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相對新的面孔是著名心理學網紅武志紅老師,他講了很多,就不一一列出了,這些心理學(或者叫:精神分析?)有道理嗎?


有一點很對,據我觀察以及自身結合,三歲之前沒能和母親或者父親建立親密關係的,長大後確實物慾會比較重一點,需要外在的東西讓自己滿足。不過聰明的人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購物,不至於拖垮人生;確實也有一些人購買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東西,然後被經濟壓垮,說自己抑鬱的(這類人你給他一百萬立馬陽光燦爛,而真正的抑鬱患者給一個億也不會好起來,我早幾年已經財務自由,一輩子不工作維持體面的中產生活完全沒問題,但我在抑鬱泥潭中掙扎很久後才學會與之和平共處)。

我以前不快樂就消費,我以為我會快樂,但是根本不會快樂,還會更絕望,然後一直加碼,慾望更高買更貴或者獲取更難獲得的東西。花錢真的是很大手大腳,所有我沒享受過的,我都要試一遍,不管是蒼蠅館子還是米其林三星,不管是本城市一日遊還是美國一月遊,不管是幾百塊錢的包還是十來萬的包……我喜歡的我都想要,擁有也並不快樂。

不過現在對物質沒什麼要求,因為沒能和父母建立的親密關係,很幸運與伴侶建立了。各種原因一開始我非常對抗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即使我知道我愛他,也需要他,但是孩童時期的失望會化成本能,害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不過正好有一個契機,那時候我身體很虛弱,狀態非常差,脾氣不是一般臭,伴侶不眠不休照顧我,從不發脾氣,竭盡給我最好的,後來我慢慢好了,我回饋他,在互動中也把對方感動得一塌糊塗,關係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簡單。而我的抑鬱症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我覺得它就像高血壓、高血糖一樣,我注意飲食,積極鍛煉,配合喫藥,一樣可以控制。

如果沒能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不要試圖在物質上找存在感,互動單純的愛纔是萬能的,如果實在遇不到愛情,書是好東西,瞭解自己最好的辦法;有能力還可以領養孩子,陪孩子一起長大、慢慢治癒。


一個人怎麼成為好的作者,其實在於其言說的內在自由和秩序。

在圓桌派裏,蔣方舟和文濤的兩個例子,前者十二歲父母就可以允許她有主導權,後者初中時緊張失禁,老師撫慰並堅持他的優秀。

武志紅在圓桌派沒提到他自己的例子,他也是父母給予非常自由的,允許和確認。

所以這三人都是好作家,都能於言說而可言說出真實。

但明顯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領域內的認知,體驗,背景。他們沒法站在同一個層次。

另外說到很多評價武志紅和精神分析的言論。

什麼國外流派興起,什麼精神分析如何不行,什麼武志紅各種以偏概全。

就以武志紅自己的一個例子,來詮釋下人們的認知水平,內在邏輯,以及各方面的差距吧。

武志紅北大時參加一個辯論會,他是西方哲學方的代表。然後他就去圖書館。

然後,他自己的論述,那些三流西方哲學,就顛覆了他過去所有的認知和認知基礎。

然而這只是頭腦的顛覆。。實際就如他自己身為心理學者對自己的論述一樣,他的心理和人格都有嚴重問題。

而這些問題,更是一直以來他要活出來,搞明白的事情。這就更是一種顛覆。

武志紅自己論述他原生家庭嚴重的問題,無法捍衛界限,母親一生重度抑鬱。

可他的原生家庭的優點,是他得到了相當的自由。

而沒有在有問題的背景之下,還不能提出問題。。

這種最開始的自由,心得自由,是他得到的寶貴遺產。

所以他可以顛覆自己的認知,而真正不挺拓展認知,接受更深刻的認知和做研究的學問。

所以他也可以反觀自身,可以去談自己的問題。

很多人,在本土原生家庭和環境裏,是沒有這種自由的。不能顛覆他人的說法,同樣絕不能顛覆自己固有的認知。

不能言說他人的問題,更不能回頭可以安然談自己的問題。

所以武志紅的自由和前行,對很多人壓根就是習慣的絕對禁止,不能談,不能問,不能看的領域。

像武志紅,蔣方舟,文濤的例子,都是撫慰,允許,確認,造就了人內心的自由和自在。經歷尿失禁,後來都一樣是優秀的演講者。

而很多人的經歷恰相反,內化的是絕對禁止和沒有解決的恐懼,乃至經歷更進一步的打擊,羞辱。就像被電擊的老鼠,再看類似問題,會引起自己被電擊的遭遇。


我媽就沒抱過我。她抗拒與人接觸,在我有意識開始,我媽就和我爸分房睡了,有時候我想粘著她,她就躲得遠遠的。但我沒有戀物癖,知覺能力很差,比如穿衣服總會穿出起球來自己也不知道。心裡不會渴望溫暖,就像個局外人。對待什麼感覺都是麻木,荒蕪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體驗過撫摸所以沒有渴望?


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中提到這一個觀點中國的很多母親是跟女兒兒子共生。「共生就是兩個人就像是一個人。明明是你要結婚,但最後變成了你媽來幫你做選擇。」

可為什麼母親要跟兒子和女兒共生呢?因為她就是當做寄居蟹養成的,共生就是她的生存方式。

小女孩要乖巧可愛,天真無邪,寄居在父母長輩的喜愛中。

上學後要聽話上進,好好學習,寄居在父母和老師的喜愛中。

大學畢業後,要趕快結婚生子,寄居在婚姻和家庭中。

整個社會都在把女性培養成為寄居蟹,即便是有工作,只要能養活自己(迷之標準)就行。女性的人生價值,要寄託在家庭中,寄託在丈夫身上,寄託在子女身上。

每一個試圖結束寄居共生關係的女性,都會受到各種層面的打壓。瘋瘋癲癲不像個女生,是對小女孩的打擊。不結婚就是剩女,不生孩子就會老無所依是對每一個成年女性的鄙視。而職場上無數不在的女性歧視,女性在事業成功路上遭受的不公和壓力,也在不止不休的希望女性回歸家庭,或者至少以家庭為主,以事業為輔。

當一個女性自願或者非自願的時候以家庭為主,以孩子為主,把家庭的幸福當做人生的追求,把子女的成就當成人生的價值的時候,社會又在責怪這些女性沒有獨立意識,沒有邊界感,和丈夫和子女共生。最終,這個女性付出了一生,成就了丈夫,成就了子女,留給自己的是一無所有。

隨著丈夫和這個女性日益老去,她要想過上富足安逸的晚年生活,大部分取決於子女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她不得不或者習慣於關注甚至強力干涉子女的工作、婚姻和生活。因為正如她被訓導的那樣,子女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子女的成就就是一個母親最大的驕傲。

但成年子女們又開始指責母親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和自己是共生關係。更可悲的是,掌握了話語權的子女們在電視上、網路上對母親展開了各種抨擊和批判。武志紅老師的走紅、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的火熱,都是年輕人憤怒情緒的表達。

可這個女性又有什麼錯呢?

在家為女,出嫁為婦,生子為母,從出生到死亡,她都沒有一個不和任何人共生的身份。


記得《生活大爆炸》裏Sheldon不止一次諷刺過心理學是偽科學。

精神層面的東西能量化那估計要到人類數據化了。

就目前來說,如果他的假說能確實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在臨牀能被證明有效,那不妨就承認他有道理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