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派,和楊朱為代表的楊朱學派,是當時的顯學。儒家學說走向衰弱。當時有種說法是天下不歸楊則歸墨,意思是天下的讀書人,不是信奉楊朱學派就是墨家學派。所以纔有孟子用他無與倫比的擔當精神好雄辯的口才,與各種學派辯論,試圖重整儒學。

但是,墨家學派和楊朱學派最終沒能成為後世的顯學,而是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兩家學說煙消雲散了呢?答案在他們本身的理論中。一種不適合歷史發展和百姓利益的學說,最終都會消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接地氣。墨家學派號召犧牲自己,兼愛天下,哪怕是磨禿腦袋磨破腳跟,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天下,這顯然是一種理想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楊朱的理論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每個人都不麻煩別人,自己管好自己,這樣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很顯然,這也是一種理想主義,人是羣居動物,社會動物,不可能離開社會,誰也不能獨善其身。所以,這兩種理想主義學說,註定要被淹沒在歷史的滾滾紅塵之中。

回答完畢,感謝閱讀。歡迎指導。感謝關注好玩的國學。


楊朱學派,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那個有名的一毛不拔了。其實楊朱學派是道家的一個分支,他把道家「貴己、貴生」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楊朱認為,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能學會愛他人。只要人人愛己,人人不拔一毛,那麼天下自然就不會有紛爭。這種思想是一種極端的無政府主義,在紛亂的戰國時期人人自危,所以朱楊學派才能流行,但到了秦朝統一,這種思想就是統治者的大敵。所以在焚書坑儒中,楊朱學派的典籍被焚燒,楊朱學派的學者們被殺死。少量的死剩種們也偷偷化入道家,與楊朱學派劃清界限。到了漢朝,幾乎全面接受秦朝政治遺產的大漢同樣也對楊朱學派進行了封鎖,再加上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楊朱學派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楊朱的思想不符合統治者的觀點。好像孟子說過,孔子之前天下之言皆楊朱。說與墨儒起名是貶低楊朱了。楊朱最著名的觀點就是一毛不拔。易中天講的有儒家去訪問楊朱,問,何以救天下,楊朱說,我一毛不拔,之後一句話也不說了。儒生不理解,其弟子嘗試解釋了一下,說損你一毛救一人,你幹嗎?儒生說幹,損你一手救一城呢?儒生也幹,拿你的命救一國呢?儒生不吭氣了。這個解釋我覺得還是有點不理解。後來看這句話的另一個說法。古人之,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楊朱時期是一個悉天下奉一人的年代,救天下就是救一人而不是百姓。如人人自私,王侯們就難以為公的名義損害百姓利益,滿足個人慾望,以此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句話與造反有理有雷同的地方,如果造反有理能法律化明細化,還有貪污嗎?歷史也說明儒家救天下,興百姓苦,衰百姓還是苦。而這些思想太深奧,不再來幾次興衰個別人認識到了沒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