛戳得再也看不到東西,耳朵戳得再也聽不到東西……」

「對對對」,我趕緊打斷他,「牙籤很尖銳,所以可能將別人戳傷,是不是很危險啊?」

「是的。媽媽我想起來了,我們不是還喫過牙籤肉嗎?所以牙籤雖然小,但它真的也會把肉給戳穿的!」

一旦聽懂了,小朋友的眼神就不一樣了

「你說得對,會戳穿東西的物品,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危險的。」我先肯定了他的判斷,然後繼續提問,「那你還能找到那些會戳穿東西的物品嗎?」

「我想想啊……剪刀!」

「切菜的刀!」

「縫衣服的針!」

「吸管尖的那一頭!」

「超級小飛俠的機翼!」

「還有筷子!我用筷子戳穿過紙!」

他的思路越來越開闊,發現了更多類似的「危險物品」。


「危險」這個詞不是小萌第一次接觸了。

事實上,在他3歲之前,我已經教給他過很多關於「危險」的知識。

最初是電源的危險。

小朋友哪裡知道電源到底有多危險呢?為了讓他充分理解電源的危險,我就跟他模擬觸電以後的狀態,告訴他,我現在觸電了。

然後就開始自導自演的「解釋」。

首先,身體力行地來了一場持續的身體抖動。

當媽的都是神經病,我是中間那個

然後一翻白眼,倒在地板上,假裝暈死過去。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接下來,我就一直處於「裝死」的狀態,儘管小萌試圖喚醒我——直到他已經非常著急了,我才醒轉過來,對他說:

「看,媽媽剛剛是假裝觸電,但要真的觸電了,可能再也醒不過來了!再也喫不了好喫的,玩不了好玩的了!」

但顯然,我剛才一氣呵成的「劇烈抖動、猛然倒地、怎麼都叫不醒」生動表演,已經令小萌極其震(嚇)撼(傻)!

他眼含淚花,撲過來抱住我說:「媽媽,我還以為你再也醒不過來了!」

「是的,如果我真的觸電了,可能就真的再也醒不過來了!」

「如果你觸電了,媽媽也會像你剛才那麼難受!」

「所以你看,電源真的太危險了!」

自此以後,小萌牢牢地記住了——要遠離電源。


很多時候,大人覺得自己已經把話說得很清楚了,但小朋友可能卻還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沒聽懂。

而對小朋友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做「解釋」工作。

「別碰杯子!」我們下了命令,但這個命令的背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 也許杯子是玻璃的,容易打碎,所以不能碰;
  • 也許杯子裏有熱水,容易燙手,所以不能碰;
  • 也許杯子剛洗完,小朋友手臟,所以不能碰;
  • 也許杯子已經生黴了,準備丟棄,所以不能碰;
  • 也許杯子有缺口,容易劃拉出傷口,所以不能碰……

是的,情急之下,我們確實需要「簡單粗暴有效的命令」來快速阻止孩子的行為;但在這些命令後,我們還需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最好還能再教他們「舉一反三」,將這一類的事情都理解透徹。

研究發現,當孩子感到驚訝時,會將學習內容記得更牢。

所以,當媽的,真的不要怕自己變成「蛇精病」!

能讓孩子理解的解釋,纔是最好的解釋。

當孩子理解了,你纔不會白費口舌。

感謝關注萌媽小教室。養娃不易,一起努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