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PWAN与NB-IoT简介:

NB-IoT(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LPWAN(低功耗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抓住两个关键词:低功耗和广域覆盖,简单的说,就是在特省电的情况下,实现长距离通信的无线技术。

这种技术的共同点就是,远距离通信能力可支持大规模物联网部署,低功耗可避免经常更换电池,降低维护成本。

LPWAN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智慧城市,城市路灯、智能电表、下水道水位探测、智能交通等等,远距离无线通信可避免铺设有线管道,低功耗可保证几年不用更换电池,省事省成本,这对于规模浩大的智慧城市建设简直是不二选择。

较受关注的是采用授权频谱的NB-IoT和LTE-M,主要由3GPP主导的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商投入;以及采用非授权频谱的LoRaWAN、Sigfox、Weightless、HaLow、RPMA(Random Phase Multiple Access)等技术,其大部分投入为非电信领域。

eMTC和NB-IoT的主要区别: 1. eMTC是解决中速率的需求,NB 是满足低速率的需求; 2. eMTC 和 NB -IoT 的耗流或待机时间主要取决于 sleep 时间,NB所谓低功耗主要还是通过长睡眠,即牺牲实时性换取的。3. NB-IoT 目前尚有语音、移动性和定位等技术缺陷;

NB-IoT和eMTC技术比较

NB-Iot

eMTC

协议版本

R13

R13

部署方式

In-band、Guard Band和standalone

In-band

传输带宽

180KHz

1.08MHz

系统带宽

200KHz

1.4MHz

峰值速率

<100Kbps

1Mbps

覆盖增强

MCL 164dB,比GSM增强20dB

MCL 155dB,比LTE增强15dB

移动性

R13不支持切换,预计R14支持

支持切换

支持VoLTE

R13不支持,R14支持

支持切换

双工方式

R13仅支持FDD半双工,

预计R14支持TDD

支持Fdd

峰端发射功率

23dBm/20dBm

23dBm/20dBm

终端成本目标

1美元

2~3美元

功耗

大于10年(AA(5000mAh))

大于10年(AA(5000mAh))

二、NB-IoT的技术细节

NB-IoT四大特点: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大连接。

2.1广覆盖

距离基站的远近决定了上下行的速度。 MCL:最大耦合损耗:最大耦合损耗(MCL)是传送数据时UE和eNodeB的天线埠之间的最大总信道损耗。MCL越高,链接越强大。根据3GPP,CAT-M1的MCL为155.7dB,NB-IoT为164dB,有8dB的差异。表面上看,NB-IoT更具优势。但是,根据香农定理,当信噪比(SNR)很低,噪音是白噪音的情况下,信道容量的近似值是和带宽无关的。 同时,在相同的数据量情况下,CAT-M1的功耗要低于NB-IoT。 NB-IoT可做到164 dB MCL(最大耦合损耗即从基站天线埠到终端天线埠的路径损耗),比GPRS强20dB。NB-IoT要做到比GSM覆盖增强20dB,列出了一个自身「潜力」公式:20 dB =7 dB(功率谱密度提升)+ 12 dB(重传增益)+ 0-3 dB (多天线增益)

那么其大招也就显而易见了:

- 提升功率谱密度,增益为7 dB

NB-IoT上行功率谱密度增强17dB,考虑GSM终端发射功率最大可以到33dBm,NB-IoT发射功率最大23dBm,所以实际NB-IoT终端比GSM终端功率谱密度高7dB。

- 反复重传,增益一般为12 dB

- 多天线增益,一般为0-3 dB

当然有利也有弊,在拥有物联网组网面积非常广的优势下,传输速度与传输的频率成了牺牲品。

2.2低功耗

要做到低功耗,NB-IoT采取的策略很简单,就是能有多懒就做到多懒。eDRX和PSM是NB-IoT的两大省电技术。

l DRX(非连续接受与发送)

l eDRX(扩展的DRX)

l PSM(省电模式)

l PTW(扩大寻呼窗长)

2.2.1 eDRX

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又称不连续接收,eDRX意味著扩展DRX周期,终端可睡更长时间。这就是终端睡觉的「依据」,又分为idle DRX、connect DRX、inactive timer三种模式。DRX让终端周期性的进入睡眠状态,不用时刻监听网路,只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工作即可。

