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男籃世界盃上,“主場作戰”的中國男籃的確不夠令人滿意,但如果說這屆世界盃最令人意外的球隊,無疑還是普波域治所率領的美國男籃——作為世界籃壇無可爭議的“霸主級球隊”,美國男籃最終僅僅取得創本隊曆屆世界盃(世錦賽)最差戰績的第7名。

  將美國男籃與中國男籃相提並論看似並沒有什麼意義、更沒有什麼價值,但NBA和CBA卻是兩個有著很多相通之處的職業聯賽,甚至CBA創立以來一直在刻意模仿NBA,從這個角度看,由CBA球員組成的中國男籃和由NBA球員組成的美國男籃,在2019年男籃世界盃的集體低迷也許就多少有了一些討論的價值。

  對於一直將NBA總冠軍自詡為“世界冠軍”的美國籃球而言,他們的確不是特別在乎世界盃的戰績——至少沒有奧運會那麼在乎——但這種不在乎顯然不屬於中國籃球。因此,在家門口經歷慘敗的中國籃球,也許真的需要考慮一下是不是還該繼續玩這場對於NBA的“cosplay”。

  “夢碎之隊”

  普波域治也沒能挽救美國男籃。

  從NBA球員亮相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會開始,上升至“夢幻隊”的美國籃球,在奧運會和世界盃(世錦賽)上的“霸主”地位就更加穩固,甚至不誇張地說,美國籃球在兩大賽事中為數不多的失敗,幾乎也都只能劃歸自己、尤其是明星球員的不夠重視。

  這種不夠重視,在普波域治的“夢幻隊”中體現更加明顯,隨著居里、杜蘭特等球員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選擇退出,最終亮相2019年男籃世界盃的“夢幻隊”,的確是一支星光黯淡的球隊——最大牌的也許就是普波域治。

  當然,即便如此,也沒有多少人會想到“夢幻隊”竟然會在2019年男籃世界盃會變成“夢碎之隊”,而這一點,在美國男籃第二場與土耳其男籃的比賽中,就已經略見端倪。

  絕望的奧斯曼。

  回顧這場美國男籃經過加時賽93比92險勝土耳其男籃的比賽,奧斯曼的“放水”也許纔是美國男籃驚險勝出的重要原因。這樣說並不算過分,奧斯曼在第四節最後時刻對於塔圖姆的犯規,給了塔圖姆利用罰球終結比賽的機會,可惜塔圖姆僅僅3罰2中;加時賽的最後時刻,奧斯曼先是2罰皆失隨後又對米德爾頓犯規,美國男籃也正是憑藉米德爾頓的2罰2中,才艱難地贏得最終的勝利。

  這場有驚無險的勝利,一方面讓普波域治的球隊感到緊張,另外一方面無疑證明瞭無法主力盡出的美國籃球,的確正在喪失他們的優勢。

  與法國男籃的淘汰賽,也成為美國男籃的一次“9·11”。前三節還保持領先的“夢幻隊”,在第四節徹底被法國男籃“打爆”,最終79比89落敗就此無緣四強。乍一看,幫助法國男籃擊敗美國男籃的富尼耶、高拔等球員的確效力於NBA賽場,但這些球員在國際賽場的經驗,顯然是米曹等球員所不具備的。

  隨後89比94惜敗塞爾維亞男籃的“排位賽”,其實同樣證明瞭這一點。對內線強攻已經絕望的“夢幻隊”,第四節不斷在三分線外進行嘗試,前三節頻頻外線出手的塞爾維亞男籃,卻開始了自己的“鑿空之旅”。“夢幻隊”也因此只能“夢碎”。

  儘管入選2019年男籃世界盃最佳陣容的5名球員,都曾經或者依然效力於NBA,但這種“繁華”不僅與美國男籃無關,甚至也與閃耀NBA的“字母哥”無關。從某種程度上看,入選最佳陣容的球員,也許更應該歸功於他們都曾經有過太多國際比賽的經歷。

  “夢幻隊”變成“夢碎之隊”,的確還必須歸結於他們未能派出最強陣,這其實也就是美國籃球目前的問題。派出最強陣的他們,可以憑藉球員的個人能力彌補FIBA和NBA在規則上的差異,但當他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法派出最強陣時,這種規則上的差異就足以讓他們距離“夢碎”更近。

  這一點,也許看看“字母哥”就足夠了,當“字母哥”一次次被吹罰進攻犯規時,他滿臉的無辜彷彿就是在無聲地表示:在NBA賽場,哪裡會遇到這樣的麻煩!

