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將過去,在今年的一大半時間裏,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都是蒂姆-庫克率領的蘋果公司。然而,在失去了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餘蔭之後,這幾年蘋果的產品似乎已經逐漸走向平庸,以致於在今年底,他們從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上滑落。

距離蘋果成爲全球首家突破萬億美元市值企業之後,在2018年的最後三個月裏他們的市值蒸發3900億美元,跌掉的市值相當於整整一個阿里巴巴還多。

而且庫克必須面對的壞消息不止這一項,公司的拳頭產品iPhone逐漸失去魔力,產品迴歸平庸、價格居高不下,今年的新iPhone終於迎來了消費者的冷落,銷量下滑之下不得不採取“優惠大酬賓”模式;與高通的專利官司節節敗退,在最重要的中國市場被判侵權禁售,更是在這個冬天給了蘋果當頭一棒。

2018,蘋果的得與失

儘管在失去創始人喬布斯之後,蘋果公司的產品已經漸漸失去了那種讓世人感到震撼的魔力。但是毫無疑問,在供應鏈大師蒂姆-庫克的帶領下,蘋果生成現金流的能力依舊不容置疑。換言之,即使產品設計迴歸平庸,但是憑藉着對全球供應鏈的高度整合,以及死忠粉的鼎立支持,蘋果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公司(可能沒有之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就營收和利潤而言,今年是蘋果公司有史以來表現最出色的一年,每個季度都在創下新的記錄,甚至聖誕銷售季還沒有結束,蘋果就已經“預約”了再創新高的好成績。然而,光賺錢能力出衆這一點,並不能完全說服投資人,更不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爲蘋果產品買單。

尤其是當果粉們看到,蘋果在最近一兩年來,推出的產品一款比一款平庸,可是價格卻一款比一款高;同時開始致力於用封閉的完善服務,將用戶留在蘋果生態鏈中。

科技君覺得,這樣的做法雖然短時間內能幫助蘋果公司大肆撈金,但是無異於殺雞取卵,等到有一天消費者願意承受從iOS到Android的換機成本之後、等到消費者對日漸平庸的蘋果產品越來越失望之後,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喬布斯這面旗幟。

由硬至軟,蘋果的艱難轉型

說白了,蘋果正在遭受的衰落其實是每一個科技巨頭都會面臨的困境。當你的科技創新走到一條絕境,當你已經把所有能爭取的用戶都爭取過來,當你的對手逐漸從弱小變得強大。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開始討論起“下半場”的問題。

2018年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如此,2018年的蘋果公司也是如此。全球範圍內智能手機4G換機潮接近尾聲,幾乎所有買得起蘋果產品的市場,都已經被蘋果佔領了,剩下印度、東南亞等消費能力低的市場,也開始被中國廠商分食。蘋果的創新能力逐漸下滑,而中國廠商開始在完善的全球供應鏈扶持下急起直追。

這個時候,蘋果公司想到的方法,是牢牢地樹起一道牆、一個壁壘,將用戶聚在蘋果的生態鏈中,榨乾他們的最後一絲價值。包括iCloud、App Store應用商店、Apple Music和將很快推出的流媒體視頻服務,都是蘋果的救命稻草。

然而問題在於,外界對蘋果的印象,從來就不是一家軟件公司,也不是一家雲服務企業,從頭到尾蘋果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硬件巨頭形象。這可能就是蘋果股價大跌的原因吧。

微軟這個軟件巨頭,轉型硬件,做手機以失敗告終;而蘋果這個硬件大佬,開始朝着軟件生態的方向邁進,能否取得成功,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