在idle 模式下,使用DRX去监听寻呼消息。终端在一个 DRX 的周期内,通过判断 PDCCH 上是否携带有 P—RNTI,进而去判断相应的PDSCH 上是否有承载寻呼消息。如果在 PDCCH 上携带有 P-RNTI,就按照 PDCCH 上指示的 PDSCH 的参数去接收 PDSCH 物理信道上的数据;而如果终端在 PDCCH 上未解析出 P-RNTI,则无需再去接收 PDSCH 物理信道,就可以依照 DRX 周期进入休眠。

connect DRX模式可以理解为终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能否忙里偷闲睡个觉

终端在时间轴上划分为激活期(On duration Timer)需要像打了鸡血一样工作,而休眠期就是「Long Drx Cycle」 减去 「On duration Timer」,于是就有了忙里偷闲的机会。

inactive timer即主动让终端休息去的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活干完的早就可以早下班的弹性工作制。

2.2.2 PSM

具有PSM模式的一个终端可能处于Connected(连接)态、Paging(监听)态、IDLE(空闲)态和PSM(省电)态。

l Connected态下,终端能和基站发生数据上传和下载;

l Paging态下,终端会监听基站信息,看看它是否在召唤自己;

l IDLE态下,终端只做简单的计数计时的功能;

l PSM态下,终端仍旧注册在网,但信令不可达,终端彻底地处于冬眠状态了。这几种状态下功耗是逐次递减的。

NB-IOT支持PSM,意味著终端可以长时间休眠,只有自己想传东西时才醒过来传东西,而基站是叫醒不了自己的。

2.3低成本

在降低成本方面NB-IoT精打细算,通过减少协议栈处理开销与不必要的硬体的方式达到目的,即舍弃了LTE物理层的上行共享信道、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或指示信道等,并采用单天线和FDD半双工模式以降低RF成本。

同样,低速率与低带宽意味著晶元处理复杂度降低,晶元成本随之降低,因此模块成本小于5美元、2020年实现2-3美元,是非常诱人的。

2.4 大连接

最后就要说说大连接了,NB可谓是海量连接,每小区可达50K连接,那么这也表明在同一基站下,NB-IoT可以比现有无线技术提供50~100倍的接入数。

单小区50K用户是如何实现?

NB-IoT的基站是基于物联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 话务模型是终端很多,但是每个终端发送的包小,发送包对时延的要求不敏感。可以设计更多的用户接入,保存更多的用户上下文,这样可以让50k左右的终端同时在一个小区,大量终端处于休眠态,但是上下文信息由基站和核心网维持,一旦有数据发送,可以迅速进入激活态。这是根本原因。

大连接是物联网的终极目标,但是面对NB-IoT这样窄带的空中资源来说,大连接也暴露出一大弊端,就是拥塞,也因此影响大连接的优势。

三、运营商基站部署情况及资费情况

3基站部署

现在三大运营商的NB-IoT基站部署:

中国联通(900MHz,1800MHz): 上海全市全覆盖,后续乏力。

中国电信(800MHz): 号称全国覆盖,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已经完成了31万个基站的升级,2017年目标是40万个。

中国移动(900MHz,1800MHz): 395亿元,111万面基站天线采购。

关于中国移动的频率资质:在2016年6月NB-IoT核心协议冻结之初,就有人提出「中国移动必须获得FDD牌照,否则无法实现NB-IoT商用」。因为3GPP R13版本中的NB-IoT协议支持基于FDD网路设备升级至NB-IoT,根据3GPP的规划,到R15版本中,NB-IoT协议才会加入对TDD的支持。而随著今年6月5日工信部27号文的发布,监管部门允许「在已分配的GSM或FDD方式的IMT系统频段上,电信运营商可根据需要选择带内工作模式、保护带工作模式、独立工作模式部署NB-IoT系统。」政策上允许对GSM网路进行重耕,中国移动可以选择独立部署NB-IoT,虽然这种在重耕基础上部署FDD网路只能用于NB-IoT系统的部署和承载NB-IoT的业务,但已经扫清了没有牌照就无法商用的障碍。

四、NB-IoT常见问题:

1、NB-IoT支持基站定位吗?

答:R13不支持基站定位,但运营商网路可以做私有方案,比如基于小区ID的定位,不会影响终端,只需要网路增加定位伺服器以及与基站的联系即可。

R14计划做定位增强,支持E-CID、UTDOA或者OTDOA,运营商希望的定位精度目标是在50米以内。

如果从终端复杂度角度考虑,UTDOA更好,因为对终端几乎没有影响,并且在覆盖增强情况下(地下室164dB),UTDOA(上行)功耗更低;如果大部分场景不需要覆盖增强,从网路容量角度来看,OTDOA(下行)会更好。

2、NB-IoT基站的连接态用户数和激活用户数是多少?