  規則差異

  “字母哥”在2019年世界盃也只能黯然神傷。

  作為籃球運動的起源地,美國籃球當然有屬於他們的驕傲,而且一次失敗也並不足以令美國籃球產生什麼“反思”的衝動——畢竟,普波域治和他的球隊還有一大把的理由去為自己開脫,而且誰也找不出這些理由上存在什麼不足。

  可現在的問題在於,美國籃球可以憑藉球員的個人能力彌補FIBA和NBA在規則上的不同。已經派出最強陣的中國男籃,卻沒有這樣的底氣和資本去為自己開脫,因此,中國男籃在2019年男籃世界盃的失敗,也許使得他們必須考慮一下FIBA規則和CBA規則的差異,以及他們在比賽中的選擇。

  之前已經說過,CBA從創立伊始就在努力模仿NBA,這一點隨著CBA的發展也越來越得到強化。但是,就像選秀大會依然像是一場“鬧劇”一般,CBA對於NBA的很多模仿,其實並不能算是成功——方君磊的故事瞭解一下。

  CBA對於NBA的模仿,也同樣體現在規則的製定之上。比賽時間是48分鐘還是40分鐘,也許只能是CBA(NBA)和FIBA諸多不同中的一個,而雖然CBA的其他規則基本與FIBA相同,但另外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因為對於外援的依賴性——再加上大多數外援都來自美國——很多規則在執行過程中多少有些似是而非。

  事實上,這也成為CBA在實際上更接近NBA的根本原因。為了像NBA一樣保證觀賞性,CBA很多時候在防守上並沒有FIBA那樣的強度,尤其是在聯防的使用上,CBA球員很多時候自然不自然地就“忘記”了聯防而選擇了“人盯人”——這也和外援主導進攻多少有一些關係。

  還是回到之前說過的問題。NBA球員、尤其是最頂級的NBA球員,可以憑藉自身的能力完成NBA和FIBA規則之間的“切換”,可對於大多數CBA球員而言,他們恐怕就做不到這種“自如切換”。而且還值得一說的是,在如今的中國男籃陣中,除了易建聯等個別幾位球員之外,其他球員大多數比賽都是在CBA賽場或者亞洲賽場,他們也同樣缺乏與世界級球隊之間的比賽經驗。

  這一點的確不能全部歸於規則,但本質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經驗缺缺的“米曹們”都只能折戟世界盃,個人能力上原本就存在差距的中國男籃球員,在又需要適應規則又必須應對強隊的雙重考驗下,戰績糟糕其實多少有些必然的意味。

  從這個角度看,CBA球員(本土球員)的確有被NBA誤導、“帶壞”的理由,這一點其實在很多國際比賽中都能夠得到真實的體現。

  敗走裏約

  中國男籃在裏約奧運會上遭遇5連敗。

  在2019年男籃世界盃之前,中國男籃出征的最後一項世界大賽就是2016年裏約奧運會,中國男籃敗走裏約的經歷,其實已經足夠令人感慨。

  從62比119不敵美國男籃開始,中國男籃隨後又分別以60比88不敵法國男籃、68比72惜敗委內瑞拉男籃、68比93不敵澳州男籃、60比94不敵塞爾維亞男籃。在裏約成為唯一遭遇5連敗的中國男籃,也因此只能連續第二屆奧運會未能取得任何一場勝利。

  而相比於2012年在倫敦的遭遇,中國男籃在裏約的經歷其實更加“不堪”。

  儘管中國男籃在裏約的場均得分達到63.6分、略高於倫敦時的62.6分,但中國男籃的失分卻從倫敦時的場均87.8分升至93.2分。場均失分的上漲,也許要歸於中國男籃在裏約遇到了美國男籃,可這顯然不可能是全部的原因,畢竟,除了面對委內瑞拉男籃,其他幾場比賽,中國男籃都是早早“奠定敗局”。

  事實上,裏約奧運會的“不堪”經歷,也創下中國男籃在最近5屆奧運會賽場上的場均失分紀錄,中國男籃上一次在奧運會賽場上比裏約的場均失分更高,需要一直追溯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可是,那屆場均失分高達105.5分的中國男籃,畢竟在小組賽中先後擊敗安哥拉男籃和阿根廷男籃,最終歷史性地以第8名結束自己的亞特蘭大之行。

