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認識拖延 - 瞭解自己

每次談到時間管理,我都總會想到以前教授跟我說過的一句話。

以前,我常常都在最後一秒把報告交到教授面前,有時還可能因為一些少意外最後變成遲交。幾年後,也常常因為工作留在辦公室到很晚,之後教授曾經跟我說了一句:「你總是比別人做多了一點點,所以你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當時沒有把說話放在心上,現在回頭看,這句話當好就把我愛拖延的壞習慣的源頭說穿了。

最近正在看關拖延心理學的書,在書中談到人為什麼拖延,盡管知道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去做,但總是做了一大堆別的事,就是不願做這重要的事。

書中談到一些觀念稱為「拖延者信條」:

  • 我必須做到完美
  • 我做的每件事都應該輕易進行,毫不費力
  • 什麼教不做比冒險後失敗場來得安全
  • 我不該為自己設限
  • 做不好就乾脆別做
  • 我必須避開質疑
  • 如果我成功了,有人會受傷
  • 這次做好,以後每都得做好
  • 依循別人的規定,就表示我讓步失去掌控
  • 我不能失去任何東西或任何人
  • 如果我展現真實的自我,大家不會喜歡我
  • 正確作法只有一個,我要一直等到我找到為止

這些信念,多少都曾在你我的生活中出現過,真正去審視這些信念的源頭,纔是去了解自己和麪對拖延的正途。

當閱讀這些信條時,你可能很簡單地聯想到一種人 - 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傾向,不只是工作,對人生也是。只是追求完美在你人生佔了多少的比數。

妹妹聽到這段話後,很直接地問,但他做不到完美的事,都算是完美主義者嗎?妹妹簡單的一問,正正道出了很多人對完美主義者的謬誤。完美主義是一種個人的觀念,不等同事實上那人的表現。所以我們不能用最後的結果來評定他是否追求完美,反之,應該用他處理事情的態度、方式和動機來瞭解。在書中,剛好就談到,世上高成就的人通常不是掘強的完美主義者。他們通常都會接受自己偶爾犯錯,偶爾不太順遂。

完美主義者可以分為兩種:適應型和適應不良型,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自我要求很高也相信自己可以達到要求。而適應不良型的人,自我要求很高但對自己感到失望,容易批判自我,情緒低落。

完美主義的拖延者,往往因為一些堅持的信念,在不自覺下導致自己拖拖拉拉。

下面是當中一些:

  1. 平庸惹人嫌
  2. 優秀不費吹灰之力
  3. 凡事都要自己來
  4. 總有個正確的方法
  5. 我無法忍受失敗
  6. 要就全做,不然就不要做

曾有一位朋友,他總是會忘記約會、遲交功課、做決定總是拖拖拉拉,但當我站在他的作品前,突然這幾個信念在我心中閃過,他不就是當中的一員嗎?盡管事事拖拖拉拉的他,但對於他重視的能力和喜歡的工作時,他追求完美(尋求進步)的另一面,不也都反映出來了?假若他知道拖拉是他追求完美的副產品,或許他就可以更成熟,更有自信。

我在人生中也有相似的經驗,有一次我曾經說過,我最愛的只有我的畫簿和畫筆,所以可以因為它們推人生其他的機會甚至愛情。現在回頭看,可能它們也都只是我恐懼失敗的藉口,害怕承認自己不太懂得面對感情和人際相處,恐俱面對被拒絶和不被愛的理由。我用這一個藉口,拒絶面對人生的重要一環,也可以算是另一種的拖延吧。因為從來興趣和愛情,本應共同的存在,沒有必要二撰其一,大概只是我想逃避的一個漂亮理由。

當相同的信念,用不向的方式表現,也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所以好好去了解自己的特質,同時尋找適當的行為去改善,纔是改善我們人生的一大步。

改變不等同放棄我們的本質,而是找到可讓他發展得更好的方式。

最後,節錄書中談到的優美文字:

「午夜時分,往事歷歷,不見得都是美事,還有一些未盡之事、痛苦回憶、荒唐錯誤、令人羞愧或悲痛的理由。但是一切無論好壞,不分悲喜,都交織成豐的人生歷練,成為我的精神食,成長動力。」

參考書藉:

拖延心理學 , 珍.博克 & 萊諾拉.袁著, 洪慧芳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