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 天气晴

  从李子池工作团队制作的「给你的冬日温暖,悄悄藏在老红糖的气泡里」一片中,又勾起了我思考多时问题,在目前台湾的现实环境下,「廍」要如何地方创生呢?

 

  「廍」在台湾原本是其极富特色之人文风采、地景地貌、产业历史、工艺传承均深藏文化内涵,但糖在日治时期,引进现代化设备并把制糖的利益给了日本的财团,国民政府来台后,糖的利益是属国家资源,身为曾经以制糖为主要产业的廍之农村,早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风貌。

  黄叔璥于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事件结束后,受命来台出任巡御史撰有《台海使槎录》在卷三〈赤崁笔谈〉文中即正式提到「廍」了:「台人十月内筑廍屋、置蔗车,雇募人工,动廍硖糖。…….每廍用十二牛,日夜硖蔗;另四牛,载蔗到廍;又二牛,负蔗尾以饲牛:一牛配园四甲或三甲余。……廍中人工:糖师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车工二人(将蔗入石车硖汁)、牛婆二人(鞭牛硖蔗)、剥蔗七人(园中砍蔗、去尾、去箨)、采蔗尾一人(采以饲牛)。」[2]

在李子柒的影片中,以一女子来完成一组约十六人所组成的工作队团,实在是有些夸张,不过因为廍是完全以生产贩卖为主的生产组合,而李子柒只是要一个家户要用的量,这差别就很大,但把整个过程却又大致完整的呈现出来,算是个很精致的小影片!

  那么现在如果是廍要以地方创生的角度,有那些是要留下的,有那些又是可以用现代化设施来取代,最重要的是,那么要如何可以维持这样一种深人文风采的产业呢?

  光是蔗车,在江厝里大概只剩下一组残缺的石辊,牛已经没有半只了!当然花钱都可以买的到,但是需要吗?还是做几个模型当作装置艺术呢?

  其实不管如何想都很难想出来,不管如何今年甘蔗已经先种下去了,接下来慢慢地去和大家一起互动,看看有没有一条出路呢?

 

文/施朝祥2019.02.02 于廖廍仔庄竹围仔吉祥自然农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