  至於場均得分,中國男籃在倫敦的場均62.6分和裏約的場均63.6分,是他們在曆屆奧運會賽場上的最差數據。在中國男籃三次排名第8名的奧運賽場上,中國男籃的場均得分分別為72.6分(1996年)、64.9分(2004年)和72.3分(2008年)。

  在2019年男籃世界盃,因為東道主的優勢,中國男籃遇到的對手的確不算是很強,但即便如此,中國男籃的場均失分(73.2分)還是高於自己的場均得分(72.0分)。看上去差距不大,可從裏約奧運會時還只能惜敗委內瑞拉男籃,到世界盃卻59比72慘敗於委內瑞拉男籃,又該如何評價!

  中國男籃在最近兩次世界大賽的表現,也許就是如今中國男籃最真實的寫照:進攻不力的同時,防守更加不堪!有些殘酷,可除了這一點,真的很難找到其他任何理由,來解釋為何中國男籃自2012年倫敦奧運會至今,在世界盃和奧運會的賽場上僅僅取得兩場勝利,而且這兩場勝利不過是來自擊敗南韓男籃和科特迪瓦男籃。

  隨著周琦在NBA賽場毫無表現、黯然重返CBA賽場,如今的中國男籃已經很難像曾經那樣至少還擁有幾位能夠在NBA站穩腳跟的球員,因此,只能在CBA磨煉自己的中國男籃球員,如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無疑就是他們如何利用CBA改善自己在攻防兩端總是在FIBA賽場“被爆”的尷尬現實。

  本質不同

  中國男籃的兩代核心只能無言以對。

  一直在主動模仿NBA的CBA,其實面臨著一個他們自己也知道的尷尬現實,這兩個聯賽在本質上其實有著巨大的不同。

  就在本賽季CBA聯賽開始之前,CBA聯盟發佈的“聯合宣言”之中,就明確地點出了兩個聯賽在本質上的不同。CBA一直渴望通過這個聯賽提升中國籃球的整體水平,至於NBA,美國籃球是否能夠維持住他們在國際賽場的“霸權”,跟這個商業味更濃的聯賽其實沒有任何的關係,甚至美國籃協也從來沒有這方面的訴求。

  這個巨大的不同,體現在外援的使用上,無疑就是CBA在離不開外援的同時必須限制外援,而NBA,不僅希望“天下英豪盡入彀中”,甚至恨不得讓“字母哥們”在NBA的賽場之上變得比之前更強。

  總之,NBA從來不會擔心會不會“養狼”,也不會因為“養狼”而遭到美國籃協的批評和指責——2019年男籃世界盃的最佳陣容,基本上都是NBA賽場鍛鍊出來的球員。NBA的30支球隊,其根本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力提升這個聯賽的水準和觀賞性。

  與此同時,CBA既然一直有一個提升中國籃球整體水平的目標,也就使得CBA比NBA面臨著更加複雜和多樣化的“任務體系”。而說到這裏,另外一個比較尷尬的事實又出現了。

  提升中國籃球的整體水平,更直白的目的其實就是提升在FIBA賽場上的成績,但在CBA的賽場之上,最受青睞的外援還是“美國製造”。在籃球場上,“美國製造”通常意味著這些球員有著超強的個人能力,可另一方面,這些球員卻大多數缺少FIBA賽場的經驗。

  當然,包括亞當斯在內的很多外援,的確有曾經出戰過與FIBA更為接近的歐洲賽場,可亞當斯等球員與博洛西斯這樣的球員相比,他們最大的短板無疑還是國際大賽。可惜的是,儘管博洛西斯早在2002年就開始跟隨希臘男籃出戰FIBA賽場,可“大菠蘿”顯然並不是CBA最渴望擁有的外援。

  這不僅因為博洛西斯喜歡絮叨,更因為博洛西斯的攻擊慾望其實並沒有那麼美國外援那麼瘋狂。不僅僅是博洛西斯,CBA歷史上的首位希臘外援、盧卡斯,也僅僅為青島男籃效力一個賽季後就重返歐洲籃壇,在為青島男籃出戰的21場比賽中,盧克斯場均貢獻19.2分、8.8個籃板。

  說到國際賽場,希臘男籃都是一支值得尊重的球隊。當年的斯潘諾里斯不適應NBA卻能夠幫助希臘男籃在世界大賽取得不錯的成績,其實也足以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如果CBA真心希望提升中國籃球的整體水平,那麼,接受希臘(歐洲)球員也許比接納美國球員更可靠。