答:NB-IoT比2G/3G/4G有50~100倍的上行容量提升,在同一基站的情况下,NB-IoT可以比现有无线技术提供50~100倍的接入数。200KHz频率下面,根据模拟测试数据,单个基站小区可支持5万个NB-IoT终端接入。

3、NB-IoT基站的覆盖范围是多少?

答:NB-IoT比LTE和GPRS基站提升了20dB的增益,期望能覆盖到地下车库、地下室、地下管道等信号难以到达的地方。根据模拟测试数据,在独立部署模式下,NB-IoT覆盖能力可达164dB,带内部署和保护带部署还有待模拟测试。

4、NB-IoT上下行传输速率是多少?

答:NB-IoT射频带宽为200kHz。下行速率:大于160kbps,小于250kbps。上行速率:大于160kbps,小于250kbps(Multi-tone)/200kbps(Single-tone)。

5、国内外运营商对NB-IoT的频段是如何划分的?

全球大多数运营商使用900MHz频段来部署NB-IoT,有些运营商部署在800MHz频段。2017年6月5日,工信部发布《关于NB-IoT系统频率使用要求的公告》,正式明确NB-IoT网路可运行于GSM系统的800MHz频段和900MHz频段、FDD-LTE系统的1800MHz频段和2100MHz频段。

1)中国联通的NB-IoT部署在900MHz、1800MHz频段,目前只有900MHz 可以试验。

建设NB-IoT网路,联通同样可直接在4G FDD基站上升级实现部署。

但是联通的情况要复杂多了。因为联通900MHz频谱资源带宽只有6MHz,网路建设大大受限,不得不将超过80%的NB-IoT基站部署在1800MHz频段。而1800MHz频段覆盖范围比800MHz和900MHz小很多,且1800MHz的NB-IoT产业链并不成熟。

同时由于联通财力资源有限,联通会集中资源重点部署,速度较慢,今年仅计划在重点城市启动组网实验和业务示范。有预测称,2017年联通NB-IoT基站不超过8万个

2)中国移动的NB-IoT部署在900MHz、1800MHz频段。

关于中国移动的频率资质:在2016年6月NB-IoT核心协议冻结之初,就有人提出「中国移动必须获得FDD牌照,否则无法实现NB-IoT商用」。因为3GPP R13版本中的NB-IoT协议支持基于FDD网路设备升级至NB-IoT,根据3GPP的规划,到R15版本中,NB-IoT协议才会加入对TDD的支持。而随著今年6月5日工信部27号文的发布,监管部门允许「在已分配的GSM或FDD方式的IMT系统频段上,电信运营商可根据需要选择带内工作模式、保护带工作模式、独立工作模式部署NB-IoT系统。」政策上允许对GSM网路进行重耕,中国移动可以选择独立部署NB-IoT,虽然这种在重耕基础上部署FDD网路只能用于NB-IoT系统的部署和承载NB-IoT的业务,但已经扫清了没有牌照就无法商用的障碍。

3)中国电信的NB-IoT部署在800MHz频段,频率只有5MHz。

对于NB-IoT的发展,电信规划在2017全年完成30万个NB-IoT基站的全网覆盖,截至6月份已完成了50%的进度,深圳将在6、7月率先完成全覆盖。

6、码号资源

2017年8月7日,工信部正式给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分配了新的13位物联网码号资源:中国移动获得了148(0-9)号段(物联网业务专用号段)、1440(0-9)号段(物联网网号);中国电信获得了1410(0-9)号段(物联网网号);中国联通获得了146(0-9)号段(物联网业务专用号段)。有了这些异常丰富的NB-IoT码号资源,就可以大规模地NB-IoT放号,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五、NB-IoT技术应用场景:

1.公共事业:智能水表、智能水务、智能气表、智能热表

2.智慧城市:智能停车、智能路灯、智能垃圾桶、智能窖井盖

3.消费电子:独立可穿戴设备、智能自行车、慢病管理系统、老人小孩管理。

4.设备管理:设备状态监控、白色家电管理、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管道管廊安全监控

5.智能建筑:环境报警系统、中央空调监管、电梯物联网人防空间覆盖

6.指挥物流:冷链物流、集装箱跟踪、固定资产跟踪、金融资产跟踪。

7.农业与环境:农业物联网、畜牧业养殖、空气实时监控、水质实时监控

8.其他应用:移动支付、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文物保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