  可惜,這是一個不切合實際的猜想,因為CBA雖然一直在強調提升中國籃球的水平,但他們在賽場上所表現出來的,其實更在乎這個聯賽的觀賞性,還是和NBA更契合。

  這樣說當然不是說其他聯賽、尤其是歐洲聯賽不注重觀賞性,可當如今高居歐洲籃球聯賽(EuroLeague)榜首的艾菲斯,場均只能砍下86.9分,而高居CBA聯賽榜首的廣東男籃場均可以砍下120.6分時,這些聯賽的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

  這種差距,當然和CBA比賽48分鐘,歐洲籃球聯賽40分鐘有關,可即便都簡單粗暴地折算成相同的時間,廣東男籃在進攻端的表現也是艾菲斯所不能相比的——更誇張地是,廣東男籃本賽季的場均得分甚至比NBA的公鹿(118.6分)更加驚人。

  球員的眼裡只有NBA、球隊的目標也只有美國球員,這兩方面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無疑就是CBA只能繼續模仿NBA,至於提升中國籃球的水平也許真的只是說說而已。

  這樣說也許並不算是過於苛刻。畢竟,不僅僅是NBA,其他大多數職業籃球聯賽其實也很少將提升本國的籃球水平視為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西班牙籃球聯賽是擁有外援最多的聯賽,可這並不妨礙西班牙男籃稱雄2019年男籃世界盃。

  學習歐洲

  西班牙男籃贏得2019年男籃世界盃。

  重新說回折戟2019年男籃世界盃的“夢幻隊”。

  在更受美國籃球所重視的奧運賽場上,自從以佐敦為首的“夢一隊”以最瘋狂的方式拿到金牌開始,“夢幻隊”僅僅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痛失金牌”。而在那屆奧運賽場上,為阿根廷男籃出戰的12人中,僅有贊路比利當時效力於NBA賽場,倒是有10名球員當時效力於歐洲賽場。

  這一點其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學習或者模仿NBA,顯然不是CBA唯一的選擇。

  可惜的是,這樣的事實其實的確很難觸動CBA。從創立伊始就將NBA視為自己的目標的CBA,潛移默化中也讓本土球員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加盟NBA,永遠是這些球員的目標、甚至上升到夢想的高度,至於歐洲聯賽,顯然並不在他們的計劃之中。

  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當其衝的原因,也許是這麼多年對於NBA的模仿和學習,使得CBA球員很難適應歐洲的籃球聯賽;其次一個原因,也許纔是他們缺乏對於歐洲籃球的瞭解。經濟上的考量當然也是一個原因,可這顯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還是之前說過的問題,不管是CBA球員還是CBA球隊,不管他們是將“提升中國籃球的水平”放在心裡還是嘴邊,因為自身利益的根本考量,他們都很難去為了提升在FIBA賽場上的表現而去學習歐洲,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並且真正渴望做到這一點的,依然只有中國籃協。

  這其實也就是成為對中國籃球管理者的一種考驗,已經學習了多年NBA,甚至有被NBA“帶壞”的當下,這種學習和改變的確會痛苦而且漫長,可相比於NBA,歐洲賽場的比賽真的與FIBA賽場更為接近。

  從1978年首次亮相世錦賽拿到第11名,到2019年第9次亮相世界盃卻“尬取”第24名,中國籃球在世界盃的賽場上越來越糟的同時,他們在奧運會甚至亞洲盃(亞錦賽)的賽場上也同樣在喪失自己的優勢。再加上中國男籃可能錯過將延期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中國男籃也許真的到了改變的時刻。

  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CBA賽場,顯然是一個不切合實際的辦法,因為不管CBA如何在外援的使用上玩出花樣,都可謂治標不治本——“全華班”更是不能算是最好的辦法。因此,走出去顯然還是另外一個辦法,可學習了這麼多年的NBA,中國男籃的球員卻越來越不入NBA球隊的法眼,留給中國球員走出去的通道其實已經不太多了。

  去歐洲的確很難,可因為歐洲的球隊畢竟數量更多,這總比加盟只有30支球隊的NBA更容易一些。同樣,學習歐洲,也同樣比學習NBA更容易一些,因為歐洲籃球畢竟和FIBA相同,學好一門課管兩個賽場,這多少像是“雙贏”。

  作者:韓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